首页 短篇

小镇故事之文明的细胞

第七章 家祠(2)

小镇故事之文明的细胞 陶荃 1588 2020-12-14 19:25:43

  小镇南麓的山梁上有个村子叫张家庙村,村子不大,男丁都姓张。这种规模的村子在小镇周围的一般叫法是张家庄,就像鲁家庄、王家庄一样,从一户人演酿成了一个村。然而张家庙村是个例外,因为先有的庙,再来的人,后才成了村。

  张家曾是本市历史时期的世家望族,出了不少达官显贵,至今照旧。

  当年,张家庙周围没有人烟,只有一座破败废弃的无名小庙。张家的祖先逃难路过此地住了进去,厥后把小庙修缮当成了家。在周围开垦荒地自耕自种,以此作为基本竟然立住了足。有了闲钱就送孩子下山念书,没几代就出了个秀才,随后家族出了举人、进士,一发不行收拾。张家泛起了做官的、经商的、参军的,人才层出不群,逐渐酿成了望族。

  张家的后人老早就把小庙做为祖宗祠堂祭拜,认为是本家的龙兴之地。一代代人不停修缮扩大祠堂,并在四周制作了家族墓园,置办了许多衡宇田产供养一些失势回籍的族人,慢慢演酿成了一个以庙为中心的乡村。

  以前的国家律法对家庙形制是有要求的,置放神主的祭殿为家庙主体,形制划定为:

  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祭殿之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外则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

  有品阶的官员家祭也按品级分类:

  一至三品庙五楹,三为堂,左右各一墙限之,北为夹室,南为房,庭两庑,东藏衣物,XZ祭器,庭缭以垣;四至七品庙三楹,中为堂,左右夹室及房,有庑;八、九品庙三楹,中广,左右狭,庭无庑。

  品阶差异,楹数及祭祀牲礼的种类也差异,这是法定不行逾越的门槛。张家祠堂的规制一直算中流,直到泛起朝廷重臣,家祠才追随扩建到第一档,就是现在张家庙的规制。

  山门牌匾也从“张氏宗祠”换成了“张家庙”,这块牌匾至今挂在山门上,右边落款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替理军务兼理粮饷峡东巡抚部院张”,左边落款是“嘉庆岁次戊午科季秋月新中式第壹十二名举人张立”。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加的正二品衔,虚职,属于身份的象征。这位张大官的实职是巡抚,属从二品,算一省实权中的最高官阶,而且还能治理军务粮饷,说明是位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按这架势,死后追赠个一品不是什么难事,可见张家其时已经到达了权力巅峰,兴许都出阁入相,历史上张姓的阁臣也不少。人家不让我看家谱,我就不掺和追查是谁了,犯隐讳。

  张家庙很少有外村人去,只是一些本村人日常洒扫庭除,焚香祭拜。由于几百年来始终是家祠,看护的既不是僧人也不是尼姑,就是本族的老人,而且拒绝接收外部僧尼挂单,路过吃顿饭可以,但不予留宿。

  庙里也不缺经费,张家依旧有经商做官的后人,时常有捐赠,况且另有祖上就置办的庙产,属于抄家都保留的工业。每逢年关或者清明,总能见到种种牌照的豪车停在庙周围的土路上,张家的不少后人还在这里祭祀祖先,而且越是巨贾高官来的越频繁。

  初中一个暑假,我和同学去小镇四周的风物名胜世梦山游玩。路过张家庙时进去讨水,看庙的老人还给我们每人一碗面片汤饭,说时常有去后山的路人进来喝水。坐在厨房门槛用饭时我注意到一小我私家,是其中年妇女,只她穿着僧衣戴着僧帽。可能察觉到我的注视,她抬头看了眼我继续干活,只这一眼我就觉得很是眼熟,但想不起来是谁。

  回家后在街上碰到小文,我突然想起在张家庙遇到的那个僧衣妇女是小文的妈妈,向家人说起此事,怙恃说她就是小文妈妈,已经出家许多年。

  小文还未成年时他妈妈就去了张家庙,要出家为尼,但张家庙基础不收外姓人。小文妈妈死活赖在庙里,赶都赶不走。小文爸爸曾带着小文去接过好频频,怎么劝都没用,不回家,体现这辈子就在张家庙了,而且下辈子投胎还要再来。

  众人都以为是疯话,很是不解。小文的妈妈就说她前世是张家的婆婆,逼死了信佛的儿媳,儿子也随着自尽,她欠了张家两生未修完的佛缘,要几百年才气化去罪孽。她已经轮回了四百多年,还要两世才气还清。

  你们文家,祖上就是帮婆婆给儿媳灌酒喂肉的丫鬟生的,下辈子转世还找不找你们家,只有天知道。

陶荃

家祠的故事在下一本短篇小说集中会扩写成三万字的中篇。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