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四十八章 谯国郡公——汪泽民

史事讲将1三国明 徐夏半生 995 2019-11-04 21:00:00

  汪泽民,字叔志,宋代端明殿学士汪藻的七世孙,其先祖原系徽州婺源人,后寓居宣城,遂为宣城人。少小时家中贫困,但勤奋勤学,领悟诸经,以《春秋》中乡贡,授职宁国路儒学正。汪泽民兴学教士,和宣城世家旧族友爱很好,常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切磋诗文,还把妹妹嫁给梅氏后人,宣城历代文人雅士辈出,令汪泽民惊叹不已,他与宣城举人张师愚致力收集这些文人的作品和事迹,计划整理汇编成集。

  汪泽民考中进士,授岳州路、平江路同知,朝廷征收江南包银,奉委治理,引起黎民不满而起事,为此,他被改任南安路推官。潮州路判官钱珍以私怨诬杀推官梁辑,牵涉到廉访副使刘安仁,下狱者多达200余人。汪泽民衔命审理此案,他悉心察访,依法治理,钱珍自杀,刘安仁以受贿除名,其余开释。

  虽在各地为官,汪泽民仍不停和宣城友人诗文书信来往,留心编书之事,汪泽民任国子司业,与贡师道等修辽、金、宋三史,书成后升集贤直学士、阶太中医生。这时,汪泽民已无心做官,计划告老回宣城专心编书,大学士僧人挽留他说:“集贤、翰林,实养老尊贤之地,先生作甚遽去?愿少留,以副上意。”汪泽民说:“以布衣叨荣三品,志愿足矣。”于是以嘉议医生、礼部尚书致仕。汪泽民移家宛陵,吟诗编撰,“超然若忘世者”。和友人秋游敬亭山,汪泽民作诗道:“湘中三年梦乡井,敬亭重游心自醒。双流夹镜一溪来,千仞齐云两峰并。丛祠秋报同奠桂,兰若晚酣催煮茗。晴岚暖翠灼花时,往觅丹梯登绝顶。”前后历时十几年,汪泽民终于和张师愚编成《宛陵群英集》,厥后宣城人施璇刻板刊行。夙愿已了,汪泽民在家教儿子及外甥梅致和《春秋》。梅致和字彦远,后著《春秋类编》12卷、《文集》10卷、《咏马图诗》、《太湖十义刻象》等。

  蕲黄义军进犯宣城,廉访使道童雅用汪泽民所施战略击退来犯者,守住了城池,次年长枪军琐南班等又来攻城,朋友劝汪泽民避离,汪泽民仍留下出谋划策,破城后遇害。宣城人把他葬在峄山,还在他旧居城南晏公桥畔建了祠堂,元廷追封他为谯国郡公,谥文节。

  汪泽民著有诗集《巢深》、《燕山》、《宛陵遗稿》,编有《元诗选》等。他与张师愚合编的《宛陵群英集》,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共录作者近200人,诗1393首,分古今体订为28卷;虽然仅是一乡之歌咏,却足以称洋洋大观,这是宣城文化史上一部扛鼎巨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到明、清时期,宣城名士梅鼎祚、施闰章等在《宣城总集》和《宛陵群英集》的基础上,编成了宣城历史上最完备的诗文总集——《宛雅》。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