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四十四章 曹魏名守——刘靖

史事讲将1三国明 徐夏半生 1527 2019-06-22 09:00:00

  刘靖,字文恭,豫州沛国相县人,扬州刺史刘馥之子,在魏历任黄门侍郎、庐江太守、河内太守、尚书、河南尹、大司农、卫尉。为政举措初显琐碎,但最终能给老黎民带来便利,有其父刘馥的遗风,厥后,刘靖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兴修水利,使黎民赢利,去世后被追赠为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

  刘靖的父亲刘馥,在任上精彩的政绩源于跟魏武的一场境遇,十几年后,魏移汉祚,刘靖从天子的追随外放庐江太守,踏上父亲治下的故土,所历之处,悠扬的水花,清韵的稻香,琅琅的书声,在田埂或水井处听老人娓娓诉说父亲的德政,不外刘馥做官所挣的最大财富简陋是扬州黎民的富足与安康,刘靖耳濡目染,在庐江治理上沿用其父的富民之术、为政之道,天子下诏表彰他能够在父亲的基业上肩负重责,获得皇室的肯定,刘靖的仕途变得一帆风顺,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即迁为尚书,进入台阁议事,又出为河南尹,成为京畿地域的行政主座。期间天子的侍从应璩写信赞誉刘靖,说他的政干凌驾以前的名京兆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王骏等人。

  刘靖的理政气势派头初看琐碎不明,其实是面面俱到,最终收益的是老黎民,很有他父亲的遗风,在经历母丧,双亲俱故的悲痛之后,一度去官的刘靖被朝廷擢升为九卿要职,有意思的是他这个大司农兼任卫尉,留于任上的著名事迹却无关乎农业和卫戍,而是要求整顿高等学府的教育事情。黄初五年,魏文帝曹丕在洛阳恢复两汉的太学,置博士以教授经学,二十多年已往,太学的生长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刘靖书陈述儒训之本,提议严格儒学教育,他认为太学教育成效不显著,主要因为教授水平不高,学生上学不是来研究学问,是为了逃税避税,那些名门子弟耻与为伍,不愿入太学学习。

  对症下药,刘靖提出解决方案:高选博士,教授资格要严;强制令高干子弟按龄上学;明赏罚,禁浮风。希望能够整顿太学课督不严,学风浮华的问题,不外朝廷并没有接纳。接着刘靖迁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成为封疆大吏,手握兵权,迎来仕途和事业的岑岭,正是在驻守蓟城的这段时期,刘靖展露军政兼优的才干,成为一代名守。他认为,“经常之大法,莫善于防守”,而防守的基本政策就是“使民夷有别”,这也切合他一向的儒家理念:德政理民、经学化民,严格遵循孔丘的华夷之分。于是他一方面,开拓边守,屯据险要,用军事守备到达防守的功效。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推广军屯,实行屯垦戊边,寓兵于农的政策。同时要别民夷,必须足民食,陪同着兴修水利,浇灌稻田。

  为此刘靖在公元250年,兴建了其时蓟城地域有史以来最大的农田水利浇灌工程:戾陵和车箱渠。步入晚年的刘靖将军为了黎民的殷富,在北地的朔风声中,亲自登上梁山,视察地形,勘察漯水。他派遣部下丁鸿率军士千人,在选定的地址上修筑了戾陵主堰,此堰高一丈、工具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步,因在戾陵四周,故而得名。在戾陵水门,下接一条引水干渠,因形似车箱,故名车箱渠。通过车箱渠分出一部门河水,平地导流,注入蓟城西北的高梁河,再沿高梁河西岸开支渠,以到达浇灌农田,生长水稻生产的目的。

  这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可以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政绩。它在山洪发作的时候可以用来防洪,山洪乘堨东下,免遭山洪侵害。在平时则用以浇灌稻田,取得丰硕的财政收益: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同时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三更种稻,边民利之。这里的三更种稻,小我私家理解绝不行能是一年种三季,蓟城的地理纬度决定这是不行能的,简陋是因为水利发达了,可种田增多,通过轮作休耕,养地的要领来提高粮食产量。刘靖死在守卫边防的岗位上,时为嘉平六年。

  他儿子刘弘是西晋著名的大臣,达于政事,在荆州驻守时期亦成一代名守,黎民追思,看来名守也能遗传,也算一门三杰。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