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我的外甥朱厚照

第七章 将功折罪

大明:我的外甥朱厚照 一页很是书 2070 2022-10-26 12:21:01

  听了张鹤龄的推断,弘治帝心中已极是震惊。

  原本不外是一园地震灾祸,经张鹤龄一推演,竟演变出了疫症和民乱。

  细一想来,他的推演竟极有原理。

  弘治帝的脑海里,已泛起了那灾区宣化府的种种异象:疫症横行,民乱频生,国家陷入动荡。

  “不行,绝不能叫这样的乱象发生!”

  弘治帝心下一凛,拍案大喝起来。

  再低头一望,朝堂诸臣,都已蹙起眉来,看得出来他们对张鹤龄的论断,也深以为然。

  即是连那一直紧揪着张鹤龄不放的刘大夏,此时也已深锁眉头,低头不语。

  刘大夏乃是兵部侍郎,这民乱之事与他息息相关,他岂有掉臂之理?

  想来,他现在已全然忘记问罪张鹤龄了。

  弘治帝叹了口气,朝张鹤龄点了颔首:“你所提的三条战略及那两点推断,朕定会审慎议定。无论此次灾患如何,是否能迅速平定,你献策有功,这份劳绩绝不应被抹去!”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铿锵回响。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心中暗自琢磨,陛下这是要力挺寿宁伯了。

  究竟是自己的小舅子,陛下怎么可能不帮他?况且如今他又语出惊人,陛下定然借坡下驴了。

  再看那刘大夏,现在抬了抬嘴皮子,但却终是没有出言反驳。

  张鹤龄刚刚瞬息之间,提出五点战略,已是震慑全场,饶是刘大夏这倔脾气,也再不敢提问罪之事了。

  “你且退下吧,那扰民砸画舫之事,便就此揭过。”

  “若这地龙灾祸真能平稳渡过,朕定会再作赏擢!”

  弘治帝挥了挥手,将张鹤龄挥退了出去。

  待他离去之后,弘治帝这才看向群臣。

  “诸位,对寿宁伯刚刚所言,有何看法?”

  百官们互望一眼,又齐齐拱手:“此事,怕是要交由三位阁老决断了!”

  弘治帝微一沉吟,终是颔首:“也好!”

  他再扬了扬手,朝身旁萧敬道:“将寿宁伯的建言抄送一份,递去文渊阁吧!”

  萧敬立即躬身领命,转身而去。

  从天子及百官的心情看,此事极是重要,萧敬不敢假手于人,只能亲自奉送这建言已往。

  他从那记事官员手中,取过纪录了张鹤龄建言的文牍,尔后躬身行礼,便要走出暖阁。

  “慢!”

  却是在这时,萧敬又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断喝。

  弘治天子已从榻上站了起来,他已将先前披散开的那件衮服扣了起来。

  “照旧朕亲自已往吧!”

  听闻此言,萧敬心下一惊,忙拱手道:“陛下龙体欠安,外面又天寒地冻,此事由奴婢代庖即是。”

  “不了……”

  弘治天子艰难地迈出步子:“此事紧要,朕等不及要去听几位阁老的意见了……”

  ……

  “他奶奶的刘大夏,老子跟你有什么仇什么怨,非得往死了治我的罪?”

  张鹤龄骂骂咧咧走出紫禁宫城,上了马车回府。

  马车之上,他犹是气愤不外。

  照说自己简直是犯了些过错,让天子骂几句也便而已,大不了就将那花魁还回去,赔些钱财给那醉夭夭画舫。

  可这刘大夏,竟将那地震之祸栽赃到老子头上……

  这不是想整死老子么?

  这事可不是玩笑,刘大夏请求天子重罚他张鹤龄,还要在罪己诏上自认亲近外戚,才导致地龙翻身。

  这明白是将那地震灾难,强行攀咬到他张鹤龄头上。

  这地震之事若能顺利平息,倒也而已。

  可万一这地震真引出民乱来,结果怕是不堪设想了。

  到了那时,为了平息民乱,朝臣们定要上奏请求天子治罪,将他张鹤龄这个“地龙翻身的罪魁罪魁”杀了平息民怨。

  这么一想,张鹤龄吓得倒抽一口凉气。

  这刘大夏……认真存了这般杀人诛心的心思么?

  我似乎没招你惹你吧?

  这虽然是最恶劣的推测,而张鹤龄身为正人君子,素来是不会怀着这般恶意来推断他人心思的。

  可事情牵涉到自己头上……

  “妈的,刘大夏,我xx你先人!”

  气得在马车里痛骂一通,张鹤龄终于坐定了身子。

  他围绕起双手,靠在马车上静静思索起来。

  无论如何,至少得想明白,自己和那刘大夏有过什么恩怨。

  翻出脑海中的影象,仔细搜索一番。

  自己身为外戚,简直与那些文臣们不大合得来,尤其是那素来以耿介中正自居的老顽固刘大夏。

  但想来想去,自己从未与刘大夏打过交道,平时见了面也从不打招呼,顶多是相相互看两厌。

  按理说,自己与他毫无瓜葛,该是无仇无怨才对。

  那为什么……

  欸?差池!

  张鹤龄忽地打了个激灵,生出一个推测。

  自己不是砸了那画舫,抢了红袖回来么?

  该不会……是因此事冒犯了刘大夏?

  难道那刘大夏是画舫的幕后东家?

  细一思索,张鹤龄又觉得这般料想实在没有凭据。

  那刘大夏是个倔脾气,貌似名声还不错,算得上清廉正直。

  将这样一个朝堂老臣,与那秦楼楚馆的幕后东家扯到一起,似乎不大合理。

  思来想去,觉得这般推断太过谬妄,张鹤龄揉了揉脑门。

  “而已而已,照旧先不费心了。”

  “照旧先回去找那红袖问上一问,问明白醉夭夭的幕后东家,再行论断吧!”

  马车笃笃而行,一路朝寿宁伯府而去。

  ……

  文渊阁坐落在紫禁城东侧,这里原本是翰林官员们的办公之所,也是内阁大学士们入直所在。

  但在英宗年间,朝廷在宫城里另修了翰林院,将翰林们迁了出去。

  自那之后,这文渊阁就成了内阁大学士专门的办公之所,也成了内阁的代名词。

  但凡朝臣们提到文渊阁,那是无不敬仰期慕——谁不想入阁拜相,成为受众人敬仰的“阁老”呢?

  朱元璋之后,明朝就没有了名义上的宰相了,但天子们总不能事必躬亲,总得有人辅佐襄助,自此,内阁应运而生。

  内阁大学士,多有朝中德高望重的有识之士担任,平日里卖力批阅奏章,处置惩罚政事,有票拟、修旨之权。

  而弘治朝的内阁,由三位德高望重的大学士独霸,这三人勠力同心,配合扶持弘治,可谓是劳苦功高。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