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历史念书条记:从春秋战国开始

第五章 《春秋》“礼崩乐坏”初见眉目

  “隐公元年,秋七月,天子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帽。”这里指的是天子做的这件事情于礼不合。

  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黄帝首先开始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仪制度(出自《史书》),厥后又经过多位国君的改善,在周朝的送葬仪式已经越发完善。

  孔子在《春秋》中就有对送葬仪式的划定:“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医生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接着又写道“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说的正是鲁惠公一事,用明白话来讲就是:周平王派来的宰喧送吊丧礼品的时候,并没有遇上惠公的葬礼,而其时的仲子还在世。死的人已经下葬,活的人还没死就送葬礼,这些都不是应该有的礼仪。

  说起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多人都不理解其中缘由,其实就鲁惠公这件事情上“礼崩”已经初见眉目。

  这也就是在其时,周平王虽然式微,但名声上照旧统领众诸侯国的君主,诸侯们或多或少都市给他一些面子。

  你要是放在现代,来着可能还没进门就要被主人家轰走。

  而在春秋这个时代,国家原来就许多,和鲁国实力相当的诸侯们也有许多。在鲁国刚刚送走前任国王,王权外交之时,有许多诸侯国本就虎视眈眈,这时候但凡给他们一个借口,可能就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如果说鲁隐公其时真的将周平王派来送丧礼的宰喧拒之门外,那么其他诸侯们就可能会说“你鲁国对周天子不敬,是不是想造反”。随便给你按个借口,几个诸侯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你这个诸侯国可能就没了。

  虽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但并不是无迹可寻。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东周为什么又叫春秋战国?

  东周既然有天子,那为什么另有那么多诸侯们为了抢土地打的你死我活的,国家的上位者不管吗?

  厥后读了史书我才明白,其时的周平王虽然被各个诸侯拥立,东迁到洛邑,保住了大周的山河,但没有几多威信力,所有才有春秋战国这个说法。

  那么反过来说,其时列位诸侯明明有强大的能力,那又为什么不直接推翻周平王的统治,或者是在周平王死后,他的儿子、甚至孙子即位的时候,王位都没有被直接否认?

  究其原因,一个是其时的诸侯国师出无名,另一个也是各个诸侯相互制衡的结果。

  商汤在推翻夏朝的统治时,是因为夏桀昏庸无能,耽于玩乐;周朝在推翻商的统治时,是因为帝辛残暴不仁,引起众怒。

  在周幽王的时候,周幽王“狼烟戏诸侯”“改立太子”等行为惹的申侯起先造反,跟之前的性质又有些差异。

  同样是无能的君主,之前的改朝换代都是一呼百应,而在这一次却成了拥立旧太子宜臼,也就是周平王,这是为什么?

  小我私家认为:这跟周天子的分封制脱不开关系,各诸侯之间谁也不平谁,自然就没有一呼百应的效果,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拥立原太子,既能保持原有的平衡,周朝的实力又能进一步的削弱,而且从中还能捞到一些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周武王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是不是正是因为自己起兵造反的前车之鉴,畏惧自己的后人重蹈覆辙,才搞得这一出“分封天下诸侯”?

  点到为止,言归正传,在隐公元年还发生了几件事。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这里说的是隐公上位后的第二次结盟。

  在鲁惠公的晚年,和宋国打仗,最终鲁国获得了胜利。隐公上位之后,鲁国和宋国开始媾和,九月在宿地结盟。

  之前咱们就有说过,在春秋这个时代,诸侯国多如牛毛,想要让自己变的强大,你肯定不能把自己置于险境。鲁隐公刚刚即位,为了牢固他手中的政权,他必须多方结盟,才气进一步的稳定鲁国的职位。

  “十二月,祭伯来”。说的是祭国的国君会见了鲁国。

  说到这里,隐公元年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下一章咱们接上这一章的内容,也随着《春秋》的纪录,接着说隐公二年的事件。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