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刑徒

三教九流之名家

刑徒 庚新 3380 2009-03-27 13:02:14

    [编辑本段]概述

  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纪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工具的学派,战国时称“刑名家”或“辩者”,西汉始称“名家”。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一善于辩说,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与现代的汉语所说的“名家”是差异的。这个“名”不是有名的名、着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看法。由于种种原因,名家这个学派厥后险些没有了继续人,一般人在谈到先秦诸子的时候,甚至另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家”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学者。司马淡在《论六家要指》中,把先秦诸子学分成了六个学派,其中就有“名家”在内。

  [编辑本段]学说主张

  该派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医生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配合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工具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条约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条约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受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受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疏散的、相互伶仃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条约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看法,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

  惠施的“遍为万物说”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间(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国,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执法。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照旧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生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含有辩证因素的视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元,小到不行再支解,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行再支解的物质粒子所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另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罗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界说。《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气有体积,才气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行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体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照旧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其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其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随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丈量的人站的位置差异,所看到的崎岖就纷歧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险些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缘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换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工具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水平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历程。但是他无条件地认可“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认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难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公孙龙(公元前320-250)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运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遇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领导门生到燕国,《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体现同意,公孙龙却劈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厥后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公孙龙又曾游魏,与令郎牟论学。在赵国,《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行偃乎?”公孙龙回覆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资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生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好汉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良人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公孙龙善于辩说。《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公孙龙的主要思想,生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搜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编辑本段]代表著作

  名家代表著作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等,今只存《公孙龙子》。今传本《邓析子》、《尹文子》皆为后人伪作。

  [编辑本段]职位与影响

  名家之职位与对后世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法诸家重要,但它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很是活跃的学派,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到达了相当的高度。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