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书写吾的历史

中国朝代之隋朝

书写吾的历史 刘玄德公 5549 2022-01-29 10:53:12

  隋朝(中国历史朝代)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1]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破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5]又修建领悟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6][7][8]然而内外举措太过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叛乱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9][10]隋朝彻底灭亡。[6]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革新。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牢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设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凭据南北朝的经验革新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11][12]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又接纳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其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13]

  中文名隋朝

  外文名Sui Dynasty

  别名隋,大隋,隋杨,大隋王朝

  时间规模581年至 619年

  国都大兴城、洛阳城

  国号隋文帝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隋朝是西晋后汉族重新建设的大一统朝代。[14][11]由于皇室姓杨,又称杨隋,尊称大隋。

  隋历史大隋开国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糜烂[15],自称“天元天子”,[16]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17]其中就有杨坚长女杨丽华。[16]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北周宣帝死后,身为关陇门阀之首的杨坚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16]大定元年(581)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周覆亡。[18][19]南下灭陈参见;隋灭陈之战隋文帝意图南下消灭南朝陈,接纳高颎的战略,滋扰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的军事储积,使陈损失惨重。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开皇七年(587)十月破除西梁。次年发动灭陈战争,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河清公杨素为副帅、高颎为照料、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南朝陈。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四周)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缔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困绕建康。开皇九年(589)二月,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开皇十年(590)九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抚慰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19][21][22][23]开皇之治参见:开皇之治隋文帝提倡节俭,节省了一定政府开支、破除了一些不须要的苛捐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杨坚乐成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破裂的中国,今后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隋朝建设的统一。[25][26]

  隋文帝杨坚政治方面,隋文帝统一后,一方面躬行朴实[27][28][29],一方面接纳了许多有利于牢固政权的措施。由于杨坚明白”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父老”之原理[30],所以由他统治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隋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躬行节俭,使人民肩负得以减轻,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21]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隋文帝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免职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他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31],制定隋律,简要刑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32][33]经济方面,沿袭北魏的均田制,颁布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此外隋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为积谷防饥,隋朝广设堆栈,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34]学术文化方面,隋文帝鼎力大举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鉴于前代恒久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为广置人才,隋朝破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接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生长。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军事方面,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厥后更接纳离间分化战略,促使突厥分为工具两部,相互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在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间,政治较为清明,人口显著增加,府库较为充实,外患较少,社会泛起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该时期为隋朝的壮盛时期。[35][36][37][38][39]皇位交替隋文帝晚年颇受诸子的困扰。先是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接着在开皇二十年(600),将宗子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仁寿二年(602),隋文帝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40]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写信给杨素,请教如那边置惩罚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位事宜。不意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震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劈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痛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遽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此消息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后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41]大业盛世参见:三征高句丽、隋唐大运河、驰道隋炀帝在位前期国力仍然强盛,隋炀帝继位之初便决定营建东京[2]洛阳,开凿相同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修驰道与筑长城,发动中原与南北各地域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商贸生长,并对四周展开征讨,扩大了隋朝国界。然而由于隋炀帝过于急功好利,这些举措相阻挡社会造成了一定破坏。[42]开通大运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派杨素、宇文恺等人于洛阳兴建东京(大业五年改为东都[43]),[2]以掌控中原与江南经济,在洛阳周边的洛口、回洛等地兴开国家粮仓以备荒年时所使用,洛阳宫城(紫微城)建成,[44][3]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两百万人,隋炀帝又注重洛阳的完善奢华,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4]

  隋炀帝杨广半身像为增强南北交通,牢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相同江南经济地域、中原政治地域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域的运输与经济生长,隋炀帝推动了大运河的制作,大运河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领悟南北的运输网络;发动沿岸都市的生长,兴起了许多工商业都市,促进各个地域的文化生长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又以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为四个组成部门,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增强了南北地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45][46][47][190]然而,由于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许多肩负。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48]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的同时,带后宫、诸王、卫队等大量人群沿运河巡视南方,沿途之上,花费许多资金,征调许多人民[49]。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巡视北方时,征调北方人民经太行山开凿驰道达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并向隶属的突厥启民可汗要求突厥民众协助开凿驰道[50]。隋文帝时期,在朔方、灵武等地修筑长城。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出巡榆林发动壮丁百余万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内蒙古、山西一带)开筑长城以掩护突厥启民可汗[51][52][53]。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到达焉支山后召开了一场“万国展览会”,[54]会上吐屯设向炀帝献地数千里,炀帝大悦,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调发戍卒,大兴屯田。此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工具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评价:“隋氏之盛,极于此矣。”[55][56]在东方,隋炀帝于大业八年(612)到大业十年(614)三征高句丽,更成为隋末农民起义发作的直接原因。[57]在政治制度上,隋炀帝革新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进士科,最终形成科举制,[58]这些都属创新的典章制度。[57]但与此同时,隋王朝政治糜烂,“仕宦贪残,因缘侵渔”,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反抗已经不行制止了。[57]隋末危机参见:隋末民变、瓦岗寨起义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隋末危机[59]。大业七年(611年),山东、河南洪流成灾,漂没四十余郡,王薄率众于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发动叛变,抵制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唱出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其时民变规模大多集中在山东地域,不久被隋军镇压。大业九年(613年),刘元进据吴郡,自称天子,向海明也在扶风称帝,但他们没坚持多久,同年就被剿灭。直到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举兵起义,达官子弟踊跃加入,发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团体也开始破裂[60]。[61]河南有翟让、李密的瓦岗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打下荥阳诸县。义宁元年(617),瓦岗军又攻破距国都洛阳的粮库兴洛仓。由于李密擅长作战,翟让让位给他。李密自封魏公,国号魏,以洛阳洛口为凭据地。随后占领回洛仓,直逼国都洛阳城下,然而内部怀疑使得李密杀翟让等人,最后投降越王杨侗。[62]

  瓦岗寨起义旧址河北有窦建德的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窦建德领导河北叛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河北冀州部门地域,两年后自封夏王。与此同时高昙晟、高开道也在河北的怀戎、渔阳盘据。江淮地域以杜伏威、辅公祏较强。大业九年(613),两人在齐郡(今属山东省)举兵叛乱,随后南下江南。义宁元年(617),占领高邮,切断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与北方的联系。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

  江都之变、李渊隋朝在此局势下迅速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计划迁都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追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都想逃回中原。义宁二年(618)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叛乱,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67][68][69][70]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义宁元年(617)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71],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72][73]

  隋炀帝陵义宁二年(618)6月12日,李渊欺压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设唐朝,是为唐高祖。[74]洛阳国都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75]唐并之崛起。

  临汾、龙泉、西河、离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太原、襄国、武安、赵郡、恒山、博陵、河间、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辽西古徐州地: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古青州地:齐郡、北海、东莱、高密、文登古荆州地: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武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九江、江夏、澧阳、巴陵、长沙、衡山、桂阳、零陵、熙平古扬州地:江都、钟离、淮南、弋阳、蕲春、庐江、同安、历阳、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新安、东阳,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龙川、义安、高凉、信安、永熙、苍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宁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阴、林邑政治中央制度参见:三省六部、隋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破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设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85]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焦点。三师、三公虽然职位高尚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隋代尚书省的职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职位与权力。[86]

  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革新,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团体的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增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革新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设民生顺遂、团结安宁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发作严重的统治危机。[87]科举制度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

  科举考试开皇七年(587),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划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加入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其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88]。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