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三国风云录

第53章 道义不行违背

三国风云录 闻风 2927 2013-06-25 11:00:00

  然后,如曹操所料,就在彭城已被攻占的消息传来,徐州军果真开始杂乱。曹操乘隙下令夏侯渊、于禁进攻,与自己合兵一处。

  胜利女神已经开始向曹操微笑。

  此战的结果,陈寿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这里面虽然有曹操军自然也有徐州军。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意料当中,然而,意料之外的事情照旧发生了。

  当曹操率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彭城的时候,看到眼前的一切出离的恼怒了。

  恼怒是有原理的,因为彭城除了自己的军队,什么都没有。换言之,这压根就是一座空城。

  ——闪回,退守郯城的陶谦。陶谦:“为什么是座空城?哼,曹阿瞒欺人太甚了点。我已经明确见告其父之死跟我没有半点关系!杀死他父亲的是我的手下,难道你儿子杀了人就一定有你爸爸的原因吗?这是什么原理?然而,曹阿瞒此人基础不给人家解释的时机。虽然,我也知道,这不外是姓曹的一个借口而已。想我徐州如此大郡,现在天下大乱,哪一个掌握军队的将领差池我这里虎视眈眈?不外我陶谦也不是那么好乱来的,我是孱弱了点,但还不至于沦落到你想怎样就怎样的田地!我早在夏侯惇攻城之前,已经命令手下护送人民及粮草、辎重来到郯城。不外。。接下来又怎样呢?”陶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再度闪回,曹操。曹操看着眼前这一片狼藉和一片死寂的空城,青筋暴漏在外,手仅仅攥着马缰。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啊。原来嘛,彭城是集粮之地,我率军前来拼命,难道就是为了获得这么个结果吗?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大姐跟我过不去啊!

  然而,咆哮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基础所在。对于曹操而言,问题的基础在于,陶谦的郯城。

  一切都明了吗?是的,陶谦在哪里曹操就必须攻击哪里,因为,陶谦在哪里粮食就在哪里。

  戎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兵家而言,粮草的之重要直接关乎战役的胜败与否。只是此时实在不是行军之时。

  曹费心里清楚,经过与徐州军的对战,本部早已筋疲力尽不行再战,军人也是人,他们需要休息。若是再战,恐怕会引起军士不满,糟糕的结果即是叛变。虽然,这是最坏的结果,也是曹操最担忧的结果。因为,曹军没有粮食了。

  没有粮食意味着不能填饱肚子,不能填饱肚子意味着不能打仗,而军人之所以随着自己的将领是因为能填饱肚子。曹操既然打破了这个逻辑,也就意味着军人将打破曹操的梦想。

  事不迟疑,也不行迟疑,趁着军人刚刚来到彭城还不知道粮食的问题,赶忙去攻击郯城。

  无奈,陶谦拼了老命,两次皆败。

  为了不让自己军队因为饿肚子闹叛变,曹操决定暂离徐州。只是在走的时候,曹操为了泄愤,转业做了一次屠夫。

  凡历经徐州之地,凡徐州之民众,皆杀之!因为曹操这次的恼怒不理智的行为而将自己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羞耻柱上,且永世不得翻身。

  屠城杀民,皆妄为也。曹操不明白,尔后突然头痛以至中风,今后再未好转。疼痛之时,如孙悟空戴箍念咒不行自已。

  此为命耶?!

  自昔人言,命之在理,无理岂能存命?此处之命理,即今人言命运。

  曹操无理,因此他得痛风是应该的,是必须的,是上天对他的处罚。

  这一切,我认同,可是扩而论之,我们每小我私家不都是如此吗?

  若是闲来无事,我们不妨谈谈命运。

  现在,穿越剧、书、影皆为大热,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情况下,也着实让寓目者意淫了一把。但是,意淫虽好,久了也便索然无味,若是强硬进行下去,不仅伤身,没准还能索命。因此,不能强行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历史当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去推测其命运。

  对于曹操而言,似乎出生以来便充斥着某种说不出的命运,即佛家所言:冥冥中自有注定。例子许多。

  好比,其出生之时,便有异象。虽然,现在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不外是封建天子自我神化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告诉宽大的子民,我当天子是命中注定的,要否则老天干嘛偏偏对于我的出生格外照顾,偏偏给我此等异象?此种说法,不外是其愚民的手段之一。既然如此,便不再说,只言其长大以后。

  其长大成人之后,其父对于曹操的教育即是粗放式。如此教育,放之青史,诸子列家恐也无有。然而,当人们认定其为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时,曹操偏又获得半仙许邵的认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人们纷纷惊讶,叹息。更有疯狂想象者认为曹操之父一定买通了许邵故意让曹操着名,以此为跳板进入朝廷。您想啊,老子英雄儿好汉,再怎么着,他老爸也得为曹操着想不是?

  然而此种谣言不攻自破,因为曹操在官位之上十分勤政爱民,不仅自己充当城管的角色,还把小黄门的叔叔给活活打死。难道,这样的官是靠后门上进的吗?辞官之后的曹操,念书却十分勤奋,且所读之书,压根跟传统接不上边。那些书不仅冷门,而且艰涩,更为重要的是,曹操竟然读兵法!要知道,那时候的朝廷,虽然内忧十分严重,但也不至于杂乱。兵法何时可用?天下大乱!

  天下终于照旧乱了,曹操所学皆能派得上用场。历经沉浮,几经失败,曹操生长成为一名精彩的将领,及格的政治家。于是,我们推倒重来看看。

  假设其时的曹操有魏晋名士的风范,对仕途神马的认为是浮云,那么,或许在其老爸曹嵩的资助下,成为一个衣食无忧的萧索隐士,于山林之中放声高亢,不仅自娱,闲来无事在打打铁,没准还能出书个把诗集,在史册之中,淡淡的留上一笔,也不为一种洒脱的姿态。但那样在世的曹操跟死去,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我们再假设。如果曹操不斩小黄门之叔父,做一个厚黑的官员,来来往往,不停不停,勾通手下,投合上属。以此而为,东汉不外是多了一个贪官,那么多官都贪了,不差这一个。然而,这样的曹操与死去的曹操又有何异?

  于是,我们再次假设。就算他这也不愿意,那也不愿意,可朝廷把你的官职给免职了,让您回老家了,您总得安生着吧?读读史书,做做饭,陪陪妻子,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此种做为,比上面两种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憧憬平淡者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

  然而,曹操照旧拒绝了,因为在其心底自始至终都是血在热着,沸腾着,不创一番事业丈夫与死者无异乎!

  曹操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若是其中任何一个脚步错了,乱了,便不行能成就厥后的曹操。今世诸人有一条名言:性格决定数运。事实上,性格决定的不外是其命,而非运。好比说,曹操父亲的粗放式教育要领,只适合一小撮人,而非大部门人。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曹操的乐成,便把这种乐成归功于其父的教育要领。君不见,曹操在厥后的每次战役中,都是手不释卷。如此用功之人,又岂是得益于其父对他的教育所致?

  反观今日之中国,太多家长迷信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条口号,而往往忽略其实孩子真正的长大不是读了几多书,而是能真正喜欢念书。十几年前,中国泛起了一个名叫韩寒的孩子,其不学无术,中途辍学,然而,韩寒能够写作,且成为脱销书作者。所引发的潮水,更是对传统教育的当头棒喝。

  扯远了,说回曹操。

  就是这样长大的曹操,在这次徐州会战中,体现出了令人不耻的行经:杀掉手无寸铁的黎民!若放之今日,其以组成反人类罪,将被送上军事法庭。然而,曹操并不迷信于昔人之理,杀掉就杀掉了嘛,不就是个把人人嘛,怎能抵得上丧父之痛?如此天怒人怨的行为,在曹操看来,不外是一次平常行为,甚至他还觉得自己理亏。

  终于引得痛风来至,永不得好。若观之曹操以后行为,大可推断出,他也迷信于一样工具:武力。

  但不管怎样,此时的曹操终将尝到这次暴怒引来的后患。有时候,人不仅要讲点道义,还要信点什么,好比,命。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