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言情

九州林中之皇

唯物共灵主义宣言

九州林中之皇 有机缝合怪 18640 2021-02-21 17:47:38

  百度首页

  thralex: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消息

  商城

  设置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舆图文库百科

  进入词条全站搜索资助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建设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署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都市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权威相助

  相助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小我私家中心

  01:06

  /01:06

  倍速

  相关视频

  |

  推荐视频

  【秒懂百科】一分钟了解方生方死

  15.2万播放

  一分钟了解鼓盆而歌

  26.1万播放

  一分钟了解秋水

  53.6万播放

  一分钟了解庄生梦蝶

  100.3万播放

  一分钟了解《系辞》

  14万播放

  一分钟了解万物皆备于我

  10.2万播放

  一分钟了解君子不器

  72.1万播放

  图集

  收藏

  780234

  [qí wù lùn]

  齐物论

  编辑讨论13 上传视频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体现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串着,而且在归纳综合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泛起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领悟、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异,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十全十美的,而且在不停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看法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辩证的看法,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看法之中。但是,在他的论述中经常体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许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1-2]

  作品名称

  齐物论[3]

  外文名

  Essay on the Uniformity of All Things [4]

  作者

  庄周[5]

  创作年代

  战国[6]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分集剧情

  3 创作配景

  ?写作年代

  ?社会情况

  4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评价

  5 思想诠析

  ?思想内容

  ?思想主旨

  ?思想定性

  ?现实意义

  6 后世影响

  7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齐物论[3]

  外文名

  Essay on the Uniformity of All Things [4]

  作者

  庄周[5]

  创作年代

  战国[6]

  作品出处

  《庄子》[7]

  文学体裁

  散文[8]

  作品原文

  编辑

  齐物论1

  南郭2子綦3隐机4而坐,仰天而嘘5,荅6焉似丧其耦7。颜成子游8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9?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10,不亦善乎,而问之也11!今者吾丧我12,汝知之乎?女13闻人籁14而未闻地籁15,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16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17。”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8,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19。而独不闻之翏翏20乎?山陵之畏隹21,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22,似圈23,似臼24,似洼25者,似污26者。激27者、謞28者、叱29者、吸30者、叫31者、譹32者、宎33者,咬34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35,泠风36则小和,飘风37则大和,厉风济38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39之刁刁40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41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差异42,而使其自己43也。咸44其自取,怒45者其谁邪46?”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47。狂言48炎炎49,小言50詹詹51。其寐也魂交52,其觉也形开53。与接为构,日以心斗54。缦55者、窖56者、密57者。小恐惴惴58,大恐缦缦59。其发若机栝60,其司61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62,其守63胜之谓也;其杀64如秋冬,以言其日消65也;其溺66之所为之,不行使复67之也;其厌68也如缄69,以言其老洫70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71也。喜怒哀乐,虑叹变72蜇73,姚74佚75启76态77——乐出虚78,蒸成菌79。日夜相代80乎前而莫知其所萌81。已乎,已乎!旦暮82得此,其所由83以生乎!

  非彼无我84,非我无所取85。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86,而特不得其眹87。可行己信88,而不见其形,有情89而无形90。百骸91、九窍92、六藏93、赅94而存焉,吾谁与为亲95?汝皆说之乎?其有私96焉?如是皆有为臣妾97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98乎?其递99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100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101相靡102,其行尽如驰103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104而不见其乐成,苶105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106,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107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108而师109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110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111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112。是以无有为有113。无有为有,虽有神禹114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115也,言者有言116。其所言者特未定117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118,亦有辩119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120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行?道隐于小成121,言隐于荣华122。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123。

  物无非彼124,物无非是125。自彼则不见126,自知则知之127。故曰:彼出于是128,是亦因彼129。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130;方可方不行,方不行方可131;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2。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33,亦因是也134。是亦彼也135,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36,果且有彼是乎哉137?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138,谓之道枢139。枢始得其环中140,以应无穷14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142。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143;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144。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145。

  可乎可,不行乎不行。道146行之而成147,物谓之而然148。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行;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否则149。恶乎然?然于然。恶乎否则?否则于否则。物固有所然150,物固有所可。无物否则,无物不行151。故为是举莛与楹152,厉153与西施,恢诡谲怪154,道通为一155。

  其分也,成也156;其成也,毁也157。凡物无成与毁,复通158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159而寓诸160庸161。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162也;通也者,得也;适得163而几矣。因是已164。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165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166赋芧167,曰:“朝三而暮四。”众狙168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169,是之谓两行170。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171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172有物者,至矣,尽矣,不行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173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174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175。昭文之鼓琴也,师旷176之枝策177也,惠子178之据梧179也,三子之知险些皆其盛180者也,故载之末年181。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182,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183,故以坚白之昧终184。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185,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行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186之耀,圣人之所图187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今且188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189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190,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191,请尝言之:有始也者192,有未始有始也者193,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194;有有也者,有无也者195,有未始有无也者196,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197。俄而有无矣198,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199,而太山200为小;莫寿乎殇子201,而彭祖202为夭203。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04。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205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206,而况自有适有乎207!无适焉208,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209,为是而有畛210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211。六合212之外,圣人存213而岂论214;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215;春秋216经217世先王之志218,圣人议而不辩219。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220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221也。”夫大道不称222,大辩不言,大仁不仁223,大廉不嗛224,大勇不忮225。道昭226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227而不信228,勇忮而不成229。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30!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31。注焉而不满,酌232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233。

  故234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235,南面236而不释然237。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238者,犹存乎蓬艾之间239。若240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241,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242日者乎!”

  啮缺问乎王倪243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实验言之:庸讵知244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实验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245,鳅246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247,猨猴248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249豢250,麋鹿食荐251,蝍蛆252甘带,鸱鸦253耆254鼠,四者孰知正味255?猨猵狙256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257,人之所美258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259骤260,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261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262,樊然淆乱263,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倒霉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264焚而不能热265,河汉冱266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267,而况利害之端乎!”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268曰:“吾闻诸夫子269:圣人不从事于务270,不就利271,不违害272,不喜求273,不缘道274,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275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天子之所听荧276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277,见弹而求鸮278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279旁280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281,置其滑涽282,以隶相尊283?众人役役,圣人愚芚284,参万岁而一成纯285。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286。予恶乎知说287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288丧289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290,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291,与王同筐床292,食刍豢,而忏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293乎?梦饮酒者,旦294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尔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尔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295知之。“君乎!牧296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297。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298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299,若果是300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301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302,吾谁使正303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304?”曰:“是不是305,然否则306。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真也,则然之异乎否则也亦无辩。化声307之相待308,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309,所以穷年310也。忘年忘义311,振于无竟312,故寓诸无竟313。”

  罔两314问景315曰:“曩316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317与?”景曰:“吾有待而然318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319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否则?”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320胡蝶也。自喻321适志322与!不知周323也。俄然324觉,则蘧蘧325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326。[9]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齐物论:分为物论、齐论、齐同物论。即人物论、万物论、齐同论、齐同万物论。齐,一、合众为一。物,人物、万物。庄子的笔法将这几层论述融合在“齐物论”三个字中,《齐物论》也是混融交合得物我皆忘。

  2、南郭:住在城南而以为名称。“滥竽凑数”的南郭先生就是住在城南,救狼的东郭先生就住在城东。

  3、子綦(qí):人名。

  4、隐机:依凭着案几。机,通“几”,地上的或床榻上的矮桌。

  5、嘘:呼气,吐气。

  6、荅:形体破坏的样子,这里指生气索然。

  7、耦(ǒu):躯体。

  8、颜成子游:南郭子綦的门人。颜成,复姓。

  9、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成语“心如死灰”的出处。上文“形固可使如槁木”,成语“形如槁木”的出处。死灰,指内心不起念。

  10、偃(yǎn):子游的名。

  11、不亦善乎,而问之也:补语前置,正序为“而问之不亦善乎”,你问得很好。善,很好。而,你。

  12、吾丧我:吾丧我:摒弃小我的私见。吾,真我。丧,忘却。我,偏执小我。

  13、女:通“汝”,你。

  14、人籁:人吹竹管之声。

  15、地籁:大地的箫声,指风吹孔窍之声。

  16、天籁:自然的箫声,指万物因其各自的自然而然状态而自鸣。

  17、方:原理。

  18、大块噫(yī)气:大地吐气。块,土地。

  19、万窍怒呺(háo):万千个孔穴都鼓怒号叫,指风吹遍了满世界。

  20、翏翏(lù):拟声词,风的声音。

  21、山陵之畏隹(wēi cuī):指山林的高峻,这里意为山林被风吹得摇来动去。陵,通“林”。畏隹,通“巍崔”。

  22、枅(jī):柱上横木。

  23、圈:圈栏。

  24、臼(jiù):地坑。

  25、洼:凹洼深地。

  26、污:有水的小坑。

  27、激:急流声。

  28、謞(xiāo):箭射出的声音。

  29、叱(chì):叱骂声。

  30、吸:呼吸声。

  31、叫:叫喊声。

  32、譹(háo):哭声。

  33、宎(yǎo):深谷之声。

  34、咬:细语声。

  35、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yú):于,喁,体现相应和之声。前者指风,随者指孔穴。

  36、泠(líng)风:小风。

  37、飘风:狂风。

  38、厉风济:猛烈的风停止。济,停止。

  39、调调:风摇树之声。

  40、刁刁:也作“刀刀”,也是树摇之声。

  41、比竹:排列竹管,泛指乐器。

  42、自己:有这样的孔窍就有这样的声音,都是孔窍之自取。

  43、夫吹万差异:大道之吹,万物声音各不相同。吹,在这里是个重要看法,指大道的物化体现。

  44、咸:全是。

  45、怒:通“努”,高昂。

  46、邪( yé):语气助词。

  47、大知(zhì)闲闲,小知间间:旧注的价值尺度一般将大知、狂言解为褒义词,似不妥。这一段是对互不相让的描述,其间的种种情形都未到达丧我,所以都属贬义。大知,绝顶智慧的人。知,通“智”。闲闲,拒绝他人意见的样子。小知,才智浅陋的人。间间,盘算小事。

  48、狂言:富于雄辩的言论。

  49、炎炎:气势烈猛逼人。

  50、小言:徒费口舌的言论。

  51、詹詹:喋喋不休,哆里哆唆。

  52、魂交:精神交织。

  53、形开:形体不宁。

  54、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互文句法。与上句“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用法相同。接,与外界接触。耩,纠缠不清。日,日日夜夜。心斗,钩心斗角。

  55、缦(màn):通“慢”,迟缓。

  56、窖(jiào):设下圈套。

  57、密:心思缜密。

  58、惴惴(zhuì zhuì):忧惧。

  59、缦缦:沮丧。

  60、栝(guā):箭头。

  61、司:通“伺”,期待时机。

  62、盟:誓言。

  63、守:缄默沉静不语。

  64、杀:威严。

  65、日消:一天天消毁。

  66、溺:沉溺。

  67、复:恢回复状。

  68、厌:压抑。

  69、缄(jiān):密封,

  70、洫(xù):衰老颓败。

  71、复阳:恢复生气。

  72、变:无常。

  73、蜇(zhé):一作“慹”,恐惧畏惧。[10]

  74、姚(yáo):轻浮。

  75、佚(yì):奢华。

  76、启:放纵。

  77、态:造作。

  78、乐出虚:乐音出虚空的箫管。

  79、蒸成菌:湿热的天气能滋长茵类。

  80、相代:相互更替。

  81、萌:起始。

  82、旦暮:早晚。

  83、所由:从那边,因谁。

  84、非彼无我:此段中的辩证关系错综庞大又奇特诡异,体现着庄子奇特的认识论。彼,即上文“旦暮得此”的“此”,指自然造化。“我”即上文“日夜相代乎前”的现象,与“彼”相对。

  85、取:禀受、体现。

  86、宰:主宰。

  87、眹(zhèn):迹象,征兆。

  88、信:真实。

  89、情:情景。

  90、形:形迹。

  91、百骸(hái):百余骨节。

  92、九窍: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

  93、六藏:心、肺、肝、脾、双肾。藏,通“脏”。

  94、赅(gāi):完备。

  95、吾谁与为亲:正序为“吾与谁为亲”,我同哪一部门最亲近呢。

  96、私:偏私。

  97、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

  98、相治:相互支配。

  99、递:轮流。

  100、真君:即上文的“真宰”,意为自然造化。

  101、相刃:交锋,相互竞斗。

  102、相靡(mó):相互摩擦。靡,通“磨”。

  103、驰:奔跑。

  104、役役:劳劳碌碌。

  105、苶(nié)[11]:疲惫不堪的样子。

  106、形化:形体变化。指少年变为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

  107、芒:茫然。

  108、成心:由禀受真宰形成的自我意识,即偏见。

  109、师:师法、效法。

  110、自取:王先谦谓“心能自得师”,[12]陈鼓应作“心有看法”[13]。

  111、心:成熟的思想。

  112、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今日去越国而昨天已经到了。指是非是由于成心先已形成。

  113、无有为有:有生于无,以无为有。

  114、神禹:神明的大禹。

  115、言非吹:风吹出自天然,言论出自成心偏见。言,言论、言说。非,否认词,不是。吹,风吹。

  116、言者有言:发表言论的人各有说法。

  117、特未定:还不足以成为定则。

  118、鷇(kòu)音:初生小鸟的叫声。比喻不带偏见的话语。鷇,雏鸟。

  119、辩:通“辨”,分辨。

  120、隐:被隐蔽。

  121、小成:小的、片面的认识结果。

  122、荣华:华美的辞藻。

  123、莫若以明:不如用明澈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本然。

  124、彼:指两个对立的方面。

  125、物无非是:天下万物没有不是“此”的。

  126、自彼则不见:从“彼”的角度看就看不到这方面。

  127、自知则知之:“自知”文意难通,似应为“自是”,为“自是则知之”,意为从自身这方面的角度来看就知道了。

  128、彼出于是:“彼”出自于“是”。意为“彼”是出自于“是”相对而立的。

  129、是亦因彼:“是”也是依存于“彼”而存在。

  13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方出生的同时另一方也在死灭,一方在死灭的同时另一方也在出生。即万物随起随灭,随灭随起。方,体现行动状态的进行格动词。

  131、方可方不行,方不行方可:正确的同时泛起错误.错误的同时泛起正确。可,肯定、正确。不行,否认、错误。

  13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正确就任由它正确,错误就任由它错误。即不去盘算是与非。因,任由。

  133、照之于天:观照自然大道。照,观照、反映。天,自然大道。

  134、亦因是也:也是任由如此。是,这个自然之道。

  135、是亦彼也:“此”也就是“彼”。

  13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

  137、果且有彼是乎哉:果真有彼与此的划分吗?

  138、莫得其偶:不能相互对立。偶,相对立。

  139、道枢(shū):道的枢纽要害。

  140、枢始得其环中:合乎道的枢纽要害才气如进入环之中心般空空如也。环中。环之中心,环之中心是空的。空空如也才气应变无穷。

  141、以应无穷:以应变无穷的是非流变。

  142、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是变化无穷的,“非”也是变化无穷的。

  143、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拇指来譬喻拇指不是手指,不如以不是拇指来譬喻拇指不是手指。喻,譬喻、说明。

  144、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以白马来譬喻白马不是马,不如以不是白马来譬喻白马不是马。马,每句的前两个“马”字意为白马,后一个“马”字为马的看法。与“指”情况相同。以上两注的两句明显是对公孙龙“指非指”、“白马非马”命题的批评。“指非指”,前一个“指”为拇指,是具体事物;后一个“指”为手指,是抽象看法,所以“拇指不是手指”。“白马非马”,“白马”是具体事物,后一个“马”为马的看法,所以“白马不是马”。而庄子是针对这些命题有感而发,认为与其从看法出发来说明具体事物不是看法自己,还不如从具体事物来说明看法不是具体事物。庄子的意思是,不必将抽象看法和具体事物当做“彼”与“此”的对立,不如不分相互是非,一切随任自然。

  145、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以其同万物的看法来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

  146、道:门路。

  147、行之而成:人走过而形成。

  148、物谓之而然: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物,某一事物。谓之而然,人叫了而这样。

  149、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行;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否则:“可”有“可的”来由,“不行”有“不行”的来由。“是”有“是的”来由,“不是”有“不是”的来由。自,来自、原因。

  150、物固有所然:万物都固有“是”的地方。

  151、无物否则,无物不行:没有一物“不是”,没有一物“不行”。

  152、莛(tíng)与楹(yíng):草茎。楹,房柱。莛在此喻“小”,楹在此喻“大”。小大之别,与下文丑关之别相对。

  153、厉:貌寝女子。

  154、恢诡谲(jué)怪:泛指诡异奇怪的事物。

  155、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看都相通为一。

  156、其分也,成也:有所疏散,必有所聚成。分,离开、剖析。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剖析了,这就意味着生成一种新的事物。

  157、其成也,毁也:有所聚成,必有所扑灭。毁,扑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剖析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肯定走向扑灭。

  158、复通:融合,通融。

  159、不用:不用偏执于成心己见。

  160、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61、庸:循环变化。

  162、通:缘于同一。

  163、适得:到达德。

  164、因是已:到达了万物的本根。

  165、神明:心思智巧。

  166、狙公:养猴的人。

  167、赋芧:分发橡栗。

  168、狙:猕猴。

  169、天钧:天然均衡的状态。

  170、两行:任由对立双方自然演化。

  171、至:极致。

  172、未始:未曾,未曾。

  173、封:界限,界域。

  174、彰:明白。

  175、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纵然最完备的乐队也不能同时将所有乐音全演奏出来,总有乐音被遗漏。所以一奏乐,就有所成也有所亏,不奏乐也就无成无亏。昭氏,昭文,著名琴师。

  176、师旷:著名乐师。

  177、枝策:指师旷敲打节奏。

  178、惠子:惠施,古名家学派代表人。

  179、据梧:指惠子依靠在梧桐树下与人辩说。

  180、盛:最高境界。

  181、载之末年:从事这项技术直到晚年。末年,晚年。

  182、以异于彼:宾语前置句,即以其好之也异于彼。异,炫耀于他人。彼,他人。

  183、彼非所明而明之:他人并纷歧定要了悟却非要他人了悟。明,了悟、了解。

  184、故以坚白之昧终:所以玩弄“离坚白”的眩惑之论而自愚终身。“坚白”,战国时代的著名论题,与“白马非马”同是诡辩命题,意为石头的坚硬为触觉,白为视觉,任何一种视觉或触觉只能辨析其中之一“坚”或“白”,而不能同时获得。昧,自愚。

  185、其子又以文之纶(lún)终:指昭文的儿子厥后继续了父亲的余绪。

  186、滑疑:杂乱诡异。

  187、图:摒弃,根除。

  188、今且:假设词。且,临时。

  189、类:指“莫若以明”的言论。

  190、类与不类:无论是类同或是不类同。

  191、虽然:纵然如此,体现转折论述。

  192、有始也者:天地万物总有个开始。

  193、有未始有始也者:另有没有开始的开始。

  194、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更有未曾开始的未有开始的开始。上三句意为宇宙本体的“开始”问题追溯起来是无穷无尽的,在“……之前”总有个“……之前的之前”,由此确定宇宙的无穷无尽。

  195、有无也者:宇宙万物也有“无”的状态。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老子那里,“无”是终极的、绝对的;而在庄子这里,“无”是相对的,“无”之前另有“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

  196、有未始有无也者:另有未曾“无”的“无”的状态。

  197、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更有未曾“无”的未曾“无”的“无”的状态。

  198、俄而有无矣:突然一下子发生了“有”和“无”。俄而,突然,体现时间之快速与偶然。

  199、秋豪之末:秋天野兽的毫毛尖。成语“明察秋毫”与之意同。豪,通“毫”,毫毛。末,尖端、末端。

  200、太山:即泰山。

  201、殇(shāng)子:夭折的孩子。

  202、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

  203、夭:短命。

  20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互文句。天地万物与我共生并存,都合为一体。

  205、巧历:工于盘算的人。

  206、自无适有,以至于三:从“无”到“有”还推断出个“三”来。

  207、而况自有适有乎:更况且是从“有”到“有”呢。

  208、无(wú)适焉:不必再往下推算了。无,通“毋”。

  209、常:恒常,定数。

  210、畛(zhěn):界限。

  211、八德:上述左、右、伦、义、分、辩、竞、争,指百家争鸣各派所偏执争论的八种情况。

  212、六合:天地四方。天、地、东、西、南、北,为六合。

  213、存:临时弃捐。

  214、论:论证。

  215、议:评议。

  216、春秋:指纪录历史之书。

  217、经:治理。

  218、先王之志:先王政绩的纪录。

  219、辩:辩解是非。

  220、相示:相互显示。

  221、有不见:有看不见的地方。

  222、大道不称:大道不行称谓。

  2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辩不需言辞,大仁无所偏爱。与《老子》“天地不仁”同义。

  224、大廉不谦:大廉无须逊让。嗛,通“谦”,谦让。

  225、大勇不忮(zhì):大勇从不伤害他人。忮,忌恨、伤害。

  226、昭:光显。

  227、清:为贪求美名而清廉。

  228、信:真实。

  229、勇忮而不成:“勇”滞于悖逆就不能乐成。

  230、五者圆而几向方矣:这五种情况,离道太远犹如画圆却更接近方了。园,通“圆”。

  231、天府:天然的府藏,指圣人的心胸宽广,可以涵收万物。

  232、酌(zhuó):罗致。

  233、葆(bǎo)光:含藏灼烁。

  234、故:句首语气助词,相当于“夫”、“盖”等。

  235、宗、脍、胥敖:三个小国的名字。

  236、南面:临朝,古时帝王坐向为面南背北。

  237、释然:愉悦的样子。

  238、三子:三个小国的国君。

  239、蓬艾之间:意为三个国家很小,似乎存在于蓬草之间。蓬,蓬蒿。艾,艾草。

  240、若:你,第二人称代词,指尧。

  241、十日并出:十个太阳一齐出升,古代神话里处于后羿之前的时代。

  242、进乎:凌驾、胜过。

  243、啮(niè)缺、王倪(ní):均为庄子笔下杜撰之名。

  244、庸讵(jù)知:怎么知道

  245、偏死:半身不遂。

  246、鳅:泥鳅。

  247、惴栗(lì)恂(xún)惧:恐惧畏惧不安。

  248、猨(yuán)猴:猿猴。猨,通“猿”。

  249、刍(chú):用草喂的牛羊的肉。

  250、豢(huàn):用谷子喂的家禽类的肉。

  251、荐:好草。

  252、蝍蛆(jí qū):蜈蚣。

  253、鸱鸦(chī yā):猫头鹰。

  254、耆(shì):通“嗜”,喜欢。

  255、正味:口味的尺度。

  256、猵(biān)狙:猕猴,与猿形似。

  257、毛嫱(qiáng)丽姬:古代两位美人。

  258、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美。

  259、决(kuài):通“快”。

  260、骤:狂奔。

  261、正色:美色的尺度。

  262、涂:通“途”,途径。

  263、樊(fán)然肴(xiào)乱:庞杂庞杂。

  264、大泽:大湖泽。

  265、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觉得热。与下句“寒”的用法相同。

  266、冱(hù):冰冻。

  267、死生无变于己:生死对自身毫无作用。

  268、瞿(qú)鹊子、长梧子:庄子杜撰的人名。

  269、夫子:指孔子。

  270、务:俗务。

  271、就利:追逐利益。

  272、违害:躲避灾害。

  273、喜求:热衷于妄求。

  274、缘道:拘泥于俗道。

  275、孟浪:荒唐而不着实际。

  276、听荧:疑惑不明。

  277、时夜:守夜,意喻司职守夜的公鸡。

  278、鸮(xiāo):斑鸠鸟。

  279、奚(hé):通“曷”,何不,体现强调语气。

  280、旁(bàng):通“傍”,依傍。

  281、脗(wěn)合:吻合。脗,通“吻”。

  282、滑涽(hūn):纷繁杂乱。

  283、以隶相尊:以贱奴卑隶为尊贵。指混同尊卑贵贱之分。

  284、芚(dùn):通“沌”,混沌。

  285、纯:纯清。

  286、相蕴:积淀沉蕴。

  287、说(yuè):通“悦”。

  288、弱:少年,昔人将刚成年称为“弱冠”。

  289、丧:亡失,离开家乡。

  290、丽之姬:即前文所述的“丽姬”。

  291、王所:王宫。

  292、筐(kuāng)床:方床。

  293、蕲(qí):追求。

  294、旦:早上,这里指酒醒后。

  295、窃窃然:自以为明察的样子。

  296、牧:牧人,指猥贱之人。

  297、吊诡:怪异,诡奇。

  298、既使:倘使,表假设关系,而非现代汉语中的条件关系。

  299、不若胜:宾语前置句。正序为“不胜若”。

  300、果是:果真正确。果,果真、果真。

  301、或:一方。后一个“或”为另一方。

  302、黮(dàn)暗:含糊不明,所见偏颇。

  303、正:评判,裁别。

  304、天倪(ní):自然的划分。

  305、是不是:对就是差池。

  306、然否则:“这”就是“非这”。

  307、化声:是非之辩。

  308、待:对立。

  309、因之以曼衍:因顺万物的自然演化。因,因顺、随任。曼衍,自然的变化。

  310、穷年:享尽天年。

  311、忘年忘义:忘却时间和仁义。年,年月,这里指时间。

  312、振于无竟:畅游无穷之境。竟,通“境”。

  313、寓诸无竟:寄托于无穷之境。

  314、罔两:影子外围的淡影。

  315、景:通“影”,影子。

  316、曩(nǎng):先前

  317、特操:奇特的操守。

  318、有待而然:有所依凭才这样。

  319、蛇蚹(fù)蜩(tiáo)翼:蛇依凭鳞片,蝉依凭薄翼。

  320、栩栩然:生动自在的样子。

  321、喻:晓,觉得。

  322、适志:自得顺畅。

  323、不知周:忘却了自己是庄周。

  324、俄然:突然。

  325、蘧蘧(qú):惊骇的样子。

  326、物化:物我两化而融为纯一。[14-16]

  白话译文

  注:鉴于百科2万字的字数上限,此目录下的内容请参见“分集剧情”模块。

  分集剧情

  1-5 6-10 11-15 16-20 21-25

  一

  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徐徐地吐气,茫然若失,就像灵魂离开了躯体。南郭子綦的学生颜成子游见状马上前来侍候,问南郭子綦说:“您适才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一小我私家的肢体形貌在打坐时虽然可以使它像枯槁之木一样毫无生气,难道一小我私家的心神在打坐时也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毫无生气吗?您在今天所体现出来的牢固境界,跟以前的牢固境界绝对纷歧样。”南郭子綦回覆说:“偃,你问此事,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遗忘了形体之我,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只听到人吹箫管发出的声音,而没听听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你只听到风吹众窍所发出的声音,而没有听到天地间万物的自鸣之声!”

  二

  子游说:“能不能问一问大地的声音与天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呢?”南郭子綦回覆说:“那个地籁就是无边无际的造物之作用所发出的能量之气息啊,发出来之后就被叫作风。这种能量要么就是内在蕴含着不发出来,一旦发出来就会万窍怒号,难道你耳边就没有听到过这种‘呼呼’的风声吗!山林的险峻、大树周身的窍穴,有的形状像鼻子,有的形状像张开的嘴,有的形状像耳朵,有的形状”像扁长的发簪,有的形状像凸出来的圈筒,有的形状像凹下去的浅坑,有的浅一些,有的深一些;于是所发的声响就有的快促,有的像响箭,有的难听逆耳,有的发自往里吸,有的发自往外出,有的像嚎哭声,有的像狗叫,有的像悲痛声。能量流的运动原本就很舒缓动听,怪就怪哉随着种种物体所发出的众口乱叫而嘈杂了;当徐徐之风时万物就会轻微地唱和,当风大时万物就会大点儿地唱和,当劲风厉厉时反而所有能发响者皆欲发而无声了,难道你没有从风响的音调中听出来种种声响的发声原因、从风的响声上听出其后面的那个不发声的工具吗?”

  三

  子游又问:“大地的本意可以借助万物之窍所发出的唱和声中表达出来,人所的本意也可以从清悠、消沉、谐美的种种丝竹的或条畅或激昂的声中表达出来,那么天的本意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南郭子綦说:“所谓天籁的音响万变,而又能使其自行息止,这完全都是出于自然,有什么工具主使着它呢?”

  四

  大智者看上去显得很是广博,小智者却十分琐细;高论者盛气凌人,争论者小辩不休。辩士睡时,精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醒后疲于与外物接触纠缠。每天与外物相接,其心有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疲惫。有的心机柔奸,有的善设陷阱,有的潜机不露。小的惧怕体现为忧惧不安,大的惧怕体现为惊恐失神。三灾八难的降临就像箭在弦上一样地随时而发,这全是由于行为人的心机所伺机行是非之行径所造成的;三灾八难的不降临也可以像发愿一样的通过履践其愿誓而消失,那就要看行为人是否践履自己的愿誓而坚持无思无为的行径来决定了。神情衰沮就像秋风冬雪肃杀万木一样无情,这就说明道心逍遥之天性的消亡是渐进的历程;如果行为人着迷于自己之心机的经营里而不醒悟的话,也就很难再回到那个逍遥的天性去了。然而行为人对恢复道心的修行却厌恶得像自行关闭起来的蚕子一样的听不进去,这就说明行为人的执着意识的积习太严重了;像这样的险些即是死亡的心,实在是没法使它再恢复生气。所谓的喜怒哀乐,都是认取了事物对自己所引发的感受而逐步形成多忧惧的意识,正在这个意识之执着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轻狂而放任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绪了。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后就已往了,接着而来的就是又孕育出了无明之烦恼,如此的一天到晚的不是喜乐就是烦恼的交替着泛起在眼前,而从来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发生的。不行救药啊,不行救药!一天到晚地如此在世,三灾八难也就由此发生了啊!

  五

  如果没有了我之内外的任何对立面的看法也就没有我的看法了,如果没有了我的看法也就没有了博取之心了,如此也就基本上接近于那个道心的行径了,然而却不知道是什么工具在支配着这个道心的行径。似乎其中有一个迫使万物循势而动的主宰在,然而偏偏找不到那个主宰的迹象在什么地方,当你恢复了道心之后就会彻底明了那个迫使万物循势而动的主宰了,但它却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状可见,它仅仅是道心的宽大无缘之悲性而没有具体形状而已。一小我私家身上有百骸、九窍、六脏,当这些脏器都完备了之后才气决定一小我私家的生存,那么你认为哪一个脏器最重要而倍加敬服呢?还不是都喜欢而都倍加敬服吗?这个问题的背后岂不牵扯到一个“私我”的看法了吗?如果有一个“私我”之看法的话,那么各脏器岂不就成了划分为“私我”提供专职服务的臣下与妻妾了吗?这种势必缺乏协调性的臣下与妻妾岂不就不足以继续全面治理整个机体的重任了吗?难道它们是逐个轮流着继续君的职责而协调列位臣妾的事情吗?这就证明里面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在后面起着决定作用吗?如果实证到了那个宽大无缘之慈悲性的道心原来是没有具体形状可得的时候,那时候就会明白这个真宰的作用无论怎么做都既不会益于也不会损于那个真宰者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性了。然而自从那小我私家人都有的真主承袭了执着之意识以投胎成人之后,还没有到活该的寿数时就在哪里等着寿尽的一天了,这是因为内外界事物所诱发的爱、恶、欲、的心行在相争斗以至于相消耗的缘故;明明知道生命的寿终就像飞驰一样,但却不知道如何止住这种迈向寿终的法式,对于自许智慧的人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悲痛吗!只知道一辈子地役使自己的心身去赴爱、恶、欲的劳役但对于恢复道心却毫无一点儿进展,整天精神不振地疲于劳役但却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自许智慧的人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痛心吗!纵然能够到达人们所说的千万岁的永生不老,对于道心的恢复又有什么益处呢?纵然其形体逐渐衰败枯萎,也只是其执着心使其具有了这种变化而已,对于那个真宰的不生不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性而言怎能不是最大的痛心呢!人生在世,原来就如此糊涂吗?

  1-5 6-10 11-15 16-20 21-25

  [13][17]

  创作配景

  编辑

  写作年代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差异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其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稀有。《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税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憧憬神仙,追求永生不老,可以说是《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

  《齐物论》还综合了慎到、公孙龙及老子诸家的学说,则此论发生之最早时期,亦不得在《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的成书之前,《慎子》与《公孙龙子》约莫成书于秦汉以前的战国晚期。而《老子》书的著作年代则说法许多,然大多数人皆倾向于成书在战国时期。《齐物论》既然吸取了《慎子》、《公孙龙子》、《老子》等书中的内容,则其著作年代,一定在这些书之后,再早也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当是在战国晚期以后,汉初写作的《淮南子》成书之前,定为秦汉之间。[18]

  社会情况

  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每一个都是好强雄辩,相互执著于自己的看法。从而勾心斗角、相互伤害,而不是真正体会“道”的情怀,更别说淡然明志、自得其乐。所以他们从生活态度上就已与“道”背离而驰了,庄子对他们予以了辛辣的讥笑:“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虑、蒸成菌。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为说课的知识分子们兴奋、恼怒、悲痛、欢喜,他们忧虑叹息不停、重复恐惧焦躁不安,就像音乐从虚空的工具里发出来的一样,菌类被地气蒸发而出。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环更替变化着,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来的。人们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声声地不停认同、追寻,却是不知不觉地在远离真理。

  战国时期,百家议论纷纷,思想庞大杂乱,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基础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他批判那些执着于划分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他认为“道”自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对百家烽起的社会现实,庄子敏锐地注意到了“其时之为论者”们的许多令人深感痛心的体现,而且发现他们全都体现出了“弱于德,强于物”的倾向,一味投身于对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对小我私家生命的培护。因此,他们也一定会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丧失本真之我,并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庄子就在这样的配景下,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破除执著、到达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正是“其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异化的这一令庄子深感痛心的社会现实的存在,才让庄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齐一“物论”思想。[19-20]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异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异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本篇体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认,和对无差异的自由境界的憧憬。庄子认为,要到达无差异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看法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齐物论》共有七个主要寓言,划分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对话是全篇的开头部门。在这里,南郭子綦提出了一个“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吾丧我”,“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非看法的凡人“我”。“丧”是遗落。因而,“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接下来,是他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的关系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之后,用人籁和道做了对比,用反复无常的猴子来比喻执迷于分辨事物差异的人。在作者看来,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偏见之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接着,作者以尧的故事为引,引出对大道的赞颂。尧制裁小国就如同十日并出,让世间万物都沐浴到他的辉煌。大道普照万物也与之同理。在这里,作者将大道置于一切原理之上。

  第三则故事写的是王倪对啮缺谈至人逾越世俗利害是非的看法。啮缺问王倪是否存在配合的是非尺度,即真理尺度。对此,王倪用种种差异的动物对居处、味道、美色有各自差异的反映,以此为喻,说明差异的人从各自差异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肯定有差异的是非尺度。庄子混同是非,齐一万物的看法在这里论述得很充实,他赞美了至人的超凡脱俗,体现了他对至人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

  第四则寓言是长梧子与瞿鹊子的对话,主旨是否认世俗的是非观,主张因任自然,长梧子以梦为喻,说明世俗中人对生死利害的追求实际上就像在迷梦中一样,只有得道的至人才气顺乎自然而清醒地看问题。

  罔两问景的故事中作者以幻化不定的影子说明依赖外物而生,无以获得自由的原理,并借庄周梦蝶影子之口提出“物从何来”的问题。影子和罔两都不知道影子所依附之物从何而来,而站在道的角度,万物都从“道”中来,影子依附之物也是如此。

  庄周梦蝶这一故事广为人知。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类似开头“吾丧我”的境界。其文辞之有没,想象之奇幻,深为后人所称道。[21-23]

  名家评价

  晋·郭象《庄子注·齐物论》: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然也。《公孙龙子》及《荀子》之中,以“论”为篇名者亦伙。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庄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

  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齐物论》:物论者,人物之论也,犹言“众论”也……此其立名之意也。

  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齐物论》:物论者,乃古今人物众口之辩说也。……如此,则物论不须要齐而是非自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此齐物之大旨也。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己。

  清·刘咸炘《庄子释滞》:此篇初明万物之然,因明彼我之皆是,故曰“齐物”。

  清·胡文蔚《南华经合注吹影·齐物论》:物论,谓众论也;……庄子以为不若两忘而化其道也。

  清·林云铭《庄子因·齐物论》:文之意中出意,言外立言,层层相生,段段回首,倏而羊肠鸟道,倏而迭嶂重峦。……呜呼,庄叟当日下笔落想时,原不许此辈轻易读得也,又何怪焉!

  清·宣颖《南华经解·齐物论》:写地籁忽而杂奏,忽而寂收,乃只是风作风济之故。……写天籁,更

  一、对看法的存在以体现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相互,物我,身心,巨细,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看待看法,庄子认为这些看待性的看法都具有相对性,外貌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力的方面,角度,尺度,时间和所在等等,与其这样,还不如“游心于物之初”,与道为一,与道同体,逍遥自在。

  二、主张逾越对也少了“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道通为一”和”齐物论”的本质是逾越是非,生死等看待的看法,允许差异方面的差异性的存在。肯定,允许并包容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以“不齐”为“齐”,亦是“吹万差异,咸其自取也。”“齐”是一种越的精神,是同于大通的境界。只有逾越世俗施肥相互的辨争,才气随化适境而无待逍遥。

  “以明”是到达“齐物”的要领,那么要使人们在心灵上作到“以明”,进而去发现万物的本然之理就是要以“道”观物,以“心”观道。“道”与“道枢”,“环中”等看法相关。《齐物论》篇云:“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从“道枢”和“环中”两个看法可以看出来“道”是逾越是非相互,立于枢要和环中位置的,不陷入是非无明的争论之中。那么,用这样的“道”来观照万物,则万物无是无非,无彼无此,万物一齐。

  庄子提出“齐物论”思想,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道”逾越是非界限,泯灭一切差异。同时,庄子以心观道并体道。

  首先,他认保全生命,享尽天年。

  总之,以“道”观之,就是让事物以本然状态存在,顺应天理自然,各任其分,在“道”的层面上,万物是一齐的。面对纷繁庞大的世间事物,差异性很大,如何面对有着巨大差异性的现实事物又能体会到“道”的存在,进而认为万物一齐呢,只能以心观道体道。“齐物”并不是一种实然的践履,而只是一种关于道的境界的感受。“齐物论思想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自然性和自足性”。[26]

  思想主旨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相互对立,就叫做“道枢”,“道枢”就是循环,就是围绕“道”这其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道枢”就是“齐彼是”的要领论。

  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

  3、齐物我。庄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或“天下母”,人与物,我与物,都是“道”的化身,其泉源都来自“道”。所以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工具来体现它。为了把这个原理说明,庄子连续用了几个比喻,“故为是举莛与楹……道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无形元状,变化无常,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能把生死看成自然的旅程看待,其实要有高明的胸襟。“予恶乎……不知归者邪!”从这样的反问句来看,庄子对“生”并不感应兴奋,对“死”也并不感应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不仅如此,庄子甚至还将死看成“至乐”来看待。[27]

  思想定性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其中涉及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自己矛盾的学问。庄子对于他所研究的工具,普遍接纳了揭露矛盾的要领,由此提出了“彼”与“是”的矛盾看法。“彼”即彼方、对方;“是”即此方、我方。庄子把“彼”与“是”的观的反面。对于任何事物的肯定之中都一定地包罗着否认的因素。所以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肯定了生死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这些论述都包罗着矛盾对立面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不仅指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而且进一步指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看待的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067061次

  编辑次数:81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金屋千娇(2020-10-07)

  突出孝敬榜

  清晰大图添加者

  X他人就是X自己

  1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