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忆梦长安

梦长安中;长安奠基史 第六章;武帝盛世

忆梦长安 孤王崔卫东 14 2021-01-11 18:07:07

  一个帝国,在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

  一个民族,通过治乱兴衰的经验总结,开启了缔造力蓬勃生长的全新时代。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一位年富力强的青年,他高瞻远瞩,计划出了帝国最美的蓝图,他就是雄才简陋的——“汉武帝”。

  这是一位旷古稀有的帝王,他所建设的赫赫战功,远播四海。

  他所建设的昭昭伟业,鼎立千秋。

  他、北拒匈奴,南逐百越,东并朝鲜,西越葱岭,一举奠基了中华帝国的国界。

  他、内兴礼乐,外开领土,建设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与荣耀。

  他、总揽英雄,驾驭好汉,奠基了一个民族鼎立千秋的自信与激情。

  他、是大汉王朝的天之骄子,代天巡狩,抚育万民。

  在他的率领下,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世界级王朝。

  同时,汉武帝刘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

  事无艰辛,何来人杰,汉武帝,也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文治武功,才成就了这一番伟业。让一个朝代,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最终让自己彪炳史册。

  然而,晚年的他,穷兵黩武,大兴冤案,险些葬送一世英名。使这个傲然于世的伟大帝国,差点坠入万丈深渊。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帝国国都长安城的未央宫里,一场隆重的成年礼即将举行。

  凭据汉代的传统,贵族男子一般在虚岁二十举行成人礼,称作;冠礼。这种仪式,意味着他今后可以独立肩负一个男人的责任。

  一位少年正在激动地期待着成人礼的进行,不外他年仅十六岁,并没有到达仪式的条件。可是,此时这位少年必须要提前举行仪式,因为这个名叫(刘彻)的年轻人,即将担负起一个巨大的责任;一个庞大的帝国,将会交付在他的手中。

  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刘彻登上皇位,成为汉帝国的第五任天子,史称“汉武帝”。

  站在未央宫大殿高高的台阶之上,十六岁的刘彻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威严与荣耀。

  他是一位幸运的继续者,此时的汉帝国,已经与帝国初建的时代不行同日而语。自汉初以来,四代天子七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下,国家已经变得富庶而富贵。

  他的祖辈汉高祖刘邦,以血腥的方式铲除了异姓王,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用战争平定了同姓诸侯王发动的七国之乱,威胁中央政权的诸侯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帝国面也貌焕然一新,已入正轨。

  但在年轻的刘彻眼中,这个富足的国家,并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帝国,在外貌的富贵之下,他的帝国仍然处于危机之中。

  公元前142年,就在刘彻即位之前的一年,匈奴又一次攻入汉朝的雁门郡,匈奴雄师在领土一带,放肆劫掠之后,又迅速远走大漠。而这只是自汉帝国建设以来,匈奴例行袭扰中的一次,可是,整个国家却始终束手无策。

  一个富足却软弱的国家,对于强悍的游牧帝国匈奴来说,就是一只随时待宰的肥羊。而在汉帝国的内部,潜在的危机,也在酝酿。

  此时的天子没有尊严,豪强田主和巨贾,生活奢侈淫逸,他们的奴隶的穿着,甚至都逾越了天子和皇后,然而农民却得不到温饱。这样的国家怎么能长治久安?在汉代的有识之士看来,这是一个富足却道德瓦解的社会。

  刚登上帝国最高权力宝座时的兴奋感,徐徐消退以后,十六岁的少年天子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压力与恐惧。刘彻知道,祖辈七十多年来忍辱负重,交给他一个富庶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严,而人民对这个新兴的帝国也没有完全的认同感。虽然此时的刘彻只有十六岁,但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的帝国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稳固,自己稍有不慎,这个刚刚兴起的帝国或许将万劫不复。

  在年轻的刘彻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憧憬的汉帝国;就是一个比秦始皇嬴政,更为远大的理想,这个帝国将勇敢的面对一切,威胁国家宁静的敌人,没有任何一支力量,敢于挑战帝国的统一与尊严。

  刘彻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少年,他想让自己手中的帝国,拥有与国力相匹配的尊荣,然而,垂帘后宫的祖母(窦太后),与他却有着截然差异的治国理念。

  窦太后,是无为而治的忠实推行者,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虽然身居后宫,但他对汉帝国政治的影响力,是直接而有效的。此时的窦太后已双目失明,对于她来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仅仅是她对丈夫华文帝的纪念,更关系到整个帝国子民的幸福安乐。

  这时的汉帝国已经在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下,运行了七十多年,朝廷上下早已经习惯了清静无为的守旧姿态。刘彻失望地发现,他心中期望的帝国面貌,与整个国家的气氛格格不入。而他身边,竟然没有一个明白自己心意的人,刘彻感应伶仃无援。

  公元前141年10月,刘彻宣布了一道诏书;命令帝国境内,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向中央推举品德高尚,正直敢言的人才。按其时的历法,十月是新一年的开始,在这一道诏书中,刘彻向帝国的臣民通报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早已暮气沉沉的帝国,需要新鲜的血液,人才成为年轻天子最为渴望的新年贺礼。

  公元前141年的一天,来自汉帝国各地的一百多名被举荐的人才,陆续来到长安,期待接受天子的亲自考查。史书纪录;在前来应试的一百多人中,搜集了其时流行的种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与之前的人才选拔差异的是,资助汉帝国休养生息的黄老学者,受到了罕有的冷遇,而在秦代和汉初,一直没有进去社会主流的儒家学派,居然获得了刘彻的青睐。

  刘彻认为;黄老之学已经过时,如今国家已经强盛,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已经成为已往。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他要改变天下,也要改变政治局面,所以,此时的刘彻更倾向于儒家学派。

  新天子冷落黄老思想,青睐儒学,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信号,预示着对于国家的未来,刘彻有着差异于自己祖辈的选择。

  然而,刘彻这些小心翼翼地实验,引起了她的祖母窦太后的警觉。在窦太后看来;刘彻重用儒生,抑制黄老学派,不仅是对她本人的不敬,还将动摇国家的基本。

  公元前139年,儒家官员(赵绾)向刘彻建议;应该取消窦太后加入朝政的权力,将矛头指向了窦太后。这份奏折直接导致了赵绾的悲剧,在窦太后强大的压力下,赵绾被逮捕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刚刚迈进汉帝国朝堂的儒学,又一次遭到了严厉的攻击。

  而大臣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意见,实际很洪流平上反映出天子的真实想法。窦太后处置了提出意见的大臣,实际也是给天子的一个警告。

  年轻的刘彻,为自己激动的行为支付了惨重的价钱,他即位后的第一次革新实验,就此夭折。此时的刘彻越发清楚,在太皇太后的权威面前,自己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对国家的政局还没有完全的控制力。而他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急于改变现状,而是耐心期待一个时机。

  据史书纪录;厘革失败之后的刘彻,十分痴迷于骑射游猎,甚至徒手与熊和野猪屠杀。而此时的汉帝国依旧在死气沉沉中,缓慢前行。

  在窦太后看来,刘彻只要不改变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年轻的他,应该获得更多自由和快乐。但是,这位帝国的天子并没有获得一丝快乐,与祖母较量的失利,让他倍感痛苦和压抑。

  刘彻在期待中,将视线转向了帝国最强大的敌人——匈奴。早在高祖刘邦时期,为了保证帝国的宁静,他不得已接纳一种最为屈辱的方式向匈奴进行妥协,这就是——和亲。

  相传,刘彻年少时,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和亲,当年的刘彻无法明白,为什么堂堂的大汉帝国不能攻灭匈奴,而要屈辱的和亲。他幼小的心灵唯一留下的信念,就是积贮力量,有朝一日,彻底击败匈奴。

  作为大汉帝国的一国之君,刘彻对和亲匈奴之辱,有着切肤之痛。而匈奴一直以来,都是大汉帝国背上的一根芒刺。

  汉初之时,刘邦率军大战匈奴,却在白爬山被围困七天七夜,最后照旧许以重金,收买匈奴首领的妻子,才侥幸逃脱。自此,汉王朝的统治者认识到;汉初的国家实力,尚不足以剿灭匈奴。于是汉朝放弃对匈奴的战争,开始修养生息,同时,以和亲的屈辱战略,暂缓匈奴的袭扰。自此,数代皇家女子,被迫远嫁匈奴,去换取汉帝国的一丝安宁。但每一次和亲,只能维持短暂的宁静,匈奴对汉朝领土的侵犯始终没有停止。汉王朝就是在这样的花样中不停开拓,积贮着力量。

  如今,在刘彻的统治下,大汉帝国的国力经济,差异往日而论。据史料纪录;国库中积累的铜钱数以万计,用来串联铜钱的绳子都已朽坏。国家粮仓积累的粮食,溢出在外,多到腐坏不行食用的的田地。

  此时的刘彻意识到,大汉羽翼丰满,父辈,祖辈们未尽的事业,已有时机实现。此时的刘彻,迫切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为自己赢得朝廷中的权威。

  无论是对内部的诸侯王,照旧对外部的匈奴,汉初的君主都充满着妥协与忍让。而如今,雄厚的国力已经具备了王朝盛世的条件,也足以支持对外的反抗战争。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