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与非遗的开始

纳雍—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与非遗的开始 有琴臻臻 1030 2020-10-14 17:22:02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黔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

  堪称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芦笙吹奏舞蹈演出,杂武艺术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时以头为足、或时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演出,被国家文化部领导赞为黔省高原明珠。

  传说远古时期,苗族人民的祖先,在大迁途中,来到黑洋大箐。门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通道,就有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让父老们胜利通过,到达黑洋大箐安家落户。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劳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行动,编成芦笙舞,取各地龙滚荆,再现当年这一群群苗族青年披荆斩棘,克服创业中种种艰难,使之代代相传。

  “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演出、杂武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滚山珠“,本是用形体模仿箐鸡(当地的一种野鸡)在山林中嬉戏的一种欢快的芦笙舞,所以其技巧与形体造型的写实性较强。演出者头戴插箐鸡尾的帽子(雄性箐鸡的标志)或红线花帽(雌性箐鸡的标志),边吹芦笙边舞,显然是对生活的再现。舞台上,“对脚掌“、“扣肩倒立“、“跪步“、“点将“等技巧,不时引起台下阵阵喝彩,尤其是“滚山珠“(又称“刀丛滚身“)这一招,总会引起观众的一阵阵叫好声。

  地龙滚荆以前行动比力单一,古朴稚拙,以再现当年年轻人征服大自然的历程为主,一人数人均可演出。演出时用6支长约20厘米木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摆成圆圈取代镖头亦可,演出者必须手持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梭镖或水碗翻腾,碗中水不能倾泻,这样的演出难度极大,异常惊险。在恒久的演变历程中,人们逐步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技巧,融汇到芦笙舞蹈中,不停革新完善。

  “滚山珠“在恒久的生长历程中逐渐融进种种技巧,不停完善。到1989年,芦笙舞“滚山珠“由以往的单人演出生长成为6至8人同时演出的舞蹈。演出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演出,时而以头为足,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演出进程不停增加,体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局面。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爽的气势派头、高难惊险的行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它曾先后多次加入国内外的艺术节,受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