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实

红楼悟梦

三十六、“十二钗”的灵感源

红楼悟梦 寒隽 4889 2020-04-02 10:18:17

  自写完“‘牙牌令’里《全唐诗》一文之后”,由于发现了《红楼梦》与《全唐诗》之间的特殊关系(《全唐诗》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所编),我决定对《全唐诗》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近日终于告一段落。

   在《全唐诗》里,长孙佐辅有两首相同的诗:《相和歌辞·宫怨》(卷20-115)和《古宫怨》(卷 469-10),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比对,这两首诗确为同一首诗,仅有四处差异(《相和歌辞·宫怨》中的“颦”“粘”“意”“深院”,在《古宫怨》则作“嚬”“黏”“喜”“院深”),但这种差异显然是误抄的结果。诗中有一句“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钗独相向”,这是《全唐诗》里唯一与“十二钗”三字相关的诗。问题泛起了:《红楼梦》里十二钗的人物造型设计是否来自于此呢?

   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由于曹雪芹的缘故,《全唐

   诗》里寻红楼,虽然要以研究曹姓人的诗为先。经查阅,姓名首字为“曹”的诗人共有 8 人,其中曹汾、曹生、曹修古、曹著、曹文姬五人都仅收一首,倒也而已。而曹松(诗 146 首)、曹唐(诗 41 首)、曹邺(诗 146 首)三人都有许多首。仔细一读,此三人的诗作中含有大量《红楼梦》的要害词语。当看到曹邺的《姑苏台》(卷 593-4)时,更让我眼前一亮,全诗:

   南宫酒未销,又宴姑苏台。美人和泪去,半夜阊门开。

   相对正歌舞,笑中闻鼓鼙。星散九重门,血流十二街。

   一去成万古,台尽人不回。时闻野田中,拾得黄金钗。

   其中的“血流十二街”与“拾得黄金钗”再次映入了我的眼帘。加上

  前面提到长孙佐辅的“十二金钗独相向”,正是《红楼梦》“十二金钗”的由来!我认为,《红楼梦》十二钗的人物形象设计就来自于《全唐诗》!而且,由于曹邺之“邺”字与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寅”字字音相近,曹邺在曹雪芹心目中的位置一定很是重要。曹邺的诗《全唐诗》中收录许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中一定隐含着更多的线索。

   《四怨三愁五情诗》是曹邺的代表作。后人称他这十二首诗沉浑慷慨,

  有建安七子之风。曹邺在诗前另有序: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并序

   郁于内者怨也,阻于外者愁也,犯于性者情也。

   三者有一贼于前,必为颠、为沴、为早死人。

   邺专仁谊久矣,有举不得用心,恐中斯物殒天命,幸未死。

   间作《四怨三愁五情》以望诗人救。

   “郁于内者”“阻于外者”“犯于性者”三个短语,显然是红楼十二钗的

  众生相,正可谓怨、愁、情。“沴”字音“”,义为阻滞、灾害、伤害、反面等。

  如:沴戾(因气反面而生的灾害);沴气(灾害不祥之气);沴疫(沴厉,沴疾;瘟疫)。次句中的“颠”“沴”和“早死人”,正合十二钗的最终命运。

   四怨、三愁、五情加在一起,恰好凑成十二个既独立又互映的人物品

  格,自然会在曹雪芹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红楼

  梦》十二钗的创作灵感源!

   曹邺是晚唐诗人,字邺之,阳朔人。自小勤奋念书,屡试不第,流寓长安达十年之久(此经历与雪芹在BJ居住的经历极为相仿)。他在唐朝大中四年(650 年)中进士,历任数职。后辞官南归,迁居桂林城北阜财坊,以念书、写诗、教馆自娱(其后的经历与雪芹亦极为相仿)。其诗多吟咏家乡山水景色和田园风物,乡土气息浓郁。平生尤擅作诗,以五言古诗见称。

  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他的诗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

  的感伤,少数是讥笑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如《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黎民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诗对仕宦的讥笑真是入骨三分。如此看来,曹邺的才气与经历正与曹雪芹相仿,恐怕《红楼梦》的整体创作气势派头在很洪流平上是受到了曹邺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凭据三愁、四怨、五情——三、四、五的顺序分析其中的秘密: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一愁》:

   远梦如水急,鹤发如草新。归期待春至,春至还送人。

   “梦”字历来与元春形影不离,这首诗是元春书中形象的灵感之源,

  这是毫无疑问的。“远梦”正合“虎兕相逢大梦归”“痴梦仙姑”“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归期待春至,春至还送人”,则指向了她省亲的情节。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二愁》:

   涧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此夜目不掩,屋头乌啼声。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三愁》:

   别家鬓未生,到城鬓似发。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一怨》:

   美人如新花,许嫁还独守。岂无青铜镜,终日自疑丑。

   以上三首与十二钗的对应关系我们最后分析。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二怨》:

   庭花已结子,岩花犹弄色。谁令生处远(有作远处),用尽东风力。

   十二钗中属于“子”的只有巧姐,“犹弄色”暗合贾琏之淫。由于“谁令”正合楚辞《离骚》中对凤姐“一从二令三人木”的隐喻(详见文章《一从二令三人木》),所以这首诗是凤姐之女巧姐的灵感之源,“谁令生处远(有作远处),用尽东风力”,正合巧姐最后因凤姐积阴功而获生机。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三怨》:

   短鬟一如螓,长眉一如蛾。相共棹莲舟,得花不如他。

   这首诗中描述的是比花还要好的“鬟如螓”“眉如蛾”的妙人,正是妙

  玉形象的初态。“相共棹莲舟,得花不如他”,正是她“王孙令郎叹无缘”的悲情写照。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四怨》: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这首诗,明显是李纨书中形象的来源。书中第三十七回有李纨的话:

   “极是,何不各人起个体号,相互称谓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稻香老农”别号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一情》:

   工具是长江,南北是官道。牛羊不恋山,只恋山中草。

   书中第五回称宝钗是“山中高士”,正合此首诗的“山中”。“工具是长江,南北是官道”指向她个性的宽广、多面。“牛羊不恋山,只恋山中草”,正合第三十六回宝玉梦中之语“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全书正眼:不恋宝钗只恋黛玉。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二情》:

   阿娇生汉宫,西施住南国。专房莫相妒,各自有颜色。

   《红楼梦》若论“娇”字,自非黛玉莫属。第六十五回作者借兴儿之口

  说黛玉:“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叫他‘多病西施。’”显然,曹雪芹正是从“阿娇生汉宫,西施住南国”这一句诗里获得了灵感,才塑造出这样一位“娇西施”。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三情》:

   蛱蝶空中飞,夭桃庭中春。见他匹俦好,有女初嫁人。

   照旧第五回,惜春的判词中有“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

  头来,谁把秋捱过”的一段,这里的“夭桃”和“杏蕊”,是与“蛱蝶空中飞,夭桃庭中春”一句中的“蛱蝶”“夭桃”用法相同的比喻,是喻众钗。因此,初看这首诗的指向并不明显,但“有女初嫁人”一句,显然使作者在后三十回中对她的命运作了特殊部署,是谁呢?其实,用排除法,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十二钗中“有女初嫁人”,不行能是早已嫁人或入宫的李纨、凤姐和元春,更不行能是早夭的可卿、年幼的巧姐和出家的惜春、妙玉,最后也不行能是回归离恨天的黛玉,只能是探春、迎春、湘云或宝钗其中一位。上文中已经分析出宝钗形象的灵感来源于“牛羊不恋”的“山中高士”(已有对应),而探春和迎春也不是因为“见他匹俦好”才嫁的,“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探春和迎春一样,都是被指婚的,因此也不会是宝钗、探春和迎春。所以,《三情》是湘云的灵感来源,“见他匹俦好,有女初嫁人”就是“因麒麟

  伏白首双星”的由来。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四情》:

   槟榔自无柯,椰叶自无阴。常羡庭边竹,生笋高于林。

   《四情》正合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中的四

  个“情”字,正是可卿形象和故事的灵感所在。更有趣的是“槟榔”一词,它在书中第一次泛起,是在秦可卿死后,用来形容“出在潢海铁网山上”“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封在店里”“没人敢买”“纹若槟榔,味若檀麝”“玎珰如金玉”的樯木。这样的情节部署正合“槟榔自无柯(可卿)”,椰子在书中从未提及又合“椰叶自无阴(无影)”。由于槟榔厥后又在第六十四回成为贾琏与二姐偷情的尤物,相信此物并非平常之笔,还会在佚文中泛起,以引发当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关的一系列事件。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五情》:

   野雀空城饥,交交复飞飞。勿怪官仓粟,官仓无空时。

   《五情》是关于凤姐的情节来源,“野雀空城饥,交交复飞飞”一句,正是贾琏招野雀(鲍二)情节的原始灵感,“勿怪官仓”“官仓无空”更是贾琏偷情瞒凤姐(偷养尤二姐)情节的来源,是情欲升淫的较高境界,正可谓为五情之末。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剩余的竟然是贾府三艳——探春、迎春、惜

  春,她们将对应“二愁”“三愁”和“一怨”。如果加上“一愁”所对应的元

  春,贾府四艳又像“太虚幻梦四仙姑”(详见文章《太虚幻梦四仙姑》)一样,戏剧性地聚合了!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二愁》:

   愁涧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此夜目不掩,屋头乌啼声。

   依照顺序,《二愁》是迎春形象的灵感源。第六十五回的“二木头”形象和第七十三回“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的超脱形象,皆来自于“涧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此夜目不掩,屋头乌啼声”中描述的死不瞑目和乌鸦叫则是她悲凉命运的由来。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三愁》:

   别家鬓未生,到城鬓似发。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

   这首诗的首句是写离家的心情,意思是离开家时鬓角尚未长出,到了

   城里鬓角已经很长,就像头发一样。这虽然是探春远嫁的灵感之源,“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正合“一帆风雨路三千”“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称“灞桥”。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挚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民风,为文人骚客所乐道。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一怨》:

   美人如新花,许嫁还独守。岂无青铜镜,终日自疑丑。

   “许嫁还独守”就是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灵感来源,“许”指女子

  已经文定,如:许配;许婚。但“还独守”则说明不管怎样,最后的结果照旧“独守”,看来后三十回是惜春文定—贾家破败—惜春出家的情节流动历程。“新花”正合她的年幼。“终日自疑丑”则是指向了她的“廉介孤苦僻性”。

   总结一下,由于《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并序》中有了“怨”—“郁

  于内”—“颠”,“愁”—“阻于外”—“沴”,“情”—“犯于性”—“早死

  人”这三组对应关系,结合上文,十二钗的形象、性格、命运就泛起在我们面前:

   四怨:惜春、巧姐、妙玉、李纨。“怨”—“郁于内”—“颠。”

   三愁:元春、迎春、探春。“愁”—“阻于外”—“沴。”

   五情:宝钗、黛玉、湘云、可卿、凤姐。“情”—“犯于性”—“早死人。”

   从这些对应关系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惜春、巧姐、妙玉、李纨四人皆属“郁于内”的“颠”人。2.作者对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形象刻画,重点在于她们的内心的愁苦。元春愁于权利纷争,而迎春和探春则愁于身世,想必这就是探春“庶出”和迎春“妾所出”(第二回文字“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春”)的原因吧。3.宝钗、湘云同黛玉、可卿、凤姐一样,都是因情而死的“早死人”。

  这就从基础上解决了从前关于宝钗、湘云最终命运是再醮照旧死亡的问

  题——他俩也是“早死”。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早已借“四怨三愁五情”构想出了十二钗的人物

  形象和命运结局,所以才有第五回的判词、判曲,以及其他诗词歌赋中随处可见的判词总括,才有后文洋洋洒洒、丝丝相扣的连贯情节。虽然,还离不开作者从《楚辞》中所引用的百回框架,才写出了这样一部传奇伟著——《红楼梦》!

   实际上,抛开这些不讲,就连“红楼梦”三字也来源于《全唐诗》!

  咏子规(472卷-42)

   蔡京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这首诗的作者蔡京虽然不是宋朝的那位奸相,他是唐朝诗人,《全唐

  诗》介绍他:“初为僧。令狐楚镇滑台,劝之学。后以进士举上第,官御史,谪澧州刺史,迁抚州。诗三首。”

   从“惊破红楼梦里心。肠断楚词归不得”两句,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对《全唐诗》和《楚辞》的钟爱和看重!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