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实

红楼悟梦

二十八、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之二

红楼悟梦 寒隽 16084 2020-03-30 13:56:25

  以下接着分析“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二十六人的影射关系。由于这二十六人的名字大部门都是一字表述,尤其是中间自“文”开始,到“朱”的十二人,作者没有明确地写出他们的名字,这就存在多种可能性。因而,这一部门文字是“正邪两赋”的难点,但同时也是最要害的所在。下面就让我们来结合史料,分析其中所隐藏的玄妙。

   在做具体分析之前,有一点需要说明。在作者的文字表述中,他用

  “大仁者,修治天下”和“大恶者,挠乱天下”把二十六人分成了两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是“应运而生”的大仁者,而“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

  则是“应劫而生”的大恶者。但是,问题泛起了,这两组人员的数目竟然差了六个?是中国古代的“大恶者”太少了吗?作者虽然是有特殊的部署。这种部署需要我们分析完所有的影射关系才气够彻底明白。

   1.尧,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又名唐尧,姓尹祁,名放勋。

   “尧”字的本义是高。《说文》中这样解释:“尧,高也。”《白虎通号》也有“尧犹荛荛也,至高之貌。”除了高的寄义,“尧”字另有富足的意思,《民俗通皇霸》中说:“尧者,高也,饶也。”

   2.舜,虞舜姓姚,名重华。

   舜字的本义是一种蔓草。《说文》中称:“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

   在这里,尧和舜显然是在暗喻黛玉。对于这一结论,有些朋友又要惊

  呼“牵强”了,但是,当你看完我的分析之后,就不会这样说了。

   首先我要告诉各人的是,不仅“舜”字的本意是一种草,“尧”字也是一个草名,这种异草相传当初生于尧的厨房,能自己摇动生风,防止食物变质。作者为何要这样部署呢?这明显是在暗喻黛玉——绛珠仙草的身份。

   其次,“尧”和“舜”字都有美的寄义。《论衡须颂》中称:“尧亦美谥也。”“舜”字则可假借为“蕣”。意为“木槿”。《诗郑风有女同车》中有语: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舜英(木槿花)”“舜颜”(美如木槿花的容貌)等词,都可以用来形容相貌美丽。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析出了“俊”字就是寓黛玉,《红楼梦》中的众女子,作者以对黛玉的美貌描写最为看重。在这里,显然是以“尧”和“舜”来比喻黛玉的绝艳无双。

   然后是人物故事的隐喻。传说中,尧的母亲——庆都,是一滴鲜血孕育成的。尧出生时,他的祖母也恰好去世。他父亲帝喾为母亲的去世哭成了泪人儿,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这些故事无疑是在隐喻黛玉:母亲去世、哭成了泪人儿、住在娘家……另外,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他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情况里,他的寒微和不幸正是影射了黛玉寄人篱下的遭遇。传说中与尧发生情缘的鹿仙女生得“肌肤若冰雪,体态娇艳,俨然绰约处子”,正合《红楼梦》第三回中中关于黛玉的肖像描写:“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但最后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切断尘缘,形成了无奈的姻缘,正合了宝玉与黛玉的情感悲剧。

   虽然,最有力的证明照旧关于娥皇、女英的传说。相传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竹子上,酿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滔滔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关于这一感人至深的故事,历代文人都有佳句歌咏。娥皇与女英正是黛玉的影子,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别号潇湘妃子、还泪情结等,《红楼梦》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源于这个传说。

   3.禹,夏禹姓姒,名文命。《帝王世纪》说他字密。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4.汤,商汤姓子,名履。是商朝的建设者,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作唐、太乙,一称高祖乙。禹把皇位继续给了自己的儿子,形成“夏”朝,而商汤是打败了夏,厥后商朝迁都到殷,也就是殷商的来历了。现代人在河南发现商朝遗址,也就是熟知的“殷墟”。

   凭据尧舜禹汤以及黛玉和宝钗的并列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禹和汤是寓宝钗。在传说中,禹的家世比力显赫,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正合了《红楼梦》第四回关于宝钗薛

  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描写。禹与汤同是历来备受颂扬的

  圣王,但又有奇特之处。人们对禹和汤,除崇敬仰慕之外,又有亲切之感、谢谢之情。后人赞禹“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龟乎”,意思是如果没有大禹治水,这块地方恐怕只有鱼,不会有人了,他们深得民众的拥护。尤这一点,与曹雪芹对宝钗的刻画完全吻合。宝钗的判词中称她是有“停机德”的女子,第五回开头有一段文字:“不想如今突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即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描写了宝钗的品德。第三十二回又有湘云语:“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怙恃,也是没故障的”。作者也在文字中不时地透漏出对宝钗人品的赞赏之情。

   但与此同时,作者也在前八十回中写出了宝钗遭遇的挫折:未被选入

  宫中,飞黄腾达的梦想未能实现。情感上则遭到宝玉的冷落,无法获得真

  爱。这一点也和禹、汤极其相似。汉贾谊《论积贮疏》中有“禹、汤被之

  矣”,这里“被”是遭受的意思。传说夏禹曾经遭到九年水灾,商汤曾经遭

  到七年旱灾。这样的悲凉情境,正好隐射宝钗的薄命。

   作者还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情节中,以移祸黛玉的“随意之举”,写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世故、圆滑。这一点在禹和汤上也影射的十明白显,《韩非子饰邪篇》说:“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刻画出了禹的另一面——那就是高明的心机。而这些事对于汤来说则更是小儿科了。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发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四周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 11 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就建设了商朝。能够成就霸业,足见汤的心机更在禹之上。

   5.文,是指周文王,这一点也没有任何异议。据《民俗通》纪录:“周文王支庶,以谥为氏。”周文王姬姓,名昌。是商末周族领袖,曾被商囚于羑里。统治期间,国势强盛。

   6.武,指周武王,姬姓,名发,是周文王姬昌的次子。中国周朝第一代帝王。他继续父亲遗志,于公元前 11 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设了西周王朝,体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气,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影寓元春。原因很简朴,因为在十六名“应运而生”的大仁者中,只有“尧、舜、禹、汤、文、武”是国君,能够同元春的身份相匹配。而经过前面的分析,“尧、舜、禹、汤”是寓黛玉和宝钗。因此,文、武是寓元春。追本溯源,周文王和周武王是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子孙,家世配景十分色泽。身世的高尚,正合了元春的权门配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有着辽阔的心胸和久远的眼光,同时有着坚决的处事能力和杰出的小我私家魅力,因此受到人们的敬仰,这也是他们获得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元春的“正文”,此回关于她个性描写的文字许多,要害之处就是“自幼亦系贾母教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时时带信出来与怙恃说:‘千万好

  生抚育,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怙恃之忧。’”展现了她身世贵族、胸怀雄心以及远见才气,这些都是与文、武王所共有的品质。周文王是在大功垂成之际,不幸死去。而周武王也是在西周开国后的第三年,在天下未宁的形势下病死在镐京。可以说,二人的命运正是元春的写照,虽然雄伟壮丽却又令人扼腕叹惜。

   7.周,(见 8)。

   8.召。由于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的身份很容易确认。二人同

  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名旦。因

  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以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

   从周公和召公同周文王与周武王之间的特殊关系来看(父兄),他二

  人的影射工具只能是探春、迎春和惜春。尔后两人显然都是不问政治的大

  家闺秀,那周公和召公只能是影寓探春了。周公和召公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武庚之乱时,他二人“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武庚、管叔、蔡叔)。其中的“内弭父兄,外抚诸侯”,正是这个影射关系的最好证明。“内弭父兄”暗合了探春第二十七回为宝玉做鞋,四十六回劝贾母(“探春有心的人”)等情节。“外抚诸侯”则明显是暗喻她日后的远嫁和番。平定三监的战争结束后,周公留守成周,与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陕而治”的局面,周公旦受封在陕左,召公奭受封在陕右。他们二人都是理政的妙手,“成康之治”的形成,他们的劳绩绝对不行忽视。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种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都有建树,而召公奭在治国方面也大有成就。

  这一点正与探春的理家才干相吻合,第五十五、五十六回作者借“凤姐身

  体不适”之机,给了探春展现才气的时机,“兴利除宿弊”正是她的好戏。

  庚辰本二十二回有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未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通过这条脂批,我们可以了解到,探春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而且她是作者和脂砚斋都十分敬佩、看重的人物。

   9.孔,是孔子,这一点更不会有争议。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首创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10.孟,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进行完以上的分析,各人就会发现,前四位金钗的排列顺序竟然与

  《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完全相同!凭据这一顺序,下一位进场的人物将是湘云。她和孔孟又有什么影射关系呢?

   孔子和孟子是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们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们的乐成与失败,无不与其品格相关,也正是湘云的写照。红楼人物中,读者最喜欢的首推史湘云。她虽然容貌比不上黛玉,才气比不上宝钗,但是却有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一影射关系的最好证明是孔子和孟子的身世。孔子和孟子的祖先都很富有,但孔子三岁时其父叔就死了,孔母只好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很是艰难。孔子 17 岁时,已经成为怙恃双亡的人了。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育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情况,而3 次搬迁。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这些情形与湘云完全吻合,湘云判词中有“富贵又作甚?襁褓之间怙恃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襁褓中,怙恃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显然,湘云自幼怙恃双亡,虽寄人篱下生活在“绮罗丛”中,却“谁知娇养”,可见她的生活并不幸福。而她最后的结局是“湘江水逝”,“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颠沛流离于市井,正合了孔孟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活。孔子 63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其时孔子已领导门生周游列国 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获得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行为而为之。也切合孟子的生活。孟子周游列国,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许多国家。其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获得实行的时机。

   11.董。(见 12)

   12.韩。到这里争议开始泛起,大部门人认为董是指董仲舒、韩是指韩愈(韩文公),但也有人认为董是董狐、韩是韩非子,甚至有人说韩是指韩信。这里的争论其实很容易解决,凭据史料上纪录人物的出生年代,我们可以确定那十位“应劫而生”的大恶者,作者是严格地按历史年代的排列顺序进行编排的。所以,可以确定十六位“应运而生”的大仁者,同样是按年代顺序选出。又因为“孔、孟”是儒家的始祖,而“周、程、张、朱”也存在并列关系,他们都是北宋的著名儒家学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董、韩的身份也与儒学有关,生活年代要晚于战国孟子(约前 372 —前 289),早于北宋四儒(如周敦颐 1017 —1073)。虽然韩非子的生活年代切合条件(约前 280 —前 233),却无法找出比他更早的“董”来,所以“韩”不是指韩非子。而董狐和韩信与儒学无关,也可以排除。我们可以确定,董、韩就是指董仲舒和韩愈。虽然董仲舒和韩愈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约莫 800 年),但是在史料上,却经常将二人并称。恒斋的《语录约编序》中纪录:“秦灰既烈,圣道中沦,虽董、韩、孙、石之才,而莫能振其绪。”其中的董、韩虽然是指崇尚儒学的董仲舒和韩愈。诸如此类的并称另有许多,都是儒学的言论。最有力的证明是古代禁书之一——明朝李贽所著的《藏书》中有文字:“澄(元代吴澄)尝著《尊德性道问学斋记》,曰:‘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为人,以此德性也。汉唐千余年间,儒者各务所长,奋迅驰骛,而不自知其缺。董、韩二子依稀数语近之,而原本竟昧昧也。宋初,如胡如孙,首明圣经,以立师教。一时号为有体有用之学,卓行异材之士,多出其门。然稽其所极,度越董、韩者,则于德性犹未知所以用力。逮周、程、张、邵兴,

  始与孟氏为一。’”很明显,曹雪芹写作“正邪两赋”的思路正是源于以上

  的文字,其中的“汉唐”二字说明了董、韩的年代,足以证明董、韩就是董仲舒和韩愈。从这段文字我们还可以看出,“董、韩”是与“周、程、张、邵”等人一脉相承的人物,而且最终,“与孟氏为一”(源于孔、孟)。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他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思想上以孔孟道统的继续者自居。

   凭据排列顺序,董、韩是影射妙玉。《红楼梦》第十八回(据蒙天职回)写妙玉“祖上也是念书仕宦之家”,而韩愈正是出生于官宦之家。写妙玉“如今怙恃俱已亡故”,而韩愈 3 岁丧父,由兄嫂抚育成人。后家道中落,兄亡,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董仲舒有着不错的身世,但同韩愈一样,日子并欠好过。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才真正迎来了苏醒的春天。董仲舒也才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恒久郁积的心声。董仲舒的经历也在某种水平上影射了妙玉的孤苦和寥寂。

   从个性方面,妙玉的离奇和孤僻,在董仲舒和韩愈身上都有体现。韩愈的诗文,有千奇百怪、雄奇纵恣的艺术特色,但也有累赘堆砌、艰涩呆钝、僻词怪字满纸的缺点。他为后人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民风。董仲舒则喜欢谈论神秘莫测之事,善为灾异之说。元光 5 年(公元前 130 年)董仲舒在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推说其意,写成《灾异之记》草稿,尚未上书天子。主父偃私见其稿,因为嫉妒董仲舒,所以将《灾异之记》草稿偷窃出来上奏朝廷。汉武帝将它交与朝中诸儒审阅。其中有讥笑时政的文字。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打下了大狱,虽然厥后汉武帝看重他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又下诏赦免其罪,复为中医生,让吾丘寿王向他学习《春秋》公羊学,但是从今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作者用董仲舒和韩愈来影射妙玉,究竟有何用意呢?我认为从基础上照旧为了突出她的高尚身份。因为董氏和韩氏都是晋国大族身世。凭据

   《国语》纪录,文公初期,“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韩国自不必说,董国的古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临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厥后为晋国所并。可见董、韩二字分量不轻,是影射国君的文字,暗喻了妙玉的高尚身世。

   13.周,是周敦颐。

   14.程,是指周敦颐的两个门生:程颢、程颐。这一点很是清楚,争议较少。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署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恒久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设了以“天理”为焦点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周、程很明显是在寓迎春,这也切合《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职位也不高。这一点正与迎春的默默无闻相契合。周敦颐性情朴实,从小信古好义,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在学术上,他的门生二程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这一点也切合曹雪芹对迎春这一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有这样的文字:“当下迎春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究竟连探春之语亦未曾闻得,忽见平儿如此说,乃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工具,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已往,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

  气,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众人听了,都可笑起来。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迎春笑道:‘正是。几多男人尚如此,况且我哉?’”可见,在作者心目中,迎春是十二钗中最朴实的人,她温存善良、与世无争。“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就是她的个性写照。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据说,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停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更名“烟水亭”。恐怕,曹雪芹把迎春的住所设计成开满莲花的“紫菱洲”的灵感,就是来源于此吧。程颢、程颐所建设的“天理”学说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天子又赏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这些事件,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作者不会没有耳闻,“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正好可以理解成排行第二的迎春!对于迎春在作者心目中的职位如何,蒙本第七十三回回末的总批就说明了一切:“探春随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随处藏舌,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因及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迎春的生活原型与脂砚斋和曹雪芹的情感是极其深厚的,在他们心目中的职位也是很高的。

   15.张是指张载,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生于权要家庭,祖上是大梁

  (现在河南开封),侨居在现在的SX省眉县横渠乡,这就是张载被人称为“横渠先生”的由来。张载是关学学派的首创人,关学是他在关中地域讲学而形成的一个大的学派。关学和二程的洛学是理学的学派之一,是朱熹思想的先驱。

   16.朱,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阻挡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渡过了他的童年。凭据顺序,张、朱寓惜春。张、朱的配合特点是都出自权要家庭,正好和惜春的身世相吻合。张载少年时很喜欢念书,范仲淹建议他读《中庸》以及其他儒学文籍。而朱熹幼时也同样智慧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

   “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上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这种少年成才、幼小知事的情况恰好用来影射惜春,在《红楼梦》中,惜春虽然年幼却已经略通世事(第七十四回“矢孤僻杜绝宁国府”),照旧个丹青妙手。

   张载曾经大量地阅读释教和玄门的书,朱熹也热衷于道学,并对佛学也有浓厚兴趣。正合惜春厥后的出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阻挡王安石

  变法,与王安石发生猛烈冲突,被贬至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预计自己要受到株连,于是辞官回到横渠。而朱熹的仕途更不顺利,不仅其父因阻挡秦桧而被逐出朝廷,在庆元三年,朱熹也受牵连被斥“十罪”,免职回家。这些事件影射了贾府之败。

   17.蚩尤,是传说东方九黎族(属东夷团体)的首领。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

   18.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此外另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天文训》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灰尘归焉。”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下一个进场的是凤姐了。但是,不要忘记,贾宝玉也是被作者列为“大恶者,挠乱天下”之流的人物。很明显,既然他是《红楼梦》故事的制造者,风骚孽缘的缔造者,那么他就应当是五名“大恶者”之首,蚩尤和共工也就只能是影射他了。由于年代比力久远,其时又没有可以用于纪录事件的文字,因此,关于蚩尤和共工的的传说有太多的版本。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的神话色彩已经逾越了历史自己。宝玉的天界身份是神瑛侍者,这一特点是凤姐、巧姐、李纨所不具备的,而秦可卿虽有天界身份却与蚩尤和共工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蚩尤和共工是影射宝玉。在《红楼梦》全书的开头,作者就交接了宝玉所佩戴的通灵宝玉的出处:“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内疚。”我们知道,女娲补天是发生在共工触不周山之后。这就讲明了共工和顽石之间存在“破”和“补”的矛盾关系,为共工和宝玉之间的影射关系埋设了伏笔。

   从性格方面来看,《红楼梦》第三回有宝玉的判词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正和蚩尤、共工的鲁莽性格相符。从字面上讲,蚩字有痴的意思,《释名》中说:“蚩,痴也。”正合宝玉的情痴。而据传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航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而共工既然能够碰倒不周山,也是硬如钢铁。他二人之体魄正合宝玉的真实身份——顽石。而共工传说中是水神,正合了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浇灌”,使绛珠草“久延岁月”的情节。

   19.桀,又名癸、履癸,是发的儿子。发病死后继位,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荒淫的国君之一。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残暴无道。他骄奢淫逸,生活腐蚀,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制作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桀在征伐有施氏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昼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于是四方诸侯纷纷叛逆,夏桀的处境十分伶仃。商汤乘隙兴兵伐桀,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北,夏桀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

   20.纣,姓成,名受,帝乙的第三个儿子,武力超群,很是智慧,口才好,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对内重刑厚敛,对外黩武好战。他沉湎酒色,滥施专制淫威,同时又刚愎自用。纣的所作所为引起黎民的普遍怨恨和不满,导致内外矛盾加剧。为了维护其统治,纣大动干戈,又设置种种酷刑镇压奴隶宁静民的反抗。

   桀和纣是寓凤姐。我们可以看到,桀和纣多角度、多方面地影射了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单从字面上讲,桀字就有多种寄义影寓凤姐:(1)鸡栖的木桩。《诗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影寓凤姐冰山雌凤的身份。(2)通“杰”。特出,横跨的意思。形容了不起的人才。《吕氏春秋功名》:

   “人主贤则豪桀归之。”——影寓凤姐的才干。(3)凶悍、蛮横、倔强。如:桀鹜不驯、桀犬吠尧。《汉书邹阳传》“桀之犬可使吠尧”,后以“桀犬吠尧”比喻走狗一心为它的主子效劳,也比喻各为其主。——影寓凤姐的泼辣性格和对贾府的忠诚。

   从史料上来看,二人的配合特点是,残忍,荒淫无度,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正合了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他看待情敌和下人是极其残忍的。

   如第六十一回就有这样的文字:“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未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即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但是,桀和纣绝非无能之辈,桀文武双全,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口才极好。二人都是极有天赋和能力之人,这一点也与凤姐相同。从结局上来看,桀和纣的下场正好影射了凤姐的命运:起初风物无限,最后却凄苦无比。夏桀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而纣王是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杀。影寓了凤姐的“哭向金陵事更哀”,和“机关算尽太智慧,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飞跃”的人生悲剧。关于桀和纣的功过,历代颇有争议。虽然是贬毁居多,但也有人替他们打行侠仗义。所以,对这样两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帝王,他们的一生功过是应该给以正确评说的。在位时,虽曾作过不少坏事,但应该肯定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职位。这一点与王熙凤也完全相同,批驳皆有。但是我想,在曹雪芹心目中,对她更多的应该是敬佩之情。

   21.始皇,就是秦始皇,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天子。姓

  嬴,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 岁即王位,22 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今后正式登位“亲理朝政”,39 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 246 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 238 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22.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台甫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朝的建设者。王莽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朴实,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汉成帝时前 22 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朴实,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恋慕。

   凭据《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秦始皇和王莽的映射工具轮到

  了巧姐。如果不是发现了人物影射关系的排列纪律,我们很难想象获得

  这样两位超重量级的历史人物能够影寓巧姐。这一方面显示出了曹雪芹

  的精妙笔法,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历史上看,秦始

  皇、王莽同桀、纣一样,都是很是有争议的帝王,由于桀、纣是影射巧姐的母亲——王熙凤,这就使得影射关系的轴心得以延续。由于曹雪芹是推崇儒家的,他把众多的儒家学者奉为修治天下的“大仁者”。而在历史上,秦始皇和王莽却都曾做过在曹雪芹眼里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事情,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钳制了儒家思想,严重地摧残了儒家文化。王莽则曾经推行新政,违反了历史纪律,最后失败。王莽在本质上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基础脱离了其时的实际情况,亦缺乏适当的用人部署。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讥笑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因此,二人的政治体现,就被崇尚儒术的曹雪芹认为是荒唐、幼稚的闹剧。正好影射了巧姐的年幼。

   另外,秦始皇和王莽的生平都有很是隐秘的千古疑案。据传,嬴政是

  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而王莽毒死汉平帝,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开

  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天子的先河,也是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最明显的是秦始皇死时的遗诏事件,至今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胡亥的即位和扶苏之死一定有不行告人的秘密。关于这一事件,最普遍的说法是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怕扶苏回来继续帝位,便毁掉秦始皇遗诏,又伪造了一分假遗诏,让胡亥即位。由于秦始皇死在半路,李斯怕扶苏令郎知道秦始皇已死,天下有变,便将消息隐瞒,秘不发丧,下令兼程回咸阳,并将秦始皇的尸体置于车中,隐瞒到回到咸阳。我认为,这一事件就是对巧姐在贾府被检查时,“私掖偷行”,逃出囚笼的灵感来源。

   如果还需要说明的话,那我可以再举一个重要的证据:王莽的伯父叫

  王凤,身居大司马之位,王莽对他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

  莽。王凤恐怕就是巧姐母亲——王熙凤名字的由来!汉哀帝继位后,王莽失去政治依托,退位隐居新野。而汉哀帝驾崩后,正是掌管传国玉玺的王

  政君(汉元帝皇后、王莽之姑)资助王莽任了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获得朝野的拥戴,今后踏上了辉煌之路。

   23.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祥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追尊曹操为太祖武天子。

   24.桓温,字符子(有作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宣城内史桓彝之子。先后任征西上将军,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玄追谥为楚之宣武天子,庙号太祖。其人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少与沛国刘惔交好,惔尝称之曰:“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曹操和桓温是隐寓李纨,这一点比力容易理解。史书上评价曹操:“遇事审慎,临危不乱,胸襟博大,乐观宏达,多有决绝之举。”但同时又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又有多疑和奸诈的另一面。桓温更是如此,何充认为“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桓温恒久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事实上桓温就是有奇才,但亦有野心。在掌控大权之后,桓温早就想夺取皇位。这种性格的庞大性和多重性在他们身上获得了充实的展现和融合,这一点是和《红楼梦》中的李纨相同的。前八十回,李纨的这种性格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但判词中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早已说明了一切。第四回作者对她的描写是:“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念书者。至李守中继续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念书,只不外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而已,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以预见,其中的“槁木死灰、无见无闻”,将与后三十回的“枉与他人作笑谈”,形成多大的反差!但这正是作者设计好了的强大对比,以便突出李纨在贾兰中举后,也即职位发生了基础的变化后,奸雄的另一面。

   其实,这种部署在前面的文字中已经有所表露。第四十五回,李纨笑

  说凤姐:“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下面又有一大段话:“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工具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照旧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脱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

  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庚辰本这段话中间有双行夹批:“心直口拙之人急了,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说死那人,毕肖!”在这里,脂砚斋显然错误理解了作者的用意,试想,这么一大段挖苦意味浓烈的话岂是“心直口拙之人”,能够说出来的?如果曹雪芹是要体现李纨的所谓“心直口拙”,那他不能把这段话写得字字藏刀,锋芒毕露呀。其中的“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显示了她对凤姐职位的嫉妒,而“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就是隐藏的伏笔,暗寓了厥后凤姐势败,被平儿取代的下场。在作者的描写中,凤姐对李纨的挖苦基础没有察觉,可见李纨的心机虽然不露,却是胜过了“机关算尽太智慧”的凤姐!苏轼称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性”,我想亦可以用来形容李纨。

   在其他方面,这一影射关系也有体现。曹操自幼便有时机接触官宦子

  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他自幼纵脱不羁,但很有才

  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而桓温未满周岁时,名臣温峤见到他说: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赞美说:“真英物也。”因为获得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叫作桓温。果真,桓温年青而有为,十八岁就报了父仇。曹操和桓温幼年的才气,正是影寓李纨的儿子贾兰。曹操幼时虽智慧,但所受的儒家教育体系并不全面,其中大部门甚至还属于自学――这主要是因为没有那种学习情况,曹操自己也曾认可:自己从小“未闻过庭语,亦无三徙教”,正合李纨幼时其父“不十分令其念书”的情节。从命运上来看,曹操和桓温都是壮志未成身先死,曹操死时大业未完,桓温死时也没能实现他先加九锡,再渐移晋室的野心,正合了李纨的薄命。

   曹操外貌上很开朗,其实身处乱世、诸多烦恼,这一点,从他的诗文中就能看出来。钟嵘在《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也正是李纨的生活写照。第五十回的芦雪庵联诗中李纨的诗句是“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充实地体现了她内心的无助和孤苦。曹操有一首诗——《龟虽寿》可以作为李纨的咏词: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光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5.安禄山,营州(今辽宁向阳)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他在30 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域,是一个不很循分的商人。30 岁那年步入军旅,不到 4 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十四年他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天子,被其子谋杀。

   26.秦桧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俘获。南归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

  秦桧死后,他儿子被逐,其家被抄。宋孝宗时,为岳飞平反,掘秦桧墓,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厥后,人们为岳飞修庙宇,并铸秦桧匹俦铁像跪于岳飞墓前,以示处罚。

   最后的影射虽然是秦可卿了。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

  住在突厥族里。这样的身世恰好可以用来影寓秦可卿。另一个最好的证

  明就是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偷情。安禄山极尽所能讨好杨玉环,杨玉环也想

  有一个依靠。因此杨玉环尽力保持与安禄山的关系,玄宗不在时两人偷偷

  幽会,作者以此来影射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关于杨玉环的死,史书上最

  普遍的纪录是,杨玉环以白绫一束挂在驿馆院中的梨树枝上,自缢而亡,一道幽魂渺渺无迹。正合了《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对秦可卿死亡方式的描写——“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陈鸿《长恨歌传》就有纪录:“唐玄宗知她难免一死,但不忍见,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那么秦桧呢?他在历史上被称为奸相,被世人所唾骂,怎能用来形容

  秦可卿呢?但是我想,曹雪芹这样部署一定有他的特殊用意。一方面,他

  对秦可卿与贾珍的乱伦行为是很是不满的。甲戌本第十三回末有批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随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也就是说,曹雪芹对秦可卿的评价是“淫”,而且写了许多对她的批评文字,厥后听从了脂砚斋的建议,都删了。另一方面,我觉得史书对秦桧的评价也有太过之处。也许,在曹雪芹眼里秦桧并没有那么坏。

   单从字面上讲,“秦”字就影射了秦可卿的姓。而“桧”字意为常绿乔木,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可作修建质料。亦称“刺柏”。可以说秦桧的字面意义照旧与秦可卿相符的。2006 年 12 月,在南京出土了秦桧的遗嘱,但在中国人的眼里,岳飞、秦桧已划分

  成为正义和邪恶的一种象征。所以只能说,秦桧是一个很是有争议的人,这一点和《广陵怀古》中所形容的秦可卿(“只缘占得风骚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完全相同。

   到这里,所有的隐射关系都已经分析完毕。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眼里,妙玉的“僻”和宝钗的“忍”,仅仅是她们性格的缺陷,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们也属于仁人而不是恶人。但是,他却把宝玉、凤姐、巧姐、李纨、秦可卿五人归为了恶人。宝玉是红楼梦悲剧的始作俑者;凤姐的恶行较多,重点在于蹂躏糟踏贾瑞和尤二姐;李纨的“如冰水好空相妒”和秦可卿的“淫”也被作者所厌恶;巧姐呢?我想在后三十回会有她的恶行泛起,有人称她最后沦为娼妓,并不是没有可能。她的“乖”字之恶就于她的随波逐流、不反抗、不斗争。

   总结起来,在贾雨村的“正邪两赋”中,贾宝玉就是分界点,他是“仁”与“恶”的节点。尤其是对于“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以宝玉为节点,前面是湘云、元春、黛玉、惜春、探春、迎春,后面是秦可卿、妙玉、李纨、凤姐、巧姐和宝钗。凭据之前文章所分析出来的清、明、灵、秀、聪、俊和残、忍、乖、僻、邪、谬与人物的对应关系,正好是聪、清、俊、秀、灵、明——宝玉——邪、僻、谬、残、乖、忍。作者的思路真是泾渭明白、细致入微呀!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