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实

红楼悟梦

二十五、占混名诗出自曹寅

红楼悟梦 寒隽 8393 2020-03-29 17:14:18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写得热闹而紧凑,是全书的精华。而其中的占混名诗,共八句,涉及宝钗、探春、李纨、湘云、麝月、香菱、黛玉、袭人八位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但仅此而已吗?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其中还隐藏了几多关于人物结局的线索?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就必须听懂这八句诗的弦外之音。

  经过仔细查阅,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原来这八首诗除宝钗和黛玉两首

  之外,其余六首全部选自于曹雪芹祖父曹寅所编写的艺文杂著——《楝亭

  书十二种》(其中有《后村千家诗二十二卷》),而收录宝钗诗的《全唐诗》,竟然也是曹寅主编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了。这些诗他在幼年时便已烂熟于心,厥后又在生活经历和身活体验的不停筛分、过滤之下,这八首诗最终汇聚成了澎湃的思浪,早已在他胸中冲刷出了美丽的沟壑。我相信,这八首诗的其余诗句一定也蕴含奇妙的构想,不会是一句诗的引用那么简朴。这也正是《红楼梦》这部传世奇书的无穷魅力所在。

  果真如此吗?我们能有几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逐一分析:

  一、“任是无情也感人”(咏宝钗)

  这一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原诗为: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感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那边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个体如“共”“亦”“秾”等字,由于所查资料的差异,有诸多版本(如秾字,有作“浓”,另有作“侬”),但只要无关痛痒,这里就不另多述,下文所引诗句亦如此。

  看完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显然不能伶仃地看待“任是无情也感人”一句的寄义。原诗首句的引领意义就比力突出,我认为其中的“绛”字是“绛花洞主”的灵感源,“春”字则是贾府四艳的灵感源,“绛罗高卷不胜春”正是大观园中宝玉同众位女子的微妙关系之灵感来源。第二句的“解语”就越发明显,它甚至被作者完整的搬到了书中。《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作者关于花袭人巧劝宝玉的“花解语”的思路,显然就是来自这首诗。在我的文章“关于书末情榜”中,我曾分析出袭人是射宝钗,这一情节足可互证。接下来的“任是无情也感人”,虽然是对宝钗个性的最好写照。尔后四句“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那边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又给了曹公怎样的灵感呢?

  第三句中,毫无疑问,“芙蓉那边避芳尘”中“芙蓉”指向了黛玉,“那边避芳尘”则引发了曹雪芹关于黛玉悲剧命运(那边有香丘)的灵感。由于隐喻湘云的是“海棠”,原来就不会是“芍药”。我认为这里的“芍药”(音似)就是指向了厥后的麝月,庚辰本第二十回有双行夹批:“闲闲一段子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另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今后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从这条批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后三十回中,留在宝钗身边的是麝月。这一思路恐怕就来自于“与君为近侍”的诗句。从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芍药花飞了一身”,以及“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的情节来看,最后服侍湘云的,也将是麝月!

  关于“可怜韩令功成后”中“韩令”是谁,李清照笔下的“韩令偷香”

  就是最好的解释,这里的韩令是指东晋的韩寿。他貌美体轻,贾充的女儿

  贾午看中了他。韩寿逾墙暗通。贾午将天子给其父的西域奇香偷来给韩

  寿。后贾充会见诸使闻见韩寿身上有奇香,疑韩寿与贾午私通,但没有宣

  扬,后将贾午嫁给韩寿。宋欧阳修《望江南》中有:“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第十九回关于黛玉“奇香”和宝玉杜撰“偷香”的由来了。说到这里,有人要说,难道《红楼梦》的许多剧情竟然是从古诗中化出来的?不错,《红楼梦》这本奇书之所以能够登上中国文学的巅峰,在很洪流平上就是由于它融汇了中华文学的精华。也就是说,它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乐成者。

  我们知道,古代描写牡丹的诗何止千万,为何作者偏偏要引用这首

  呢?为此,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又找到了几首和《红楼梦》情节人物

  有关的咏牡丹诗:

  唐朝殷文圭诗:《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景。

  李孝光的《牡丹》诗

  富贵风骚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白居易《牡丹芳》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向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从以上几首咏牡丹的诗中不难看出,其中虽然也不乏“红玉”“东风”

  “西子”“兰麝”“云霞”等《红楼梦》中的“精华”字词,但没有任何一首诗能像罗隐的《牡丹花》这样,如此契相助者的思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的某些创作灵感简直来源于这首诗。下面是关于后面七条占混名诗句的分析,让我们来看看事实是否果真如此。

  二、“日边红杏倚云栽”(咏探春)

  本句出自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高尚侍郎》,原诗为: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有作“南”)怨未开。

  探春抽得“杏花”签,花签上说:“必得贵婿”。而首句“和露种”“倚云栽”正是“得贵婿”的写照。不仅如此,由于后面的“桃红又是一年春”是描述袭人的命运结局,所以“碧桃”是指向了袭人,“碧桃和露”说明了日后袭人婚姻的短暂——露水婚姻。而且袭人的出嫁时间应当较探春的远嫁稍前,就写在同一回中。原因就在于首句的并列关系和作者思维的连贯——由诗而得灵感。然后,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一句不正是“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的翻版吗?“江上”,点“江边”;“东风”对“东风”。同上首宝钗诗中的“芙蓉那边避芳尘”一样,“芙蓉”仍然是指向黛玉,由于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一株”,为“酬报浇灌之德”而下世还泪的。因此,她是陆芙蓉而不是水芙蓉——荷花(另文详述)。芙蓉在成都一带栽培最多,历史悠久,故成都又有“蓉城”之称。试想,这样的陆芙蓉如果“生在秋江上”会有什么结果?显然,这一诗句同样是黛玉悲剧命运的灵感源。

  三、“竹篱茅舍自宁愿宁可”(咏李纨)

  出自宋代王淇(字菉漪)的诗:《梅》

  不受灰尘半点侵(有作浸),竹篱茅舍自宁愿宁可。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不受灰尘半点侵,竹篱茅舍自宁愿宁可”,是比力容易理解的一句。正合了李纨如同“槁木死灰”的未亡人生活。次句:“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又给了作者怎样的创作灵感呢?这里所提之人——林和靖,是北宋初年的著名隐逸诗人。这小我私家虽然一生归隐山林,但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无人不晓,“梅妻鹤子”传为韵事。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死后仕宗赐谥“和靖

  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小我私家高风亮节,于政界名利所不屑。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

  因为“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的主体是梅花,所以这句话的本意是梅花只因为错误地认识了林逋,而使得诗人们至今还在赞美梅花,即因为林的“爱梅”(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引来了人们对梅花过多的关注,从而被世人纷纷注意和欣赏。言外之意就是在获得赞美的同时,梅花也失去了原有的清净和淡泊。因为这样看来,认识林逋是个错误!真正高洁的梅花的品性,是不需要也不希望被别人过多赞颂的。

  因此,曹雪芹正是从这首诗获得了设计李纨命运的灵感,真可谓是苦

  心孤诣、无所不至。从李纨的判词中我们知道,她原本是“桃李东风结子

  完”——清净、淡泊的人生。但为了“人生莫受老来贫”,全力培养儿子贾兰做官。目的开始是到达了——贾兰最终“戴簪缨、悬金印、爵禄高登”,她也因此而“带珠冠、披凤袄”。但由于没有“阴骘积儿孙”,到头来却“谁似一盆兰”“昏惨惨黄泉路近”。看来,贾兰很早就“坏了事”——一命呜呼了。她也由于“如冰水好空相妒”,而最终“枉与他人作笑谈”(惹得诗人说到今)。造成这一结局最基础的原因,就是她嫁入了贾府(误识林和靖),今后便陷入了荣华富贵、权势纷争的万丈迷津。因为,在贾珠死后,她突然感受到了孑立和无助,感受到了金钱和权势的重要性,便卧薪尝胆,以图日后在贾府的职位。但正因为如此,她也同时失去了往日的清净、淡泊,堕落成了“如冰水”、“空相妒”的庸人,相信这些行为的发作点都是在贾兰中举

  之后。可怜李纨最后命运的悲凉:“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抵不了无常性命”。

  四、“只恐夜深花睡去””(咏湘云)

  出自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作者对这首诗更为推崇,第十七回就迫不及待地泛起了首句的“崇光

  泛彩”——用来形容宝玉的怡红院。而“香雾”虽是常用词语。但在《红

  楼梦》前八十回中却仅泛起了一次,就是第七十回史湘云写的《如梦令》,有句“卷起半帘香雾”。这就说明,这首诗在某种水平上指向了湘云和宝玉之间的故事。“红妆”一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红妆”一词在书中共泛起三回。先说第二十八回,有这样的文字:

  “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因为“缎”字是主体,“红妆”二字就成为密不行分的整体。我们知道,“四个金项圈”在书中体现了贾府之败(另文详述),正所谓“红楼无闲笔”,相信这四十匹“大红妆缎”在后三十回必有妙用。另一次是十八回宝玉所写咏怡红院的诗有一句“红妆夜未眠”。庚辰本此句后面有一条双行夹批:“是海棠。”这就充实说明“红妆”就是“海棠”,因而暗喻湘云。这一点与这首诗的用意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就可以推断,第八回“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令郎与红妆”(这是“红妆”在书中的第一次泛起),同样是说湘云。其中的“令郎”、“玉不光”虽然是指宝玉,这就说明在后三十回,最终宝玉和湘云走到了一起。

  回到苏轼的原诗,本意是惋惜春景短促,好景难留,所以他连夜里都要点烛赏花。湘云厥后的遭遇正是如此:虽有洞房花烛照红妆新人之喜,可惜转眼就“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春景别去了。

  五、“开到荼蘼花事了”(咏麝月射湘云)

  本句同样出自宋代王淇(字菉漪)的诗:

  《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荼蘼是属蔷薇科的落叶小灌木,夏季盛放。荼蘼事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经常认为荼靡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苏轼有诗:“荼蘼不争春,寥寂开最晚”。任拙斋诗:“一年春事到荼蘼”。“开到荼蘼花事了”,自己的意义很是明确,荼蘼花开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已往,体现情感的终结。爱到荼靡,意蕴生命中最辉煌光耀、最富贵或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很明显,这正合了脂砚斋的关于“好歹留着麝月”的批语。

  但“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以及“丝丝天棘出莓墙”,又让作者构想出了什么故事呢?上文中我分析出,在后三十回中,留在宝钗身边的仅有麝月。厥后她又服侍湘云。这一点第十七回宝玉为宝钗蘅芜

  苑题的诗句“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也可以证明。既然“荼蘼”就是麝月,那么这句诗就是在描写她服侍“才犹艳”——薛宝钗的情景。而且,既然“豆蔻”是喻宝钗,那么凭据第二十八回的“豆蔻开花三月三”,我们甚至可以有理由相信,宝玉和宝钗的大婚时间就是三月三!

  这时,我们不难理解“涂抹新红上海棠”就是麝月服侍湘云的开始,而宝玉和湘云的最终结合也就毫无疑问了。“一从梅粉褪残妆”更有趣味,在《红楼梦》中“梅”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临时不说李纨的老梅和妙玉的养梅,其他人物也都与梅花有关,如黛玉的“梅花自斟壶”、薛宝琴的“许配梅门”和《双艳图》、李纹的“咏红梅”、蕉丫头的“一盆腊梅”等。梅花在《红楼梦》中绝对是一条亮丽的风物线,如宁府内梅花盛开、击鼓传梅等,第五十回甚至泛起了妙玉送每人一枝梅花的情节。最典型的是第七十回的诗句“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与三春事业并提,可见梅花竟然是一个归纳综合性的比喻。由于下半句的“上海棠”是独指湘云。因此我并不认为“一从梅粉褪残妆”,中的“梅粉”二字是对众位女子的总括,在这里它是单指宝钗和莺儿。书中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攒心梅花”是宝玉和宝钗婚姻的象征,而“梅粉”二字就是第七回宝钗所服冷香丸用料中“白梅花蕊”的灵感所在。所以我认为“一从梅粉褪残妆”,就是宝玉和宝钗婚姻终结的灵感来源。

  最后,“丝丝天棘出莓墙”虽然是发生在“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之后的事情,这一点与“芙蓉女儿诔”中的“荆棘蓬榛,蔓延户牖”用意相通。这是麝月日后行为的伏笔,宝玉的丫鬟之中,其实以她最有心机,早在“占混名”之前,麝月已经先提出“抢红”令,作者在这里隐语双关(抢“怡红”),只是不易觉察而已。

  六、“连理枝头花正开”(咏香菱射黛玉)语出宋朱淑贞的诗作《惜春》(一作《落花》)诗: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

  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

  从首句来看,“连理枝”就是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花木,常用比喻恩爱伉俪。唐白居易《长恨歌》有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里显然是指向了第四回香菱被冯渊买作妾和第十六回被薛蟠开脸收房的事。

  但实际的灵感却发作在原诗的后几句。“妒花风雨便相摧”,正合香菱被薛蟠强买和在妒妇夏金桂(风雨)摧残下,备受欺凌折磨的遭遇。第二句则合香菱终归得不到“青帝”(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苍帝、木帝。他被玄门尊奉为神。传说青帝主万物发生,位属东方,祀于泰山)的掩护,只能“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纷纷落翠苔”。

  正合她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喻小姐身世),平生遭际实堪伤(喻悲凉遭遇)。自从两地生孤木(喻夏金桂),致使香魂返家乡(喻香菱之死)”。

  七、“莫怨东风当自嗟”(咏黛玉)

  这一句出自于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一诗,原文是:

  “汉宫有美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线人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朱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诗中的明妃虽然是指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徐徐有“明妃”一说。显然,在曹雪芹心目中,只有王昭君才真正是黛玉的影子。岂论黛玉在曹公的生活中是否存在原型,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在对这小我私家物的创作历程中罗致了太多王昭君的元素。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HUB省兴山县)人。她是汉元帝时以

  “良家子”入选皇宫的。诗的首句“汉宫有美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是在慨叹王昭君的命运。她入宫多年,却见不着天子,不知陪上了几多眼泪,而且最终被情所伤。黛玉不正是如此吗?她和宝玉虽然真心相爱,却无法走到一起,几成千古遗憾!

  “绝色天下无”和后面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是在描写昭君

  的美丽。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落雁之容。

  史赞昭君:“丰容靓饰,灼烁汉宫,顾影彷徨,竦动左右。”(《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而黛玉之美恐怕不在昭君之下,《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作者写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四周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那边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若比美,黛玉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一失难再得”和最后的“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朱颜胜人多薄

  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是说王昭君眼看自己缔造的宁静岁月毁于一旦,在

  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关于“青冢”也另有解释:《塞北纪游》上也说:

  “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关于昭君的死也另有说法,戏本《汉宫秋》里,称她仰药而死。这一点也与黛玉相同,同样的薄命,同样的中毒而死(另文细述),同样的花冢,同样的“黛色横空,若泼浓墨”。她著名的《五更哀怨曲》中有句“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是在说那个可恶的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厥后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红楼梦》第三回有贾母的一句话:“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

  就是了。”甲戌本有侧批:“为后菖菱伏脉。”这就说明,黛玉也是为奸人所害,这一点和昭君也是共通的。

  “线人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自然是指昭君出塞。为什么曹雪芹会把黛玉写在遥远的姑苏,来回的坐船远行,恐怕思路就来源于此!

  关于“明妃去是泪,洒向枝上花”,则比力容易理解,它从某种水平上促成了黛玉的还泪情节。关于以上昭君与黛玉的关联,不再过多解释。相信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还能给各人更多的启发。

  菩萨蛮·昭君怨

  满雪莹

  望远家乡长相忆,黛眉细腰娇无力。

  柳丝芳草凄,抚琴泪眼迷。

  一曲昭君怨,诉己思乡情。

  何时能归来?仰面风淡轻。

  八、“桃红又是一年春”(咏袭人射宝钗)

  此句旧诗,出自宋末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有作“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里,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里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遁迹,今后不与世人交往。但这究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大观园的水道名为“沁芳”,即《西厢记》“落花水流红”的寓意,是整部书的生命线,众女儿厥后都如桃花干枯,随水流尽。黛玉的话早已说明:“花落水中,虽看似洁净,但一流出园去,依然落于污秽之境”。

  从袭人的判词“枉自温柔温顺,空云似桂如兰。堪叹优伶有福,谁知

  令郎无缘”来看,袭人最后离开宝玉,嫁给优伶。凭据二十八回宝玉把蒋玉函送的“一条血点似的大红汗巾子”,夜里悄悄系在袭人腰里的情节。这个有福的优伶就是琪官。但袭人出嫁,决非如此简朴。宝玉身边的丫头虽然也曾出去不少(晴雯、茜雪、四儿、芳官等),但袭人绝不会是随随便便就被撵或被嫁之人,袭人也不会轻易离开宝玉另寻出路。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能把这对已经“初试云雨情”的人物离开呢?而且图谋不轨的“渔郎”已经借着花飞流水的时机,前来“问津”了!出家这一理由似乎不够充实,纵然宝玉真的出家,袭人也不会出嫁。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贾府事发、被抄,宝玉被羁押,袭人被卖与“问津”者——“渔郎”了。

  不错,二十八回另有这样的情节,袭人说:“我不希罕这行子,及早儿拿了去”,宝玉见他如此,只得委婉解劝了一回。袭人无法,只得系在腰里。

  事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从“我不希罕”,被宝玉解劝和“无法,只得系在腰里”的情节来看,她嫁给蒋玉菡简直是情非得已。“事后宝玉出去,终久解下来掷在个空箱子里,自己又换了一条”则讲明,等“宝玉出去”(入狱)之后,这段婚姻终究照旧短暂地结束了(袭人之死)。

  另外,从历史上看,写这首诗的谢枋得,就是一位不愿降元的忠义之

  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谢枋得为首,枋得力辞;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相召,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留梦炎以枋得老师的身分荐举,枋得以《却聘书》谢绝。可是到二十六年,枋得照旧被福建行省强行送往多数,终于绝食而死。我想袭人就是这样一位忠于情感,不畏权贵的忠烈女子,她的死应当同尤三姐一样,虽然令人无限惋惜,但却壮怀猛烈。

  图谋不轨的“渔郎”——“问津”者究竟是谁?忠顺王府是也。否则

  为何蒋玉菡获得了袭人?但从他和宝玉的关系和他义字当先的性格来看,

  婚姻显然只是一个掩护性的假幌子。连吾辈尚知荣辱廉耻,况且琪官?但

  最终他照旧无力掩护好袭人,造成了又一个遗憾。

  无疑,正是“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的诗句,引发了曹

  雪芹关于袭人命运归宿的创作灵感。从前,我一直搞不清袭人为何会姓

  “花”,看来此时终于算是找到了答案。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