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

李三古堆

第273章第一次寿县守卫战⑧

李三古堆 老兵阿三 3147 2024-04-13 08:12:39

  再来看看中村右一派往瓦埠湖的队伍。

  这支队伍人数与鬼塚大队差不多,八九百人而已,也是一个大队的规模①。

  凭据资料,抗战初期,日军的一个尺度的步兵中队为181人,包罗一个19人的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共181人。

  一其中队配有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有时会增强2-4挺重机枪甚至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由大队拆解支援到中队)。

  一个大队有三到四其中队不等,有时因战斗任务的需要,会增加一些中队。所以一般一个大队为六七百人或八九百人。

  但是,中村右一的这支队伍属于水师陆战队,情况应该稍有差异。

  这个大队的大队长叫猪口圣明。

  这名字有点怪。

  也是哈,说到日本人的姓名,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中国有百家姓,赵钱孙李……两个字以上的姓占少数。而日本人的姓氏似乎都很怪,好比土肥原,好比山本,藤野等等。

  怪就怪在这些姓氏都与某些物象有关,好比山木,山本,山田,就有山这种物象;再好比松本,松木,松田,就有松树这种物象。

  这还不算,另有更奇怪的,好比上面说到的猪口圣明,凭据日本的姓名分法,猪口是姓,圣明是名。

  现如今在网上,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网友们收集的种种奇怪的日本姓名,或是挖苦,或是娱乐。“我孙子智美”、“肛门强”、“我妻真二”、“猪鼻千寻”、“龟头直树”等等。

  这就不仅奇怪,简直是奇葩了!

  为何日本人的名字如此奇葩?到底这些人的怙恃是怎么取名的?

  如果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姓氏文化,我们必须要从这个国家的历史去寻找原因。

  日本在弥生时代(与中国秦汉同时)时,文明水平还很低,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

  直到公元4世纪,大和国建设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专制政权,才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此时中国文化开始影响日本,姓氏制度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了日本。

  其时日本统治者为了“别贵贱”,建设阶级统治,于是给贵族们“赐”了姓。

  凭据纪录:“氏名是凭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住、统领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祀的部门叫忌部,治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给予氏的称谓,以体现该氏的社会政治职位。姓有几十种,它类似爵位,是世袭的。各姓之间品级明白。例如:臣、连、君、直等。”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皇,从古至今都没有姓,而只有名。而且皇室成员取名字,男的必须有“仁”字,女孩则是有“子”字。诸如我们熟悉的“裕仁”、“德仁”、“爱子”等等。

  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象征,不需要使用世间的姓。

  此外,皇室成员还会以“某某宫”作为称谓,像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的朝香宫鸠彦就是如此。天皇的内亲王(公主)出嫁后,则会随夫姓。

  由于古代天子一般妻妾众多,天皇的子孙也日益增加。为了节省皇室开支,一些远房亲戚就被天皇下放到地方,并赐予了姓,成为国家的贵族。像“源氏”、“平氏”、“橘氏”、“藤原氏”等等。其中源氏宁静氏是平安时代日本著名的贵族世家。

  而贵族同样也会泛起大量的旁系子孙,由此一些姓降生了许多分支。以“藤原氏”为例,他们就分出了“近藤”、“伊藤”、“远藤”、“加藤”等等我们熟悉的姓氏。

  在古代时期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气拥有姓氏,因此总体来看,古代的日本姓名照旧很正常的。像德川、织田、上杉、阿倍、吉备等等。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近代化革新,先是封建品级制度被破除,贵族、武士失去了原来的职位。接着天皇下令,全国的老黎民都可以给自己起姓氏。

  尽管获得了允许,可是许多人还不习惯给名字加上姓氏,响应者寥寥无几。

  可国家要进行革新,需要建设现代的户籍、税收、兵役等等制度,而有了姓氏才气更好地治理。

  可以想象如果民众都没有姓,就会泛起N多的大郎、次郎,从而给治理带来杂乱。

  于是在1875年,日本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划定“凡国民,必须取姓”,强制推行。

  其时日本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平民,都有名无姓。更要命的是,其时明治维新刚起步,这些人又险些都没文化,识字率很是低。为了完成挂号任务,只能随意取姓,这样一来,一些奇葩姓氏就此泛起了。

  有的人看到什么就以什么为姓,好比住在山区,就有“山下”、“山田”等等。

  有的住在渡口,就泛起“渡边”、“新渡户”等等;而家四周有竹林的,就有了“竹内”、“竹下”等等;住在山谷的就有“长谷”、“方谷”等等。

  此外,“松下”、“仓井”、“中田”、“小野”概略也属于这类。

  另有的是以看到的动物为姓,像什么“牛田”、“熊田”、“猪口”、“有马”等等。

  也是这类姓氏导致了奇葩现象的泛起。尤其是有的人的姓氏中还泛起了“猪”和“龟”之类。

  虽然龟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祥瑞的标志,只是在俗文化的演变中,才逐渐变得不雅,好比说“龟儿子"、“缩头乌龟"等。

  而在日本文化中,龟的文化象征一直没变,因此以“龟”为姓并不奇葩,只是中国俗文化的误读而已。

  生活的地名也成为近代日本姓氏的重要来源,好比“江户川”、“长谷川”就是日本著名河流,以此为姓并无什么不妥。

  著名的“我孙子”姓,其实并非因为亲属的关系,而是源于日本千叶县的我孙子市,同样也是以地名的姓氏。如果理解这点,就不会觉得这个姓氏奇葩了。

  此外“我妻”、“吾妻”等等姓氏很有可能也是这种情况,好比日本有个“吾妻岛”,日俄战争时期日军一艘装甲巡洋舰就叫“吾妻号”。

  另有一部门人是以职业为姓,像农民就有“稻谷”、“稻本”,养花的姓“菊川”,看门的姓“门卫”,养猪的姓“猪饲”、“猪口”、“猪鼻”等等。

  其中我们熟悉的“犬养”也并不是认狗作父的意思,而是这个姓氏的开创者是养狗的。

  而一些有点文化的黎民,就以历史名人的姓氏为姓,于是就泛起了丰臣、平、德川、北条、伊达等等姓。

  不外,他们与这些著名历史人物毫无血缘关系。

  扯远了哈!

  却说这位猪口中佐也是率领的五六艘舰艇进入的瓦埠湖。

  瓦埠湖是一个内湖,它虽通淮河,但其水源并非来自淮河,而是由瓦埠湖(沿湖)、东淝河和陡涧河等注入。

  由淮河进入瓦埠湖的口子不算宽,仅300米左右。很显然,这里有中国军队防守。

  但是入口的地理形势却不佳,全是淤泥式的矮小丘陵。李品仙只是象征性地在这里放了一个连。

  猪口少佐是位心气很高的指挥官,他也不管你险或不险,劈头就给了一顿炮弹。

  他把五六艘舰艇一字儿摆开,“强击击!……”一顿炮弹就狂风雨般砸了已往。

  一时间丘陵上烈焰炙腾,硝烟弥漫。

  守军似乎没见过这种阵势,慌遽间就撤了。

  就这样,猪口率领队伍很轻松地进入了瓦埠湖。

  瓦埠湖与寿县城之间重要的屏障就是平山头。其时桂军就是驻守在平山头、二十里店、赖山集一线。

  守在这一线的是桂军一个营,营长叫覃岩松。

  虽在同一个县驻守,这个营却不是809团的,甚至连军都不是。这个营属于46军。

  照旧那个川岛美惠子说得对,桂军虽是一个营,由于防守的地方太多,所以军力相当疏散,一个阵地就一个班,或者一个排。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日军最小的战术单元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和北洋军的棚。每个分队13人,包罗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轻机枪一挺,体例四人(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配备自卫手枪,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特别增强的队伍中,增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由排掷弹筒班,拆解一个组,支援到班)。

  日军的一个小队,稍稍大于中国军队的排和北洋军的排,一般由7人小队部、三个13人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8人掷弹筒分队组成,共54人。增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增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把其它排的掷弹筒班,支援过来)。而在抗战中期及后期,日军为了应付中国的游击战,日军还曾有另一种小队体例:每小队6个分队,每分队8人,只有3个分队配置机枪,加正副小队长,全小队54人。

  注②摘自《论日本的姓氏文化》。

  ?

  ?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