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王朝1587

第三十三章 法家岂是治世之学

大明王朝1587 绣肠织月 3227 2020-08-12 22:00:00

  朱翊钧觉得自己的口才是很好的。

  尤其面对郑国泰这张宛如自带美颜滤镜的脸,他叙述起自己的宏图大计时还颇有些洋洋自得的陶陶然。

  而且郑氏兄妹在天子面前显然不像李太后和潞王可以随意插话。

  他们在聆听朱翊钧的计划时,始终保持着一种面带微笑的祥和与宁静。

  倘或“九莲菩萨”在明清文化中认真是观音的代指,朱翊钧觉得现在郑氏兄妹的神情合起来就像是莲花台上那似男非女的观音菩萨。

  朱翊钧讲完之后长舒了一口气,又对郑国泰增补道,

  “朕想来想去,照旧给你一个锦衣卫百户的职位再兼理总督海运得好。”

  锦衣卫百户是正六品,但是众所周知,晚明的锦衣卫早就成了各路勋贵子弟恩荫、领赏、袭职的地方。

  许多都是挂一个名头来领一份薪水,北镇抚司那些真正能受天子驱使、为天子捉拿钦犯到诏狱的,和那些受恩荫的勋贵子弟完全是两路人。

  朱翊钧的想法是把郑国泰放在这两路人中间。

  晚明现有的权要体制中并没有“海运总督”这个职位,郑国泰挂一个锦衣卫的身份,进可攻退可守,正好游离在外戚勋贵和为天子办实事的能臣之间。

  郑国泰听了,这回倒没再站起来,

  “小民何德何能……”

  朱翊钧知道郑国泰是在说客套话,还没正式上政界,郑国泰就已经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三推三让”的花招,

  “内兄何以为无德无能?”

  朱翊钧一点谦虚的退路都不留给郑国泰,

  “朕以为内兄德才具备,朝中又有何人敢生妄议?”

  郑国泰一听朱翊钧一句话就把“推让”上升到了“妄议”,也不敢再谦让,只是道,

  “皇上不怕妄议,小民便不惧妄议。”

  “只是海运一事牵涉甚广,臣读史书,却唯恐晏婴相齐,三人成虎。”

  “昔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倘或未来让皇上因小民而横生忧虑,那这即是小民的罪过了。”

  朱翊钧心想,晚明士医生的权柄到底重到了何等田地,竟能让得了诰券的郑国泰在现在用出“晏婴相齐”的掌故。

  “晏婴相齐”的典故是这样的。

  齐景公当年即位之初并未重用晏婴,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

  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因此很不兴奋,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

  晏婴赶忙谢罪,“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时机,让臣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

  齐景公同意了。

  三年后,齐景公果真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婴的好话。

  齐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婴,准备重重赏赐。

  谁知晏婴却推辞不受,齐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

  晏婴便把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

  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服务,冒犯了许多人。”

  “臣修桥筑路,努力为黎民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黎民的富绅们的阻挡;”

  “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服务,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阻挡;”

  “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处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

  “臣处置惩罚外事,送往迎来,纵然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服务,决不违礼投合,于是又遭到了许多贵族的阻挡。”

  “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正当的要求,也会遭到臣的拒绝,这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这样一来,这些阻挡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

  “尔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

  “臣以为,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处罚臣;后三年大王应处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

  齐景公听完晏婴这一番话,才知道晏婴简直是个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诽语,错怪了晏婴。

  于是,齐景公将国政委于晏婴,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

  朱翊钧闻言笑了一笑,道,

  “‘晏婴相齐’出自《晏子春秋》,此书非儒非道,实非君子之学。”

  郑国泰扬起他那张不化妆却胜似化妆的明星般的英俊面孔道,

  “《晏子》乃法家学说,法家虽非君子之学,但是乃治世之学。”

  朱翊钧微笑道,

  “自古皆无以法家为尊,而得以长治久安之朝代。”

  郑国泰笑了笑,道,

  “是,皇上自幼时便以儒士为师,小民原不应对皇上说这些。”

  朱翊钧笑道,

  “无妨,朕也是头一次见到身为小民,而以法家为治世之说者。”

  这句话朱翊钧是用玩笑的口吻说出来的。

  但在他说出来的这一刻,郑国泰在朱翊钧心里就和先前劝他要严惩科道官的张诚是一样份量了。

  郑国泰虽然不能算是“小民”,哪朝哪代都没有坐拥三百顷地来吃租的“小民”。

  可朱翊钧照旧在心里为郑国泰感应悲痛。

  他“郑国舅”可是一个连自己外甥和妹妹都难得见上一回,见了自己妹夫还要下跪磕头的弱势皇亲啊。

  竟也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推崇法家学说。

  郑国泰反问道,

  “难道皇上以为法家不堪为治世之学吗?”

  朱翊钧微笑道,

  “以我大明而言,尊儒总比崇法管用。”

  郑国泰回道,

  “小民以为,法家讲的话虽然不怎么好听,但他们坦率而不虚伪,以世人为非君子,则足以防小人。”

  朱翊钧笑了一笑,斩钉截铁地回道,

  “不,内兄,法家也是虚伪的,只是它的虚伪和儒家差异,法家的虚伪,是在于它制造了一种‘伪恶’的气氛。”

  “内兄可以说儒家虚伪,说它‘伪善’,说它假君子、真小人,那么法家就不是伪善的问题,法家是‘伪恶’。”

  不得不说,郑国泰那张如同现代明星一般的脸照旧相当有迷惑性的。

  现在他抬起头,微张着嘴看着眼前的天子。

  一个普通人作来就是讶异中透着些许蠢的心情,在他那线条流畅的脸上,却显得格外悦目。

  “‘伪恶’?”

  郑国泰就用着他那一种悦目中透着蠢的心情向天子问道,

  “皇上的‘伪恶’之说,又是从何而来?”

  朱翊钧微微笑道,

  “‘伪恶’不似‘伪善’,它很容易界说。”

  “譬如这大明政界中就有一种条件,能使得一个心里并不恶、甚至照旧比力高尚的一小我私家,去做坏事。”

  “就像内兄刚刚所引之‘晏婴相齐’,晏婴是古今公认的贤相,可是他生在齐国,在齐国政界上治国理政,就是不得不做坏事。”

  “但是晏婴做坏事,不是因为他本事是一个坏人,而是因为齐国其时的情况和条件就是会使得做官之人不得不做坏事,而不能做好事。”

  “如此说来,那晏婴当年,就是违心做了坏事,倘或一个非善之人做了善事是‘伪善’,那么一个非恶之人做了恶事,不就是‘伪恶’吗?”

  郑国泰若有所思。

  朱翊钧又笑道,

  “所以朕不喜欢法家,朕纵然是为了大明,也永远不行能会去喜欢法家。”

  “所谓违心地做了一些甚么事,即是指一小我私家原来是不想做坏事的,但是由于情况所迫,一小我私家不做坏事就待不住,就不能留在这个情况。”

  “那这种恶——不管它是‘真恶’照旧‘伪恶’——就是最糟糕的一种恶了。”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中泛起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不光可以让坏人理直气壮地做坏事,连好人都要被迫做坏事,那好人就会一齐变坏了。”

  “内兄既读史书,且看从古至今,除了秦朝之外,可有第二位一统天下之君王信奉法家之说?”

  “且即便残暴如秦始皇,他焚书之时,不是一样将《晏子》归为应焚‘伪书’之列?”

  “可见再苛暴的君王,就是再会统御不忠之人,他心底里也是忌惮一个‘伪’字的。”

  郑国泰默然片刻,道,

  “人性本恶,法家并非断无可取之处。”

  朱翊钧淡笑道,

  “倘或人性本恶,法家之说即是发扬了这种恶,它只不外是打着为君御臣的旗号,能驾驭臣下不代表能治国理政。”

  “伪善之人虽则有私心,但或许还能行几件为民着想的善政,可倘或是一群伪恶之人,那是绝对做不出任何一件为国为民的善事的。”

  “韩非对人性的判断是人应该性恶,那么依照他这种论断,朕作为一个皇上,就应该希望我大明的官既怕死又爱钱。”

  “因为爱钱就可以重赏之下为朕服务,怕死他就不敢造反,如果他既不爱钱又不怕死,那他就是想功高震主,邀功博名,朕就应该要把他清除。”

  “倘或一个国君治国治到了这一步,臣子不性恶,他当天子就不放心,那他的天下就会随处都是恶人与恶事。”

  “当年韩非将人性之恶推测得何等透彻,可任凭他推测得如何透彻,他不是也依然死于李斯之手吗?”

  “所以朕对法家不以为然,法家说要让臣子和臣子相争才气保得君王安宁,朕绝不会这么做。”

  郑国泰盯着朱翊钧看了一会儿,他那双星星般的眼睛一眨一眨,美目的扑闪乐成地掩饰了他内心的拉锯。突然,他又站了起来,朝着朱翊钧第二次行了叩拜大礼,

  “臣谨受教。”

  郑国泰再张口时已变了称谓,

  “臣但凭皇上付托。”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