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七十六章 《河渠志》——吴道南

史事讲将1三国明 徐夏半生 1324 2022-01-25 15:00:00

  吴道南,字会甫,号曙谷,江西崇仁二都石庄人,官至礼部尚书,明代诗人。幼时受其父一龙教诲,涉猎《书经》及儒家心学,中进士,授为编修,知经筵日讲,预修正史,主纂《河渠志》。

  吴道南,学识渊博,解说经书,必多方引喻解说,务求明白晓畅,任武进士考试总裁,任顺天乡试主考,以礼部侍郎署理部事。重申国家有关典章法度,确定谥典,不屈从权贵,秉公服务,十次上疏,请皇太子出来听讲,但因神宗对皇位继续另有考虑,对其奏章置之不理。

  时值京都一带大旱,上疏清除“五郁”,多切中时弊,神宗不予接纳。朝鲜派人来请售火药,道南力争不行给予,吐鲁番进贡美玉,他又以“不贵玩物”为谏,不予收受。

  升职为礼部尚书,他先后三次以守父丧为由上书推却,未获恩准,始赴任。一路上,吴道南择车简从,不事铺张,迎送礼仪皆免,所往之处,无人知其为台阁铺臣。“居官自有操守,铺政不为诡随”,且为人秉性善良,广交良友,常和芝麻九品、布衣平民乐天谈笑世间事,促膝共叙俚俗情。

  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从家乡赴京时,行装简朴如普通人,途中谢绝怙恃官提供的用度和护从人员,所经各处,无人知其为台阁辅臣。入阁参预机务,到职后,先后就皇储听讲、诸王豫教、瑞王婚礼、简选大僚、荐举遗佚人才、撤消治理税收的太监、补足言官缺员诸事上疏,神宗虽嘉为“优诏”,但多数不予接纳。

  梃击案起,万历帝召方从哲、吴道南入内商榷,方从哲只是磕头,一语不建,吴道南也不敢说一句话,直到万历失去耐心发怒,在一旁的御史刘恢复越次进言,被万历厉喝拿下。群阉立刻哄聚围殴刘恢复,吴道南吓得倒地僵卧,小便失禁,也是一个笑谈。主持会试,因考场泛起舞弊行为,遭到言官的攻讦,天子虽然谅解他,但他决定告退,先后上疏二十余次,才得以批准。

  光宗继位,进太子太保,下诏加吴道南禄秩,望其再度辅政,此时道南已重病在身,仍带病作《大政议》十二条,竟成为他的绝笔,两年后病卒。

  吴道南对科场作弊,历来从严处置惩罚,决不手软,任礼部右侍郎时,曾对汤宾君的科场作弊进行了实时的处置惩罚,深同和作弊被处置惩罚以后,卸史李嵩、周师旦即连章弹劾吴道南,给事中刘文炳相继上疏猛烈攻论,吴道南疏辩乞休,疏中对文炳有较多的挟击。刘文炳越发猛烈地抵毁吴道南,御史张至发也上疏为刘文炳助威,甚至肆口谩骂,吴道南自责“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神宗对吴道南颇为爱重,不仅没有按弹劾者所言,而是令刘文炳外任,并夺李嵩等六个月的俸禄。御史韩浚、朱渭又相继上疏为刘文炳伸张,再次诋毁吴道南。吴道南益加求去归里,杜门不出,疏二十七条,作为离别朝廷奏,神宗阅疏,仍予勉留,不许致仕。适逢吴道南继母死,准其速归,并赐道里费,遣人护送回乡。

  吴道南中年入仕,在朝廷为官二十余年,清廉淡泊,不阿附权贵,不谋私情,他平易近人,从不因高官显爵而盛气凌人。任东阁大学士时,行装简仆,不仅没有过高太过的要求,纵然按划定应有的供应、护从等,均一律拒绝。

  据《崇仁县志》纪录,他官至天子的辅臣,而他的家产却不及一般中等人家,虽恒久从政为官,在学业上也有成就。著有《河渠志》一卷,首创绘图,另有《秘笈新书》十三卷,《别集》三卷,《日讲录》、《巴山草》、《曙谷集》、《奏议》、《语录》等,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有《吴文恪公牍集》三十二卷传世。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