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

第六章 《五经杂录》——薛蕙

史事讲将1 徐夏半生 1067 2020-11-12 09:00:00

  薛蕙,字君采,号西原先生,明朝大臣,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阻挡世宗以生父为皇考,招致世宗震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验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宁王朱宸濠叛乱,史称‘宸濠之乱’,虽然佥都御史王守仁平定叛乱,武宗仍然隐瞒战功,而自封“镇国公”以平乱为由,开始南巡。薛蕙因谏武宗天子南巡,受廷杖夺俸,引疾归里,薛蕙将牡丹从洛阳、许州引种至亳州。

  世宗即位,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阻挡世宗以生父为皇考,招致世宗震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验,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

  薛蕙,是明代中期著名诗人,其文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与前七子派的文学;二是与六朝派的文学;三是罢职后无意为文时期的文学。其中,薛蕙与王廷相、何景明、杨慎、高叔嗣、孔天允交往最深,可以说王廷相是薛蕙在文学和学术方面的启蒙人,何景明是薛蕙的文学知己,杨慎是薛蕙的文学和政治同道,高叔嗣是薛蕙文学学术上的忘年知己,孔天允则是流传其神韵说的重要环节。因此,薛蕙是明代中期主流文坛向前生长的一个要害点。

  在与以上诸人交往的历程中,薛蕙有选择性地吸收养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一是师法汉魏;二是诗尚俊逸;三是兼重才学。薛蕙解勘归家,思想上发生巨大转变,弃文从道,潜入心性之学,文学看法和创作民俗也随之变化。将文艺置于学问之次,认为质胜于文,其诗作也泛起出平淡的气势派头。

  然而薛蕙内心一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重道轻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诗人的本能,却让他继续在文学的门路上执著探讨。在《论诗》中提出“神韵说”,成为将“神韵”一词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的第一人。此说焦点看法为“清、远”,具体体现括为三点:一、意象或意境都具有清、幽、朗、淡、空、静、远等特点,内质自然可爱,色调素淡,气氛幽静;二、题材多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三、作者与审美工具有一定的距离、纵深感,意境具有感发性,让人心游玄远,似触及悠深的宇宙意识。

  “神韵说”是薛蕙诗学思想的统摄与焦点,也是他对文学领域的重大孝敬,经孔天允等人流传为清代“神韵说”提倡者王士祯所见到,二人的“神韵说”有同有异,但精神实质相同,所以薛蕙在神韵诗论史上应占据重要一席。

  薛蕙,一生著有《西原集》10卷,《补遗》1卷,《五经杂录》、《大宁斋日录》五卷、《老子集解》、《庄子注》、《考功集》、《约言》和《西原遗书》二卷。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