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十四章 吴末丞相——张悌

史事讲将1三国明 徐夏半生 1631 2019-09-15 09:00:00

  张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魏伐蜀,悌论以“蜀阉宦专朝,国劳不备。必为魏所灭。”果如是。后拜丞相。晋伐吴,悌督沈莹、诸葛靓等率众三万渡江逆之。所领奋勇死战,无去意。军败,为王浑军所杀。

  张悌,少有才名,吴主孙休在位时开始崭露头角,孙皓称帝后,他被任命为丞相,掌管国是。魏灭蜀,东吴西部盟友丧失,形势被伶仃,早在钟会、邓艾雄师进攻益州的时候,吴国有人问张悌道:“司马氏自从掌权以来,屡有祸变,虽然有足够的才智和勇力,但黎民没有听从他。现在又倾其财力,远征蜀汉,士兵和人民疲惫不堪,又不知体恤,败日不远,怎么能乐成?当年夫差伐齐,不是因为交战失败,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基础,况且他要争夺土地呢!”张悌说:“不是这样的。曹操尽管功盖华夏,威震四海,崇尚权术,征伐无度,黎民畏惧他的严厉,但不感怀他的品德。曹丕、曹叡继续,想要依靠残忍残暴维系他们的政权,在内兴建宫室,在外畏惧雄豪,工具领土不停被侵扰,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它曹魏失去民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已经很久了,而司马懿父子重权在握屡建奇功,他们破除了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黎民归服于他们也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三叛而他们的腹心未遭到侵扰,曹髦死了,周边也未受到惊动,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勇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他们的威武得以宣扬,治政之基础得以牢固,黎民之心得以归服,野心得以确立啊。如今蜀汉,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差异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而攻伐,或许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告捷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劳绩,最终也没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行以呢?他们获得乐成,将给我们带来恩惠。”那小我私家讥笑他的这番话,结果蜀汉真的投降曹魏。

  晋军从巴蜀、荆州、扬州三个偏向猛攻东吴,东吴末代天子孙皓派遣张悌都督沈莹、孙震、诸葛靓率领三万精锐,逆江而上迎敌。东吴精锐指挥官沈莹忧心忡忡的说:“晋朝在蜀逊М军,占据上游,我军名将尽数去世,无人可用,倘若我们渡江作战,战胜了则东吴得以保全,一旦战败,则国家必亡。”张悌则说:“东吴的灭亡是众人皆知的事情,我们这次出战,唯有全力以赴,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现在我们如果不敢出战,坐以待毙,岂不是奇耻大辱吗?”于是,张悌抱着必死的决心,渡江迎敌。

  大战开始,吴军先击败晋军张乔部,随后与晋淮南军主力决战,沈莹是东吴丹杨太守,统帅吴军队伍中最精锐的丹杨兵。史书称:沈莹有“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可以说,沈莹的这五千“青巾兵”是东吴最后的支柱,也是最后的希望,在沈莹的指挥下,“青巾兵”开始猛攻晋淮南军的军阵,结果,吴军连续攻击三次,晋军竟岿然不动。在剧烈的战斗后,“青巾兵”筋疲力尽,开始溃散,晋军发现破绽,立刻纵兵出击,吴军瞬间瓦解,无可抑制,混战中,沈莹、孙震战死,吴军被斩首达八千人,东吴最后的精锐土崩瓦解,险些全军淹没。

  诸葛靓带着五六百残兵败将逃跑时遇到张悌,诸葛靓拉着张悌逃走,却被张悌拒绝,张悌流着泪对诸葛靓说:“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就是我张悌的忌日,我照旧孩子的时候,你们诸葛家族的诸葛恪便提拔过我,我很畏惧辜负了他的期许。现在我以身殉国,死得其所,另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你不要为伤心。后张悌被晋军杀死,他也是三国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战死战场的丞相。

  张悌才气虽然远不及顾雍、陆逊,但他的忠肝义胆却丝绝不逊那些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人皆称关羽义薄云天,诸葛亮鞠躬尽瘁,姜维宁死不屈,但实际上,张悌的道德操守,不输这些被人广为流传的人物。所差异的是,关羽、诸葛亮、姜维被后世人大书特书,千古传诵,享受至高荣耀,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东吴末代丞相张悌,却险些被世人遗忘。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