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三国明

第三十九章 魏臣自居——司马孚

史事讲将1三国明 徐夏半生 1736 2019-06-20 15:00:00

  司马孚,字叔达。河内温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司马懿之弟,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尔后历仕魏国五代天子,累迁至太傅。司马孚在“高平陵事变”之际,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乐成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劳绩,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加入司马氏频频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封为太宰,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司马孚,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时号“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念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开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魏陈思王曹植很有才气,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老实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尔后却能向他致歉,厥后,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曹操去世,司马孚劝谏太子曹丕节哀,与尚书和洽等整顿秩序,准备丧事,配合拥护曹丕继位,不久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其时,曹丕选拔侍中、常侍等官,多用左右亲近之人,司马孚劝谏,于是更改人选,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刘备伐吴,孙权向魏称臣,许诺送来儿子作人质,送回俘虏于禁,很久没有到达。曹丕疑惑,询问司马孚,司马孚建议没关系逼,而是准备队伍,静观其变,厥后,于禁到达,只是因为路上得病而有所延误,而孙权的儿子终究没有送来,曹丕率军到达长江岸边,责问吴国违背诺言,于是魏、吴关系恶化,吴国停止进贡,之后,司马孚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转清河太守,司马孚在曹丕时代也和辛毗看法相同,阻挡伐吴,主张休养生息。

  司马孚只是被看成忠臣和父老,他的政治军事才气一般不被人们重视,他的军事才气虽然没有司马懿父子那样突出,但是业舯坫精彩。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地域,领土的士兵不能反抗,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队伍,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域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蓄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接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看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孙吴太傅诸葛恪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围攻新城,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到达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进攻。诸将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气乐成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故意滞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此时吴军士卒疲劳,加之瘟疫流行,于是望风而退。蜀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派遣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不久,征西将军陈泰与安西将军邓艾进击姜维,姜维退却,司马孚回到京师,转任太傅。

  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于宫门处被杀,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首枕其股,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正遇上太后下令以平民的礼节安葬曹髦,司马孚、司马昭同群公上表,请求改以王礼安葬,获得批准。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司马懿执政之际,他就有意制止过多地加入权政,尔后司马氏频频废立天子,他也未加入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尊长,也不敢欺压他,厥后进封他为长乐公。

  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晋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次元会时,司马炎下令让司马孚搭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看待,司马炎每次下拜,司马孚都下跪来制止,司马炎又赐予他云母辇、青盖车,司马孚虽被如此尊宠,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

  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司马炎于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日,赠“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绯练百匹、绢布各五百匹、钱百万,谷千斛”以助丧事,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的旧例。司马孚临终时,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