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史事讲将1

第五十五章 开创“王学”——王肃

史事讲将1 徐夏半生 1234 2019-06-25 21:00:00

  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人,三国时曹魏著名经学家,王朗之子、司马昭岳父。

  王肃,是王朗的宗子,他十八岁时,追随大儒宋忠学习《太玄》,还为《太玄》做注解,又以其深厚的文化秘闻,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明帝还曾与王肃讨论东汉白马令李云给汉桓帝的上疏,王肃认为李云的言辞虽然有些偏激,但汉桓帝杀李云也是不宽容的体现,并不正确,还谈及司马迁,明帝认为司马迁受宫刑后,心怀怨恨写《史记》诋毁汉武帝,而王肃认为司马迁是良史之才,是汉武帝自己看完汉景帝和自己的本纪后深怀怨恨,而不是司马迁。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职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讲明自己的思想看法,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凭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看似缮写,却有不少改动,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他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职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差异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要领,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罗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体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王肃的学术运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可以说是学术民风转变的先导。

  王肃曾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近十年,其时魏武帝曹操置秘书令,由少府统管,此体制对生长图书事业多有未便,他出任秘书监一职后,上表认为:秘书职相比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更为亲近君主,中书郎职位在尚书丞、尚书郎上,秘书郎就应该在尚书郎下,否则应该在侍御史之下,秘书郎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职应该等同于尚书郎,外出就应该任郡太守,这是陛下尊崇儒术的圣旨也。自王肃为秘书监后,才不属少府治理,提高了秘书监的职位,以致后世称此职为为美职。

  王肃一生仕宦,为帝王近臣,身居庙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议,屡屡议政献策于内廷,为魏政权建设劳绩颇显。其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轻徭役”、“安黎民”、“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既是其时社会状况所必须,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思想的继续,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生长。这些主张,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黎民是有益的,在一定水平上对社会安宁起到了作用。

  曹芳被废,他以持节兼太常迎接曹髦继位,又资助司马师平定毋丘俭之乱,再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甘露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卫将军,谥景侯。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