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寒门首辅

第六十八章 国士无双

寒门首辅 一袖乾坤 2043 2016-09-18 12:00:00

  (求收藏,求推荐票!谢谢书友布拉1的打赏!谢谢各人的推荐票支持,爱你们!)

  经过一日的折腾,谢慎与众挚友离开翠湖返回陆府时已是日暮时分。

  幸亏二丫小萝莉早已经给少年们准备好了饭菜,倒也不至于叫他们饿着肚子。

  科举之路,难于上青天。起初谢慎以为这句话有夸大的身分,但当他成为了亲历者,才领悟其中奥义。

  科举的难不是难在八股文章、儒家经义,而是难在人情世故、难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隋炀帝大业元年建设科举制度以来,近千年的生长使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相较于九品中正制,科举自然更公正,但绝不是说它没有空子可钻。如果说九品中正险些堵死的寒门子弟的上升阶梯,科举便给他们开了一扇窗,但也仅仅是一扇窗而已。

  最明显的就是县试、府试、院试三场低级考试了。由于这三场考试是不糊名的,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只要他们作的文章不是太差,上榜就不是什么问题。虽然,若是遇到朴直不阿的考官,也会偶有马失前蹄的情况,但那究竟是少数。

  再往上走,乡试、会试虽然更为公正,但黑暗比拼人脉的时刻却到了。寒门子弟缺乏人脉,即便最后进士登科,除非文章真的超凡脱俗,否则名次也不会太好。

  这也是谢慎急着结交拜谒大宗师的原因。如果只考虑院试,以他县试、府试双料案首的身份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想要继续往上爬,便要搭上大宗师这根线。提学官已经是他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接触到的最高品级官员了,通过提学官认识到更多朝中重臣是他唯一的选择。

  没有一个拿得脱手的业师,就如同水中浮萍,始终没有基本。

  小萝莉将饭菜端上摆好,几个少年便围坐一桌吃了起来。

  诗会上他们都顾及着仪态,基础吃不到什么工具,饿了一天面对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自然都是狼吞虎咽了起来。

  “唔,这蒸饺确实好吃,慎贤弟你也尝尝。”

  转瞬的时光,王守文便将一盘蒸饺吃了泰半,直是叫谢慎哭笑不得。

  “你慢些吃,又没人跟你抢......”

  谢慎拿起筷子吃起了汤面,相较于蒸饺他照旧更喜欢面条。

  “这位陈提学之前从未在六部谋过要职,陛下却绝不犹豫的委任他为本省提学官。你们可知为何?那是因为他有朱紫举荐。”

  王守文吃归吃,可却不忘挖苦一番陈方垠陈老大人。

  听到这里,谢丕皱眉道:“守文年老说陈提学是朱紫举荐?此话认真?”

  王守文好不容易就着茶水咽下包子,一拍桌案道:“丕贤弟这话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不信任王某?”稍顿了片刻,王守文继续说道:“此外事情我不敢说,可这朝中官员的履历我照旧说的上一二的。家父与京中列位大人也算交好,在京师的时候亲耳听提起过这位陈提学。至于举荐陈老大人的朱紫不外乎那么几个。不是徐阁老,就是刘尚书,要不就是李西涯。”

  谢丕连忙道:“守文兄你别误会,我不外是有些惊讶而已。”

  王守文白了他一眼道:“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朝中这几位都是陛下看重的股肱之臣,他们举荐的人陛下自然会准。”

  谢慎听到这里心中颇是有些激动。虽然王守文说了这么一圈即是什么也没说,可听到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足够令人激动了。在弘治朝提及徐阁老,自然就是在说一代名臣徐溥了。

  至于刘尚书,自然就是弘治三阁老之一的刘健,而李西涯自然是台甫鼎鼎的李东阳。

  这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不管谁举荐的陈提学,都屡见不鲜。

  而在三人之中名声最大的莫过于徐溥徐阁老了。

  就在去年也就是弘治五年,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八月,内阁首辅易主。在内阁任职十八载的政坛不倒翁刘吉刘阁老致仕,徐溥徐阁老自然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被陛下委任为新首辅。

  要说这徐阁老的前任刘吉,可真算是一个政坛奇人了。此君自成化十一年入阁加入机务以来已经在内阁待了十八年,首辅也当了足足五年。若仅仅如此倒也没什么,可此君有一个外号‘刘棉花’,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成化一朝是大明吏治极为杂乱的一段时期。明宪宗朱见深是个玩心很重、生性惫懒的人,常年不理朝政,对于官员谏言自然也不怎么听得进去。

  上行下效,内阁的阁老、六部的大员们自然也就不怎么愿意做实事。故而其时便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

  官员团体怠政懒政,虽然也是有此外原因的,不能只让明宪宗背锅。其时的内阁首辅是万安,此君是靠投合受宠的万贵妃上的位,据说还因为向明宪宗上奏疏时乘隙夹带敬献****而受到了赏识,人品自然可见一斑。

  万阁老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对于权力看的很重,作为次辅的刘吉、刘珝为了不引万首辅嫉恨即是是暂避锋芒。而暂避锋芒最好的措施即是躲到内阁,不问政事。

  尸位素餐久了,刘吉难免会遭到言官弹劾。不外此君脸皮足够厚,就全当做没听见。“刘棉花”的外号也就因此而来,这位刘阁老也实在是太耐弹劾了......

  厥后弘治帝继位,其余两位阁老相继倒台,唯有刘棉花继续留任,原因就是此君看准时机摇身一酿成了忠臣直臣,获得了弘治皇爷的赏识。

  但赏识归赏识,弘治陛下对刘吉的为人照旧看的很准的,在徐溥熬够了资历后,他照旧一手促成内阁首辅的交替。

  在谢慎看来,大明朝若论真国士,王阳明算一个,于谦算一个,剩下的便只有徐溥配得上这个名头了。

  后世人们提到弘治三阁老,都市说李东阳、谢迁、刘健如何如何。说到弘治三君子,都市说刘大夏、马文升、王恕如何如何。但以谢慎明史研究生的专业眼光看,徐溥丝绝不比以上那六位差。

  要知道徐溥入阁时恰是万安、刘吉当政,内阁最为杂乱的时期。

  那时候李东阳、谢迁可是躲在翰林院不敢作声,能够站出来与之抗衡的唯有徐溥一人。

  ......

  ......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