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言情

民间春秋

第九十三回 做好准备返家乡

民间春秋 福寿山下一书虫 4687 2015-11-25 22:36:46

  (归家在即不能延,提早准备带细软;老乡难舍也无奈,全面接手丝绸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耿家兄妹三人和李老乡联手经营“兴盛丝绸行”已经奔第四个年头了。考虑到这老乡兄妹仨归家在即,李老乡决定让刚刚从小学堂结业的儿子李根来铺子里学徒做丝绸生意。这个智慧而又略带点儿羞涩的男娃儿已经十三岁了。他不光个头窜起了不少,而且也掌握了比力扎实的文化知识,已经具备了学本事资助父亲支撑家业的基本条件。

  其时正值小学堂放假期间。于是,耿正向李老乡建议:“不如让婶子和小腊梅也来店肆里来做一些接待经营的练习吧!照咱们现在的经营规模,只要你们全家四人都可以上得了手,我们回去之后,店肆仍然可以照常运转的!”

  李老乡说:“也行,那就先试试吧!如果还可以勉强运转,那虽然是最好不外啦;否则,要是实在运转不了,叔就只得雇佣外人了。唉,找几个合适的人帮叔做具体的经营,还真有些不容易呢。”

  耿英却说:“叔,肯定行的!弟弟和妹妹已经长大了,也都很智慧。您也知道的,爹爹带着我们南下那年,小直子才八岁。爹不在了以后,我们兄妹三个在景德镇上险些两手空空的苦苦创业时,弟弟他也才只有十岁,这不也一路走过来了嘛!而且更重要的是,您另有婶子,她很是能干呢!”

  李老乡赞叹地说:“咳,像你们兄妹三个这样既能干,又能刻苦的人能有几个啊!”

  耿直说:“我姐说过,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咬牙干几年,也就挺过来了!弟弟和妹妹都在一天天长大呢!您和婶子又都年轻力壮的,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李老乡拍拍耿直的肩膀,谢谢地说:“谢谢你们的勉励!若要说到论条件吧,叔现在与你们当年相比,那可是强老鼻子了。你们放心,叔会带着全家人好好儿地经营咱们这个店肆的。叔决不辜负‘兴盛丝绸行’这个响当当的牌子,一定要让她永远兴旺发达!”

  转眼间,小学堂的下一个学年快要开始了。而在那个假期内,李老乡的宝物女儿小腊梅险些每天都随同母亲在“兴盛丝绸行”资助。这个智慧伶俐的小丫头就似乎一只快乐的小喜鹊一样,跑前跑后地招呼主顾,欢快奋兴地做着种种各样力所能及的活计。耿英看在眼里,觉得这小腊梅真照旧一块学做生意的好质料呢,于是在说笑之间对李老乡说:“叔,依我看,您不如现在就中止腊梅妹妹的学业吧!您和根子弟弟都是很有文化知识的人儿呢。这以后啊,你们一家人一边做这丝绸生意,一边抽时间继续教腊梅妹妹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可行的啊。我和哥哥就是这样培养小直子的,他现在的文化知识一点儿也不比我俩少呢!”

  李老乡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唉,说实话,我很想让宝物女儿也读到小学结业呢!可眼下这个情况,看来也恐怕只能是如此了。可真要让我做出这个决定,还实在是有些难啊。唉,不管怎么说,这不另有几个月的时间嘛,容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又一个八月十五节如期而至了。李老乡匹俦和耿正兄妹三人都知道,这将是他们在南国过得最后一其中秋圆月节了。和前三年过节时一样,李老乡一家人又和兄妹三人一起,围坐在租住小宅院儿里那个宽敞厨房内的大饭桌前,津津有味儿地吃了圆圆胖胖浓香四溢的鲜羊肉洪流饺和大杂烩菜,只是在今年的饭桌上,李妻又欢快奋兴地多端上来一条她最拿手的西湖醋鱼和一大盘子腰果虾仁。至于上好的月饼和各色南国新鲜瓜果,照旧照例又买了带来。

  那日里一整天都是半阴的。到了晚上,天儿仍然没有放晴的迹象。但对于耿正兄妹三人来说,他们想得是明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就回到老家和亲人们团聚了!因此间,忖量亲人们的心绪已经被渴望团聚的希望完全取代了!

  尽管爹爹不能和他们一起回去了,但他们又能有什么法子呢,只能是顺其变了啊!

  老家那一带不是有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嘛:有奈无奈,赤着脚板儿走到五台!唉,在许多几何的时候,人是需要,也只能顺势而变的。赤着脚板儿走向目的地,那既是无奈,但同时也是一种执著,一种坚持啊!

  为了实现爹爹的那个美好的梦想,他们已经执著地坚持了!

  他们就要能够告慰爹爹的在天之灵了……

  其时光进入到农历的十一月中旬时,已经快到约定返家的最后期限了。尽管在此时,他们与李老乡联手经营的“兴盛丝绸行”的生意依然很是火爆,每日里主顾盈门,销售量蒸蒸日上,但归途在即,他们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细细盘算一番,50%的店肆转让金,加上这几年分得的红利和兄妹三人的薪水,以及开了这个铺子以后还剩余那几百两银子,数量已经相当可观的了。

  事实上,来到杭州这几年来,他们虽然购置了不少书籍,也添置了有限的几套衣服,但这些支出算起来只不外是九牛一毛呢!总之,可以带回去的银子已经足够在老家“三六九镇”做一番事业,完成爹爹当年带他们出发时立下的那个宏愿了。于是,他们决定将“兴盛丝绸行”全部转让给李老乡,然后衣锦回籍去了!

  那天晚饭后,兄妹三人坐在宽敞的厅房里商量回家的事情。耿正掰着手指对耿英和耿直说:“我考虑过了,咱们返家的途中,有几件事情是必须做的。首先是绕道去景德镇北门外给梁爷爷和梁奶奶上坟;接下来就去看望那个路边小饭馆的年老大嫂,只可惜其时没有问年老的姓氏,也没有看饭馆的字号,不外那个小乡村的名字叫‘望山寨’我们是知道的;再就是去看望武昌镇的白娘娘、小青姐和东伢子;过江前,还得替咱爹看看码头上的船老大伯伯、祭祀祭祀白幺爹;过江之后,咱们在汉口镇上再找一找张伯伯一家;过了黄河还要去滩头村看看老爷爷和老奶奶,希望二位老人家还健在!”

  耿英说:“这些都是必须做的!”

  耿直也说:“我很想念娘娘和小青姐姐呢!”

  耿英说:“可以想见,娘娘他们知道了咱爹已经遭遇了不幸,肯定会很惆怅的啊!”

  耿正说:“谁说不是呢。要是我们在码头上见了船老大伯伯,在汉口镇上找到张伯伯,再见到黄河滨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也都市很惆怅啊!而且更惋惜的是,我们连爹的尸骨也带不回去……”

  耿英听了哥哥这话,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

  耿直又开始埋怨自己了,念念叨叨地说:“都怪我,着急上山……”

  耿英擦干眼泪,轻轻地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说:“唉,还多亏了你非要着急上山!若是照我其时的想法,我们倒是和咱爹一起去了,但咱娘和兰兰就再也见不到咱们了。而且,咱爹的夙愿也就不行能实现了!”

  耿正说:“是啊!看来真应了那句话,‘凡事自有定数’!只是可怜了咱爹,他那么好的一小我私家,怎么就……”

  耿正说不下去了……

  耿英转念一想,爹爹已经远去多年了,各人再想也没有用的,不如换个话题。就说:“哥,路途遥远,咱们肯定得买一挂大一些的平板车和一头毛驴了吧?”

  耿正说:“那是自然,最好是买一头骡子吧。骡子比毛驴劲儿大,脚力也更好!”

  耿英说:“那我倒有一个想法了。咱们不如再买上一口质量最轻的薄皮寿棺,寿棺外面油漆表贴好了,而且写上咱爹的名字和挽联什么的。然后,咱们就把所有的银子和珍贵值钱一些的工具全都放进去,而且买一小我私家体模型穿上衣服放在上面,再用白布蒙了。虽然,寿棺的盖子照旧要简朴牢固一下的。这样做,一来可以确保路途宁静,二来也好念着咱爹,就当是咱们把爹爹也带回去了!”

  耿正说:“这个措施很好!我们爽性把平板车的车棚也部署一番,披挂上白纱,再挑上一面招魂幡!”

  耿直说:“最好我们三个也都穿上孝服吧,我们还没有给咱爹披麻带孝过呢!”

  耿正说:“只是这样一来,还需要备上一块儿大红色的篷布,以备沿途上入住客栈时,咱们好将车棚全部蒙上,免得人家隐讳!”

  耿英说:“如此甚好!用红布蒙车之前,一定要将招魂幡取了放到车内。另有,咱们也不要披麻带孝的进客栈。”

  想一想又说:“为了省心,我装扮成一个男人得了。横竖我也不是那种细眉细眼儿的人!”

  耿直笑了,说:“算了吧姐,有我和哥哥两个大男人在,还掩护不了你!”

  耿正却说:“多准备一套适合你穿的男装也不是件坏事情,特殊情况下识趣行事也就是了。”

  于是,耿正兄妹三人开始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做回家的准备了。他们仔细盘算一下,在出发返家之前必须准备好的所有事项中,比力麻烦费时的事情,就是需要精心准备回望列位恩人和朋友,以及回家带的种种礼物。至于寿棺、牲口宁静板车,则都不必着急买的。在寿器铺子里,种种规格的寿棺现成就有;牲口宁静板车嘛,骡马车市上有的是,提前几天置办也就是了。

  首先,耿正抽闲请人定制了一个十两重的纯银元宝,在元宝的两侧各印上四个金灿灿的嵌金大字。一面是“厚德载物”,在另一面是“上善若水”。而且,还专门为其配制了一个精致的红漆木匣子,将大元宝放在木匣子里边的红绸衬垫上。

  然后,耿正去几十步之遥的皮具铺子里挑选了一个大大的软皮箱。耿英则就在自家的铺子里精心挑选了四块丝绸面料,而且用一块红绸子包了起来。虽然,铺子是和李老乡联手经营的,所以购置这些丝绸面料和那块红绸子的银子照旧要照样入账的。然后,三人又抽闲去四周的饰品铺子里挑选了一个足金戒指、两个漂亮的小银锁,都用精美的饰盒儿装了;又买了几样杭州的特色点心,划分打包好了。将这些工具与红漆木匣子一起,都放在那个软皮箱里。

  把软皮箱里的工具规整好之后,兄妹三人又在自家铺子里挑选了几匹精品丝绸和多块丝绸面料,去“彭记丝绸行”买了一些丝绸制品,又去四周的那个饰品铺子里挑选了不少的金银首饰,而且把这些工具划分放好了。

  随后,他们又抽闲从不远处的模特店里买回一个闭眼甜睡模样儿的男模特儿,并购置了一套平常的寿衣、遮盖模特儿的白布、一些装饰篷车用的白纱,三套孝服、一套适合耿英穿的男装,以及一块儿很大的大红色篷布。模特儿的脖子以上是用木头镌刻的,还打了蜡,很是鲜明传神;其他部位则只是用竹皮弯曲连接制作而成,而且穿了一套睡衣。

  当这一切都准备停当了以后,已经是十一月底了,耿正开始和李老乡商谈转让“兴盛丝绸行”的相关事宜。

  对于耿正兄妹三人的离去,李老乡虽然万分不舍,但他知道是挽留不住的,就爽快地说:“好吧,这俗话说了,‘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啊,我尽管实在不舍得你们离开,可又有什么用呢,你们回去吧!回去和老家的亲人们团聚,为我那位未曾谋面的耿年老实现他造福乡里的夙愿去吧,这是件大好的事情啊!耿年老有你们这么好的子女,我为他兴奋!”

  随即,耿英将所有的账薄全部移交给了李老乡。然后,李老乡就将当月纯收入的40%,以及耿正兄妹三人应得的薪水全部结算给他们,并把四年前准备“兴盛丝绸行”时耿正兄妹三人投入的50%的本金,加上“兴盛丝绸行”此时已经增值额的50%,全部作为“兴盛丝绸行”的转让金交给了他们。

  交接完毕之后,他就领导妻子和一双子女,全身心地自己经营“兴盛丝绸行”去了。幸亏妻子很能干,儿子李根此时也已经学会了不少丝绸经营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做他的得力助手了。而且他也接受了耿英的建议,已经让女儿小腊梅辍了学,好帮他在铺子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耿正和耿英培养他们的弟弟耿直那样,让自己的掌上明珠在经营“兴盛丝绸行”的历程中,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在实践中茁壮生长!

  耿正兄妹三人对于李老乡的为人是很是了解的,他能以如此丰盛的转接金接手“兴盛丝绸行”的全部生意,也是耿正预料之中的事情。为了方便携带,耿正特意将一部门银子折换成了金条生存起来。

  耿英则以最快的速度将兄妹三人的被褥拆洗洁净。至于爹爹的那一套,耿英一直没有拆洗过,只在来杭州之前打开晾晒过一次。这次她照旧禁绝备拆洗了,想着就这样带回家去交给娘。这些被褥都是娘当年专门为他们南下时新做的里外三新的好被褥。快九年半了,这些被褥追随他们转辗长江南北,见证了父子们的艰辛和不易,欢笑和眼泪,耿英要把她们都带回去!

  此时已经进入腊月上旬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江南一带雨水最少的季节,耿正兄妹三人正好远程跋涉返程回家!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