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九十四节 买船

回到明末当军阀 狂人阿Q 2810 2015-05-14 19:01:12

    八台甫妓纷纷登台,八场演出长达一个月,让金钗楼成为这段时间被议论最广的青楼,也很是乐成的在一开张就一炮打响,但接下来金钗楼的演出还没结束,还会邀请其他名妓来这里演出。

  不外不再是李卞沙顾郑顾催马品级一等名妓了,接下里会挑选那些二流名妓中有特色的佼佼者来献艺,杨潮计划的两个月直到年底的大型演出,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过年期间停业为止。

  但是不会在专门邀请客人了,而是通过那本账本,送去一个月的节目单,有兴趣的客人可以提前预定位置,切必须提前十天预定,否则就可能没有位子。

  这种模式将是以后金钗楼牢固的模式,类似后世的大剧院,出节目单,客人买票欣赏,而不是头几天开张那时候,依照秦淮河青楼开张模式,邀请名流捧女人场。

  模式牢固下来,杨潮也就不计划管了,该交接的,交接一番,该嘱咐的,嘱咐完全。

  然后杨潮:“我以后要专心练兵,没几多时间来这里。”

  听到杨潮没时间来,两人又不由感应可惜。

  杨潮又道:“王兄,不知道你们家跟船厂有没有关系?帮我从龙江船厂自制拿船出来。”

  王潇道:“杨兄要买船?”

  杨潮道:“空话,我可是水军把总,没船那还叫水军吗。”

  王潇点颔首:“现在买船是好时候,运价一天一个样啊。”

  王潇现在掌握了王家杂货铺,这可是一间大杂货铺,虽然赔钱,可是体量在哪里摆着,每年、每月、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货物运转,因此运价是一件很关切的事情。

  江匪出没,光是过江的运费,就比已往高了三成以上了,而且还在往上涨。

  不外让杨潮惊奇的是,杨潮要买船,王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运价,想到杨潮是做生意的,这真是一个天生商人的儿子啊,可惜了不是嫡子。

  之后杨潮就不管金钗楼了,回了军营之中,军队对杨潮来说,要远比金钗楼更重要。

  不外杨潮也时不时体贴一下金钗楼的生意。

  金钗楼自然是彻底着名了,有四台甫妓两次齐聚一堂,而且多数很赏脸的登台演剧,这在南京照旧头一份,想不着名都难。

  唯一可惜的是,金钗楼没有自己的头牌坐镇,对那些风骚令郎的吸引力慢慢下降,一部门客源徐徐流失了。

  而且因为太着名了,导致许多人骂,骂的最凶的,第一是那些没钱的穷书生,他们是因为没钱消费不起金钗楼;第二是那些小有才气,但是却名气不大的才子,因为金钗楼开张没有请他们,因此一直愤愤不平,滋事造谣,作诗讥笑,无所不用其极。

  就跟后世的名利场一样,越是着名,骂声越多,没人骂了,也就不火了。要享受名利,就得接受诋毁,世界就是这么公正,从来没有只享受利益,不支付价钱的好事。

  一开张就打出了极大的名声,这是青楼行业最需要的,开始你能聚集多大的名声,往往奠基你未来的基调,是一流青楼,照旧二流角色,就看能不能一下子就聚拢巨大的人气了。

  从这点上来说,杨潮已经做的很乐成了,就看康悔的后续经营如何了。

  可是让杨潮意外的是,经营却高开低走,而且低走的速度很快,虽然另有一些牢固客源,每个月也能有千把两银子,在南京也就仅次于媚香楼、眉楼等少数几个青楼,但是跟杨潮的预期差的太远了,杨潮可没想过跟媚香楼这些青楼竞争,而是要立一杆大旗,做一个标杆,可没想到标杆不说了,真竞争起来,还真争不外人间。

  康悔认为,是金钗楼没有自己的镇楼女人,但女人有,柳如是和董小宛两人就很不错,可惜金钗楼不敢用,这两人现在还只能藏起来,养起来,不敢让任何人知道他们藏在金钗楼,否则就要惹麻烦。

  杨潮一直也没有好主意,总不能天天让顾湄等人资助吧,偶尔一次两次是可以的,时间长了就没效果了,而且已经两次利用过这些名妓的名气了,照旧让她们一起来,之后就是请一个两个,也没什么效果了,说白了,金钗楼照旧要靠自己的硬实力。

  可惜杨潮没措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金钗楼上,只能让康悔自己去摸索了。

  对于杨潮来说,练兵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

  还好军营这段时间没有意外,八个队正按部就班的训练新兵,一个个还很兴奋。

  几个月前,他们照旧挨训的,现在突然翻身农奴把赞美,一下子成了训人的了。

  于是一个个装模作样,摆出威严的架势,动辄就打就骂,打的士兵龇牙咧嘴的。

  也不是他们喜欢打人,而是杨潮有许诺,他们的晋升就是要靠训练结果,杨潮从来言出必行,该给的钱从没少给过,甚至很少晚给过。

  所以他们都相信,杨潮会凭据逊М平来决定提拔谁当旗总,虽然杨潮没说提拔几个,可是各人心里都有谱,一百个兵最多也就三个旗总,军营里已经有了一个养猪的和一个种菜的旗总。

  弄欠好杨把总只会提拔一个旗总,八小我私家竞争一个位置,绝大多数人都憋着一口气呢。

  军官之间的良性竞争效果很明显,那就是他们的兵站军姿的水平,极速突进,不要说十天了,杨潮觉得有五天时间,都可以过关了。

  也有不如意的,军营背后的龙江船厂始终没有允许降价,那艘一直没人要的战船,少了一千五百两就不脱手,宁愿让船在船坞里烂掉。

  一千五百两杨潮还不太在乎,但是以后杨潮要经常在这里买船,因此不行能付高价。

  王家是做运河生意的,王家船队的规模在整个江南都是有名的,肯定跟船厂有关系。

  可惜结果很意外,在金钗楼分此外时候,王潇明确的体现王家跟南京的船厂没有关系,因为王家的漕船大多数是自己造的,王家在杭州和淮安都有船厂,基础不需要用别家的船。

  “大人,不如我们不要那艘战船了,换一艘浅船如何,最近浅船价钱不高,船厂那边一百两银子就肯卖!”

  买不来战船,老张建议杨潮换一艘船。

  老张的话让杨潮很疑惑,浅船是大明漕船的主要样式,一直都很紧俏。

  这种浅船一般就拉几百担粮食。

  拉货量不算大,可是销路却很是好,因为大明朝廷是这种船的最大客户,每年朝廷都要拨款买个几百艘,可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原本江南几百万担漕粮都需要用漕船运到北方,这几年北方大旱,朝廷还会在江南采办粮食,因此运量比官方的税粮还要多许多。

  因此浅船基础不愁找不到买主,甚至许多运兵的官、兵积极私人筹钱,给官府造漕船,不是他们觉悟高,而是有利可图,漕船北上可是不用交税的,其中夹带私货利润很大。

  大多数时候,运兵其实只是给船厂特别的一笔钱,让他们将官府制式的漕船加长加宽,可以比官方漕船特别多拉一些货,多出来的部门,就是官兵的利润了。

  许多浅船在账册上运量只有四百担,可实际上每艘船装载往往到达一千担。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朝廷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因此有大臣建议过,将漕船规式直接定为千担,这样就限制了运兵私货夹带,因为如果凌驾一千担可能就无法通过运河上一些船闸了。

  只是朝廷默认了这种潜规则,觉得如果禁止私货夹带,恐怕运兵以后生计无着,不会老实天职的肩负漕运任务,甚至会逃亡。

  在加上夹带中绝大多数其实是官员的夹带,运兵的夹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门,因此阻挡的声音很大,最终这种潜规则继续大行其道。

  也因此浅船一直都很脱销,基础就不愁销路,可老张却说最近浅船降价的厉害。

  “怎么,浅船有问题?”

  杨潮不由疑惑,是不是船厂的浅船质量出了问题,所以才没人要。

  如果是质量问题,杨潮也不会要。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