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萧梁帝业

第125章 正朔之论

萧梁帝业 闲话风尘 2219 2023-01-08 22:18:25

  眼见柳文菲仗剑入魏阵。

  护花心切的萧绍瑜,急催战马,疯狂追赶。

  乌眉如剑,明眸似电,红色盔缨追红巾,一身金甲慕银甲。

  英华剑出鞘,不容魏军伤美人。

  下一瞬,双剑交辉,一对璧人并肩奋战,成万军一景。

  英华配秋水,君子合神女,剑光交织斩魏军,郎妾激情无限美。

  “殿下,可愿随妾斩将夺旗?”

  万军丛中,柳文菲酣畅淋漓间,俏音之中蕴昂扬战意,秋水剑遥指魏将。

  “正有此意!”

  一阵搏杀,萧绍瑜亦是热血沸腾。

  他骨子里继续于母妃范瑛的英豪之气,已如夏花绽放。

  乌眉斜挑入鬓,利如锋槊,明眸险些怒睁,犀利如刀。

  “驾!”

  一声长啸催烈马,悄然间领先恋人一步。

  “杀!”

  英华剑舞摧魏军,瑟瑟魏将无处躲。

  “死于本王剑下,汝之幸也!”

  电光火石间,君子剑法显神威,一剑怒斩怯魏将,今后九王威名扬。

  随行护驾的范伯勋,一槊挑起魏将人头,奋力疾呼:

  “尔等将军已毙于南康郡王剑下,此时不降,更待何时?!”

  于内,将军授首,袍泽丧胆;于外,三面梁军,虎视眈眈。

  已成孤军、已处绝境的魏军偏师众将士,纷纷弃戈请降,再无战斗下去的勇气。

  望着低头丧气的魏军将士,萧绍瑜感受他们多是汉人。

  北魏胡汉杂居,汉人多有鲜卑化,鲜卑人在习俗上亦有汉化。

  从衣饰、相貌、语言、名字等中,很难分辨谁是鲜卑人,谁又是汉人。

  然萧绍瑜亦非凭空臆测,而是观身形得出的判断。

  在北魏,鲜卑人享受的物质条件,要比普通汉人好许多。

  从营养学角度看,于身形鲜卑人要更强壮,普通汉人则要瘦弱许多。

  确如其想,实际上此魏军偏师,皆是北魏州郡兵。

  除少数高级将领,基本都是汉人。

  北魏军队分为三部门,即京营台军、镇戍兵、州郡兵。

  京营台军是魏军的绝对主力,负有宿卫京师、出征作战之责。

  开国初期,皆由鲜卑人组成,此际已有鲜卑化的汉人强宗子弟充于其间。

  镇戍兵设置于南北界限,戍边守土为主要任务,战时则配合京营台军出击。

  兵员组成上同台军,战力亦不容小觑。

  州郡兵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防范黎民反抗。

  显而易见,无论战力照旧战斗意志,他们都无法与台军、镇戍兵相比。

  这正是萧绍瑜斩魏将,而魏军偏师尽降,原因所在。

  同时,这也是元沐敢于兵行险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州郡兵皆汉人,即便尽歼于梁军,元沐也不心疼。

  汉人数量远多于鲜卑人,且人命如草芥,死了再招即是。

  然在萧绍瑜的心中,却无歧视之意。

  梁魏两国的汉人,皆华夏血脉,同文同种。

  今日之南北之分,不是他们造成的。

  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又怎能左右国家民族之命运呢。

  归根结底,他们也是无辜的苦命人。

  萧绍瑜有心安置他们,除了道义,他另有其他考量。

  两国相争,实国力之争。

  国力的组成,主要是军事和经济两种硬实力。

  暂不提软实力,单就硬实力而言,北魏强于军事,南梁胜在经济。

  此梁魏坚持,势均力敌,原因所在。

  受事后世高等教育洗礼的萧绍瑜,视野远比时人开阔。

  他深知,岂论小我私家的优秀,照旧国家的茂盛,首先应着眼于传统优势,并将优势做大做强。

  于南梁而言,经济基础取决于人口数量,究竟仍是农业社会。

  受限于钱币制度,商业的繁荣是有限的,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农业。

  在农业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农业的生长必依靠人力的富足。

  虽然,自然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故萧绍瑜欲安置降兵之举,焦点逻辑是增加人口。

  环视降兵,他朗声道:

  “众位汉家兄弟,悠悠华夏衣冠,在梁不在魏,大梁接待你们回家!

  凡入大梁者,家有种田传世,子孙香火不停。”

  自五胡乱华以来,北方汉人为了生存,逐渐为胡虏所用。

  生死断续之际,汉家王朝南渡,弃之如敝履,此怨已有百余年。

  萧绍瑜的正朔之论、华夷之辩,能消弭此怨,唤回百年游子么?

  他们自出生,便生活在外族统治之下。

  不像薛子都因有家族传承,而有对汉家朝廷的纪念。

  然于他们,正朔、华夷之辩,不如一饭。

  所以,萧绍瑜许诺以田,实利诱也。

  北问适卑贵族放肆圈占土地,致流离失所者众。

  为了满足贵族的奢靡生活、战争所耗之巨资,北魏朝廷盘剥之重,黎民苦不堪言。

  降兵及其家人,亦不能幸免。

  如萧绍瑜所料,真正感动他们的,正是那句:

  “家有种田传世,子孙香火不停。”

  “殿下说的,可认真?”

  胆子壮些的降兵,问出了所有降兵的心声。

  他们投军不外是为了果腹,许多人已是家无至亲,了无牵挂。

  可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若于南梁,能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不介意扎根南梁。

  须知汉人对土地的眷恋,是融于血脉的,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他们更体贴的是:萧绍瑜能否兑现允许。

  “本王若不能兑现允许,愿倾囊相赠,放尔等北返。”

  萧绍瑜立即作出回应。

  他的意思很明确:有田可耕便留,无田可走,并赠路费。

  等一等,看一看,又不亏损,何乐而不为呢?

  察言观色,萧绍瑜目力所及,降兵皆有喜色跃然于面。

  “吾等愿从殿下!”

  降兵皆拜服。

  萧绍瑜的思想事情,成效斐然。

  然其满面东风之下,心中所想却是另一番风物。

  “大梁之租、调、税,也不轻呢,先稳住人心吧。

  若于战后,父皇赏功授本王主政一方,或能有所作为。

  否则,破财允许吧。”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临阵,斩魏将,降魏众,论正朔,辩华夷,许以田,收其心。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