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散文诗歌

漫笔 影象中的桐乡书院

散文诗歌 春江夜雨 2082 2024-02-03 18:56:01

  漫笔《影象中的桐乡书院》

  作者:春江夜雨

  “桐乡书院座落于孔城镇学校内。道光二十年(1840),里人文聚奎、程恩绶、戴钧衡首倡集资建设。有衡宇五幢,设向阳楼、漱芳精舍、讲堂、内堂、课堂、仓房、帐房等,又辟旷怀园,广植异树名花,大门上方嵌戴钧衡手书的“桐乡书院”石匾,两侧有石鼓、石狮。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即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桐乡书院因战火及年久失修,现仅存向阳楼和《桐乡书院记》碑。碑记为清翰林、通政医生罗惇衍撰文。”

  上述文字是“桐乡书院”的简介,署名作者是桐都市政府网站治理员。

  凭据上文作者所述的“桐乡书院因战火及年久失修,现仅存向阳楼和《桐乡书院碑。》”对这两句文字的前一句“桐乡书院因战火及年久失修”,本人不敢苟同。

  因为,我出生的五十年代,国内没有发生战火。我既是在桐乡书院出生,又是在那里念书的,我可以绝对卖力任的说,在我当年念书时,桐乡书院并不是仅存向阳楼和一块石碑,而是原有的几幢衡宇俱在。

  桐乡书院“向阳楼”正面左侧,紧邻向阳楼山墙的屋子,就是我早年的家。1952年的秋天,我就是在那屋子里出生的,我很小就听母亲说过,我的胞衣罐就埋在桐乡书院里。

  因为那里要恢复学校,我家约莫是1958年之前从那里搬出的,我随怙恃去了枞阳。1962年工厂大下放,我随怙恃又回到了老街。所以1962年之前,我对桐乡书院影象的片段是模糊的。

  我真正对桐乡书院有了较为完整的影象,是从1962年开始的。因为我回到老街,插班在三年级,学校就是在桐乡书院里。

  桐乡书院在老街的中街,学校大门头的上端石壁上书写着“孔城镇中心小学”的正楷体字样。

  学校大门,正对着街劈面的孔城镇文化站,往上街斜对着孔城镇粮油站,往下街斜对着孔城镇政府。

  学校的大门宽约三米,校门左右两侧是围墙,长度各有大約六米左右。校门和围墙平行,临街向后同时缩进约两三米。这样校门就比其它临街的门前显得宽敞得多。

  学校临街的上隔邻,是孔城邮电所,(很早以前就是桐乡书院的帐房)。下隔邻是居民的门面房。

  进入学校大门,离校门约五米左右是一排教室,无形中形成了进校门的照壁。所以从学校的大门口朝里面看,只能看到那幢平房教室的一排窗户,看不到学校的后面。

  那一排教室的南头山墙,紧邻着几间老师的宿舍以及学校的食堂。北头的山墙,正对着邮电所的围墙。山墙与邮电所围墙之间,留有约莫五米左右宽的通道,通往学校的后面。

  沿着邮电所围墙的墙脚边,种了一排麦冬,一直延伸至学校老师的团体办公室。办公室呈南北走向,是在山墙头开门的。邮电所围墙也是到此终止。

  老师团体办公室的大门正劈面,是一排工具走向的屋子,这排屋子约莫有四五间教室,沿着路边种有柏枝,与老师团体办公室正好划分在向阳楼正前的左右两侧。

  两侧带有耳房的向阳楼居中而立,楼上是图书室,楼下是学校领导和几个教师的宿舍。向阳楼左侧山墙与我家相邻,向阳楼右侧的山墙边是一条过道,通往大礼堂后面的一幢与前面向阳楼险些相同的木楼,后面的木楼与前面的向阳楼的区别是:前面向阳楼的两侧各有一间耳房,后面的木楼两头是各有一间厢房。后楼上楼的木楼梯就在大礼堂北侧大门外的过道里。

  向阳楼北侧山墙,中间隔个过道,是一排与过道相邻的教室,廊檐是木立柱的那种旧时的衡宇,这一排衡宇约莫有五六间教室,与向阳楼平行,直抵封火墙。这排教室也与劈面的教师办公室平行,只不外中间隔了一条三至四米宽的路。这条路通往一个封火墙的门洞,从门洞进去,里面有两个天井、两间教室和一间教师宿舍,这处的教室和教师宿舍的前面,就是临街的民主居委会。

  这里的西头留有门洞,通往西边的一排教室,这一排教室直抵学校西边的围墙,教室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廊沿立有木柱。教室前面是一块空园地,是向阳楼后面一幢木楼的反面,穿过空园地就是学校的大操场。

  再说大礼堂。从向阳楼正门进入,是进入大礼堂的主要通道。大礼堂是在向阳楼的前楼与后楼之间,两座楼一前一后,与中间大礼堂连成了一个整体。

  大礼堂可容纳千人,每逢全校师生大会,或者是学校文艺汇演,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后楼除了两头的山墙和后墙,均是全木结构,楼上地面全是木板铺成,楼上有走廊和木扶手。楼下是四根粗木柱和两头的山墙作为楼上的支撑,四根木柱之内的方形空间,筑成了一个方形土台,土台四周用砖石砌成。这个土台,就是召开师生大会的主席台,也是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

  后楼比前面的向阳楼要长,因为它两头各多了一个厢房。两头厢房是两个老师的宿舍,中间是一间很大的教室。我在五年级时,有段时间五年级的两个班合并,同时在这间教室里上课。教室与两头的厢房之间均是木板隔间。

  大礼堂南北两侧居中留有大门,作为外出或紧急疏散通道。北侧通往上楼的过道,南侧可以通往我家屋子的后面(厥后改为办公室),和学校的大操场。

  学校操场很大,也是运动场。操场的东边,有一座高高的长方形土台,是学生早操领操和学校领导训话的地方。在操场的东南角,是学校的公共茅厕。在我六年级上学期时,学校在西南角新建了五间教室。学校操场的南面和西面是学校的围墙。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桐乡书院”的全部影象。

  备注:为了还原“桐乡书院”在六十年代初的原来面目,以免误导后人,特作此文。

  写於2024年2月2日

春江夜雨

往事如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