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三国之汉魏风骨

第十一章 文章

三国之汉魏风骨 Ms.林羽 4110 2024-06-02 23:18:42

  曹植《七启》既出,毫无悬念地在邺城引起轩然大波。

  起因是当日在玄武陂家宴上,曹植凝攒了数年之久的替父分忧之文思,于雨雾下一气呵成《七启》大作。曹氏兄弟竞相传阅后,赞不停口,连一一向自豪的何晏,都心服口服地认可了曹植挥笔立成的文章造诣,也卷袖搦翰,扬言要模仿一篇。

  曹彪、曹衮几位令郎则相继缮写数份,并传示邺城仕宦令郎,加之曹植原本就在热衷文学的士族令郎群中小有名气,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相府四令郎响应朝廷最新政令《求贤》作文,逞藻盖压前人的事便传得沸沸扬扬。东城门口甚至都有初开蒙的学子誊录《七启》贴在墙上,供过往客商驻留鉴赏。

  东门迎春门,外设建安驿和草市,是中原各处与邺城商贸文化往来都必经之处,曹植平日无差异结交的黑白两道纨绔,岂论是懂文章的照旧不懂的,都在替他洋溢宣传。消息之大,以至邺城文官无不览读《七启》。在曹植的感召下,邺城文士间掀起一阵“七体文”拟作潮水,都说文人相轻,实际上并不完全出于对曹植的捧迎,而是真正有政治嗅觉的文人,在悄悄角逐较真。

  于是短短七天,便降生了王粲《七释》、杨修《七训》、刘绍《七华》、傅巽《七诲》等优秀拟作。曹植把这些文章韦编成册,一并上呈给曹操,还领导王粲杨修等人一同进相府,为他们褒赞请赏。

  这一年,曹植虚岁十九。

  起初,见惯了曹植华美文章的曹操在读完《七启》后,“但微颔之”,只是拍拍曹植肩膀笑着说“吾儿留心国是,甚好甚好”。而在邺城舆论发酵数天后,曹操才突然意识到:在社会相对安宁的冀州,文学竟可铸造成一把利器,为他曹家在中原博取声誉,并由文化催化政治,网罗天下名士。

  昔年董乱,洛京文客莫不南下荆州遁迹,如今文坛新秀辈出,不正是重树炎华文化旗帜的最好时机么?弘农的杨修、河内的司马家、汉南的王粲、汝南的应瑒、河朔的陈琳、青土的徐幹、海隅的刘桢,这些都是后起的新秀啊。依着曹植的说法,明君举名臣,刘协与曹操的关系,正是唯才是举的最好例证。

  于是曹操觉得自己自己是最大一把文学利器,遂命人私下整理自己年轻时所著述,与军旅所作兵书一道缮写,播传邺、许两城。那些工具,以往只是在文武臣属中流传,现在是时候要将这些文字作用最大化了。

  设天网,顿八紘,天下名士应尽入他曹家的彀中。奉天子以令不臣,假文章以招隐遗珠,此番《求贤令》以恢弘之气度扬言“唯才是举”目标,曹操总觉着差了点意思。是曹植,荡袖高呼“世有圣宰,翼帝霸世”,慷慨宣扬曹操“赞仪式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正流俗之华说,综孔氏之旧章”是兴复了汉邦旧秩序的,小儿曹植用文学的力量点醒了曹操——特别关注“天子”。

  兴许曹植只是无心罢,兴许汉礼在曹植心目中,本就是从小到大的崇敬和憧憬。但无论如何,曹操已受《七启》事件顿悟:文坛正统不妥在许,而应在邺,借文学笼络士族子弟,培养下一代班子,这是恒久之策。

  曹操这才真正开始重视起他这个幼子来。

  可那日高坐堂上,于诸子前,他仍旧是不动声色地一笑。我遥遥望见曹操对曹植投去悯惜的目光,说不清是什么荒唐的滋味,只是莫名担忧曹操动了把曹植当嗣子磨刀石的心思。

  “许都来了天子信使,说要给你们兄弟中三人封侯。子桓——你怎么看?”

  曹操冷不防提问,教曹丕吃了一惊。

  “封侯?”曹丕讶异地看了曹植一眼,结舌问道,“只因子建……写了《七启》么?连天子也拜读了吗?”

  曹操微笑:“自然不是,谏议医生王朗、侍中华歆、侍中郗虑在月前上表给孤加三县之邑,以褒南征荆表之功,陛下改令作封三子为侯之赏。”

  三县封侯之事既出,诸子皆炸开了锅,纷纷开始推测花落谁家。曹丕也掩盖不住喜悦之情,准备好一番敬谢的说辞,正要接话再问时,曹操却笑道:

  “然昨日孤已上表,婉拒了陛下。子建——你可知为何?”

  刘协改封邑为封侯,明摆着是变相推恩令。曹丕琢磨起曹操拒赏之行,若有所思。

  “回父亲,”曹植拱手,似乎真把曹操婉拒理解成了守节,“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季札三让,柳下惠三黜而无怨。父亲为朝宰辅,已位极人臣,我等兄弟年幼,封侯事更为恩隆过厚。依子建之幼见,父亲不光要让县,更应如前番作文传示众臣一般,精思著作,再推让陛下此隆恩。”

  曹操同样以为曹植参悟了他的实际用意,心中慨然。于是又把话题牵扯回他写的《七启》末段。

  “奋节显义之君子、危躯成仁之烈士,虽然意气可佳,然食养门客、善御臣属者,方有凌轹诸侯、驱驰当世之资。田文、无忌之俦,向令外无宗脉,内无权术,辄成空有浮誉之匹夫耳!吾儿,汝可愿作孤这邺府之俊令郎,佐孤成王霸之业乎?”

  获得老父亲的肯定,曹植喜不自胜,却进退有节,坦然叩谢。

  “嗯,子建,孤暂且在功簿上给你和仲宣等人记上一笔。马上草令,着相府书吏连夜誊录上百份汝之《七启》,尔后下发各州郡衙署,广而贴之,”曹操下阶亲手扶起曹植,“好子建,你有此文章异禀,生于乱世而投我曹门,可惜却难得,然我曹操的儿子,要发光,就当光线万丈!”

  “谢父亲!——”

  即便刘协不提封侯,曹操也是早早为谋划曹植未来能得邑禄,做了造势准备的。一旁的杨修、王粲由衷地为曹植有望封侯而感应兴奋,我却独独清楚,有钱、有权就有朋友,曹植只最欢喜今后他能明目张胆地“依令”交友——拥有像战国四令郎那样招揽奇才异客的权利。

  曹丕到底照旧年轻,不能时刻藏住狐尾,在被曹操瞧见脸色尴尬后,他忙趋前赞同称颂。

  究竟他虚岁十九那年暮春,正在邺西与曹真围猎。嘻嘻,子桓哥,这回你可又要头疼喽。

  我轻轻发笑了。

  却出了一身冷汗。

  前世读《七启》,我与许多植粉,都为文中美食、美人、美服美饰等雕梁画栋般精密描写而欢悦亢奋,可原来曹植真正的王牌,在最后一段。

  前几日在玄武坡跟我聊《七启》时,曹植全然只是诙谐诙谐的语气,似乎那真的只是一篇文采飘扬的杂文。等今日跟曹操正式汇报时,却是另一种肃然模样,他们父子二人援引章句阔论时政的样子,俨若一对君臣。

  曹子建啊,你狡猾得很嘞。

  哎,可怜我这大冤种,只配在一旁拨弄烛火玩喽。

  只是仍想不明白,曹植这家伙,究竟是怎么做到将上政治战场的麾披绣成精致至极的蜀锦的?包罗后期他写的《求自试表》《陈审举表》,被陈寿厥后缮写在《三国志》里,和同时期政客的表文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给人感受就似乎,政论文还能这样玩?

  到目前为止,在曹植的心里,文章是绝对为经国大业服务的,在合理规模之内,将诗文铸就曹氏政权之利剑,是既能满足他年少轻狂对政治的进取心,又满足了在当世文坛骋才扬名的虚荣心。

  可今晚回去,曹植依旧会用天真无辜的语气对我说:“哎!不是这样的阿缨,那只是我与仲宣德祖他们玩的文字游戏而已呀——”

  可是子建,你的《七启》虽好,打的也是汉家的旗帜招隐,你对镜机子的定位真的掂量准了吗?今后士人望风而至,归附的究竟刘氏照旧曹氏呢?

  …………

  又是一年盛夏。

  曹操失业邺城数月,便为军政之事辗转南下许都去了,依往例留崔琰佐曹丕守城,并命曹丕全权卖力曹府诸兄弟教导事宜。相府仍旧是相府,只是较当年的司空府更阔气了些。西园亭台水榭、曲池石路经多年修缮,从汉南引入种种动植物,已俨然有皇家园林气派,不行与当年同日而语。原属于我一人的蕙兰院后园,早被推了颓墙,除了杂树,砌了一面光秃秃的新墙,与外府高墙比肩而立,愈发衬得院子清冷压抑。

  蕙兰院离西园远,却仍能在初晨听到莺歌燕语声。每日洗漱毕,我便只身赶往外府相署文昌阁,处置惩罚简朴的书令,审批魏郡民事诉讼案。记室高坐的自然是阮瑀、陈琳、应玚三人,他们是相府记室左中右主管,因擅写章表书记,所以军国书檄文章,曹操多交由他们三人拟作。

  借着身份之便,我经常趁他们走开时,盘腿坐在书架下拜读他们的大作,有时读得入神了,连卷宗也忘看了,被他们隽永、绵里藏针的表文吸引时,也未曾丝毫察觉陈琳泛起在身后。

  他笑眯眯地弯腰捋起髯毛,憨态可掬:“崔女人,也欲学作章表书记,为案牍劳形吗?”

  我敬重起身,笑着回礼,双手捧递过竹简:“陈先生高抬子嘤了,书表算不得纯粹之文学,晚辈与参政无缘,照旧他日多向先生学写诗文便好。”

  陈琳见我待他十分敬重,心下自然欢喜,像是找回了年轻时畅怀意气的感受,他说早听闻我一介女流也明白指点山河,便就檄文与我讨论起他笔下激扬澎湃的文字来,真诚地与我这个晚辈交流时局的意见。陈琳还顺着我话聊起了诗赋创作的要旨,当念起近日所作新赋时,我字斟句酌实验去分析,美言了数句,他是真的开心。是忙累了半天公牍后,难得的解颐开容。

  其实比起王粲的赋,陈琳作的并不尽美,可陈琳,曾救过叔父崔琰。

  其实,混迹政界半生,仍屈就小小记室之职,肯放心里很欠好受吧?岂论是袁绍照旧曹操,都只把陈琳这样的“才子”看成文章利器,又何曾想过有一日请他当座上宾,共论军国大事呢?

  辞赋小道,即便能“揄扬大义”,揭露生活真相,赞美生命尊严,给予后世文人心灵羁所,也只是文艺派“为艺术而艺术”的小流;真正的大道文章,只有成为政治经济的工具,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才气“彰示来世”。

  陈琳最引以为傲的诗赋没有流芳千古,反倒是一篇政治文章《讨贼檄文》成就了他。

  正说话间,恰巧阮瑀抱着一摞简书帛文,逆光踏入房中,他被灰尘呛到,咳个不停,应玚连忙上前搭手搬卸。

  “元瑜兄,你向来体弱,这等活计交给小吏做就是,何须亲自动手?你们几个——还愣着干什么。”

  “这几卷需重新封蜡……这一匣仔细核对完,须换新刻的章再盖一回……来来,这些,分传下去,皆须誊录二十份,日隅前毕……”阮瑀忙得团团转,在光影下踏出门槛又踏进门槛,眉间愁绪舒展不尽。

  他年不外四五十,须发已半白,常年拖着病躯,服药久治不愈,恒久下来,衣行着实朴素,在相府无数掾属文吏中,约莫只有清贫的徐幹可与之比了。

  “阮先生。”我叫住了他。

  “……”阮瑀微抬眸,未与我直视。

  “相府老人常说‘中年得子,必有后福’。缨听闻贵夫人新生一男,姿容甚是可爱,不知……可曾取学名否?”

  “谢女人记挂,初生未及周岁,姑有乳名。”

  谈起自己的绵绵弱子,阮瑀终于面露喜色,可他环视周室,见文籍章表文书填满了狭仄的陋室,十几个刀笔吏埋头案牍前,在油灯下潜心贯注,重复处置惩罚着一遍又一遍枯燥无味的公牍,兀兀穷年,目不窥园,忽而有些落寞。

  “予从学蔡伯喈,自陈留出仕,已历十载有余,今居于籍室,甚思祖籍畴陇工业。人生一世,漂若河中尘。平淡守拙是真,那孩子,从今后,便唤作‘籍’罢。”

  我颔首颔首,笑着转身回归工位去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