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重生三国之上将军何苗

第三十八章 尚书令

  袁隗在得知蔡邕来访后很是惊讶,这小我私家虽是名士,但与他素无来往,怎会突然造访自己的府邸?况且这城中的乱兵?

  虽是疑惑,但袁隗并没有拒绝的理由,于是让人将蔡邕引到偏厅,不是他疏于待客,也不是他瞧不起这一介白身的蔡邕,而是正厅中的血迹还未清洗洁净、

  “稀客稀客,早知伯喈公回了洛阳,只是老夫忙于政事,又恐遣人代为造访礼数不周,望伯喈公恕罪。”

  袁隗已经没了之前阴沉的心情,笑着继续说道:“不知伯喈公来此,所为何事?”

  要不是忧心洛阳之民,蔡邕不会主动与袁氏联系,只是当他在路边看到那些军士的肆意妄为,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处置惩罚此事。再加上那些军士是董卓手下,蔡邕感应自己被蒙骗,所以也没有计划去显阳苑找董卓处置惩罚。

  虽然不喜袁氏为人,但蔡邕也欠好失礼,回了一礼说道:“不知太傅可知城内发生了什么?“

  “哦?在下倒要听听伯喈公知道些什么。”蔡邕虽穿的是素衣,可眼尖的袁隗一眼就看到了他腰间悬挂的印绶和玉佩。

  蔡邕何时为的官?我怎么不知道?

  袁隗将疑问压在心中,听蔡邕说。

  “城中随处是乱兵在劫掠,皆是董仲颖的西军所为,太傅就不管吗?”

  “管什么?我只有参议朝政之权,实在欠好加入兵事。再者说,伯喈公既然知道这乱象是董卓所为,为何来找我?”袁隗的脸上一脸疑惑,万石高官的演技着实厉害。

  “太傅是将我蔡邕当蠢蛋吗?董仲颖是你门生,若不是你遣他,他哪里来的胆子敢...”

  蔡邕犹豫了一下,袁隗问道:“敢什么?”

  “他哪里来的胆子敢兵出函谷,又怎敢任由麾下烧杀抢掠、迫近宫室?”虽远离朝堂多年,可蔡邕照旧知道废立之事的严重性,不敢直接逼问袁隗。

  “我已经说了,我并无权加入兵事,而且董卓的统兵之权是先帝封赏给他的,其人感念皇家恩义,率兵东进,我又岂能拦得住?况且我今日已授其司空之职,收了他的兵权,伯喈公说话照旧要慎重!”

  袁隗的语气已经变的严肃,可蔡邕却不惧,在他的认知里,袁隗再是权势滔天,究竟照旧在规则中行事。不管他是否有效仿王莽之心,总之在行代立之前还需收天下士庶之心,不敢肆意。这就叫“君子可欺之以方”,哪怕他袁隗不是个堂堂君子,可总归要装的似个君子。

  “太傅若收其军权,是否又派人去统属西军?”

  蔡邕去了趟尚书台可不是装装样子,他并未在台省中见到统领西军的新人选。在中枢为官的第一要事就是理清人事,这个原理不仅在中枢适用,就是在一郡一县也是如此,作为佐官的长史主簿,若不识人则事倍功半。

  “那我有过,因未到朝会,所以还未议定合适人选。可这乱兵劫掠之事,确实与我无关。”

  蔡邕在太傅府没获得回复,愤而离去,直奔显阳苑。袁隗说与他无关,蔡邕一个字都不会信,若无袁隗默许,他董卓一介边将,敢行此事?

  在府中的袁隗并未在意蔡邕的来访,现在另有一件更紧要的事在等他做决定。

  “家主,都亭军有异动,其前军已过石桥,观其行止,怕是往成皋去的。”这个消息是袁氏门生送来,由管家转报袁隗。

  都亭军?

  袁隗深吸了一口气,此时有谁能指挥得动都亭军呢?

  “何苗与董仲颖勾通到一起了?”袁隗的话问出,渗出淡淡杀意,他一是恨为何没杀掉何苗,二是恨那吴匡怎会如此没用。

  “何苗此时在城南,未与都亭军在一起。”

  “知道前军统帅是何人否?”袁隗问道。

  “张璋。”

  “我记得张璋所部未有折损,还收拢了吴匡的部门残部,是否如此?”袁隗像是在询问管家,但却没有等管家回覆,而是下令道:“将吴班找来,让其去劝住都亭前军。”

  吴匡是兖州陈留人,乔瑁此时是兖州刺史,兼领州治东郡太守。派吴匡前去,不必担忧他叛逆兖州老乡,转而资助张璋抚慰其父军队,况且吴匡的家小还在袁隗手里。

  “那吴匡的侄子?”

  “好好养着,不许其离开。”

  ···

  蔡邕又在之前那个军士的护送下,赶往显阳苑,可他并没有在此见到董卓,只幸亏苑中期待,遣那军士回蔡府照看。

  蔡邕苦苦期待的董卓,此时正在河南尹官厅中。

  “子师兄,此职只能由你来做。”董卓言辞恳切道。

  “为何?我资历不显,又有入狱劣迹,我任尚书令,他人能佩服?”

  “此言差矣,卓恰以为只有子师兄能做这个位置,袁氏、何氏故吏、并州军,另有天子,四方都不会阻挡这个任命。”

  董卓本是遣人来将王允送至尚书台,可王允紧闭官厅们,拒不见西军,董卓只能自己来一趟。

  天子生母姓王,且与王允同出于并州。王美人家乡赵地是赵国祖地,而太原王氏所在,是赵国故都晋阳,可见两方关系之紧密,故天子乐于王允录尚书事。

  而王允又与阉人有血海深仇,且声名俱佳,袁隗不会阻挡此事,因为王允绝不会给阉人们翻案。阉人们有污名,则灵帝、弘农王威望亦会受损,袁氏乐见其成,也更便于自己掌控朝政,对年幼的小天子施加影响。

  王允复起是何进之意,何进对王允有提携、活命之恩,朝臣也都知道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何氏故旧不会阻挡此事,袁隗恐怕更喜欢有人能特别戚之势。

  且并州军知道董卓提携王允入主尚书台,肯定会更信服愿意起用边地人的董卓,更况且董卓本就是边地之人。

  只要王允愿意与袁隗抗衡,董卓甚至愿意资助王允掌控西园八校。董卓知道袁绍与淳于琼要出奔,可他在蔡邕家拉拢曹操并未乐成,身边之人也就弟弟董旻有名义执掌西园军。

  奉车都尉管天子车马,有资历,也有名义统率天子亲军,只是董卓知道,眼下无人会在支持自己褫夺兵权,就连今日这么快收服都亭军,也是仰仗了何苗的资助。

  “仲颖..”

  董卓平静地听王允的下文。

  “若我任尚书令,你意欲作甚?”

  王允目光如炬,紧盯着董卓,流浪的几年,让王允有了一双能勘破世事的眼睛,确切的说,他在接触过升斗之民后,更能洞悉世事了。

  “欲扶保天子亲政,还政清明。”董卓的回覆坚决且坚决,对着王允的目光绝不露怯。“不知子师是否亦有此想?”

  “那为何你会任由西军抢掠?”王允是带过兵的,又身世边地,不会似蔡邕那般看不清局势,他知道西军所为是依照董卓之意。

  “若无此为,卓不日将死,天子也将...”董卓没有明说,他知道王允知道自己的意思。

  “我自四月统兵入河东,已有百五十日离乡,下面人皆不平水土,偶有怨言。数日前收到袁氏命令,更是从河东急行军数百里,强过函谷,直奔洛阳。期间又违抗了数封命我还军的诏书,你说将校士卒会做何想?我只能以此拙计稳定军心,拉拢并州军士。

  袁隗威逼我废立天子,我难道不知无论是否遵从都难逃一死?可我手里这三千西军呢?他们皆是好男儿,随我征战四方,百战皆捷,难道我能看着他们因我而死?

  那些并州军又何尝不是?你忍心看着乡里死于洛阳,难归故土吗?”

  董卓的前半截话是在解释,或者说是在狡辩,朝廷数次劳军,西军并不缺封赏。

  可董卓也知道王允要听的不是这些,王允要的是一个理由,一个让他入局的理由。

  袁隗的僭越、皇室的势弱给了王允由头,并州乡里则是击破他心坊的致命武器。王允自从被阉人陷害后辗转多地,靠的就是家族委派的乡里人救助和隐藏行迹。

  一个常年有异族侵扰、抢掠的地方,其地之民往往会更为团结,而且并州地并不富足,多是高山沟壑,这也使得并州人更愿意抱团取暖,同样的,扬州、荆州、益州也是如此。

  凉州也在边地,受异族侵扰地更多,但颇让人玩味的是,羌人与凉州民之间常有联系,经常交流物资。凉州民本就剽悍,与羌人之风相和,而起一些逃犯就喜欢到羌地潜藏,逃避官府的追捕。因此凉州的良民与恶民间,更像是泾渭明白。

  “若我入尚书,行丞相事,你需要我如何做?”王允松口了。

  “不需子师兄赴汤蹈火,只望能阻拦袁氏一二,阻截乱命。”

  “以我一人之力,难以阻挡袁氏锋芒。”

  “无需子师兄担忧,我已征蔡邕、荀爽等人,共抗袁氏。”

南瓜大大大太大

按史,蔡邕、荀爽等人都不是刚被征召就骤登高位,但其时董卓并未与袁氏相争。   而本书中董卓在废帝后,就在何苗的撺掇资助下,有了与袁氏抗衡的军力,所以与他袁氏的关系由相助转为反抗,董卓也需要快速提拔这些名士来获取政治盟友。   所以希望书友不要问为什么蔡邕一开始就是尚书、王允直接被升为尚书令等等。因为何苗的羽毛扇动,事情发生了一些改变,只是开始还不会那么猛烈。主角的戏份也会在离京后变多。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