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明官

第十一章 初进县城

大明官 随轻风去 3556 2013-04-21 17:09:47

    王大户终究照旧没有从方应物手里将老相识谭公正救出来,只能眼看着方应物率领亲族绑着谭公正等人上了山路,向县城而去。

  这次与方应物接触,王大户也明显感受到方应物与从前截然差异,但这感受又很难形容,那种淡淡的矜持和疏离感确实没法用语言形容。

  “这模样哪像是欠了我三十两银子的人?难道我对他太善良,所以人善被人欺么?”王大户疑惑的望着方应物的背影,心里喃喃自语。

  他开始考虑,回去以后要和女儿商量商量,不能太纵容这个债务人了,必须要拿出黑心债主的风范来。

  县城西门之外的周遭十里内,从行政区域上划分都属于梓桐乡,这时代还没有真正推广都图制,县以下照旧用乡和里划分。方应物所在的花溪则位于梓桐乡北部深山里,距离县城约摸有八九里路程。

  方应物和他的亲族从午后开始赶路,到了下午太阳微微西斜时,才赶到县城西门。

  一路过来,越近县城,所见人烟越多。到了县城西门外一里地方时,赫然看到一座香火颇盛的庙宇。方应物从影象中得知,此乃贺齐庙,也是俗称的西庙。

  而贺齐又是三国时期人物,一千五百年前淳安建县的始祖。凭据国人习俗,死后也被封了神,淳安人称为贺齐老祖,修庙四时供奉。

  庙的四周也算是县城比力热闹的去处,方应物一行人路过此地时,其他族人很有兴趣的不停张望,步子也走得慢了,一不留心险些让一小我私家犯逃掉。

  但拥有两世影象的方应物对此没多大兴趣,山区小县的富贵总是有限度的,这点红尘骚动还动摇不了他的心境。

  不外也不是没有让方应物触目的工具,随着一路前行,他在县城西门外门路上先后看到了五座牌坊。

  没数错,仅仅西门外就有五座牌坊,其中有四座是进士牌坊,高高的耸立在县城西门外门路中央,接受往来行人顶礼膜拜。

  这四座进士坊划分是为正统四年进士胡拱辰、正统十年进士应颢、成化二年进士王宾、成化十一年进士卢鸿四人所立。全都是近些年来新出的进士,最远时间也不外是三十八年前,最近的则是前年。

  其中最老的这位正统四年进士胡拱辰也是梓桐乡人氏,与方应物也算是真正的同乡。听说如今在南京快当尚书了,连他老家村子慈溪都计划更名为胡溪。

  方应物上辈子在现场研究过许多牌坊奇迹,对牌坊形制并不陌生。但此时泛起在眼前的不是奇迹,而是实实在在的活人象征,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光耀门楣的当地名人,耸立在这里供人瞻仰。

  但未免也太密集了点,密集的令人震撼。立志要走科举门路的方应物很是触目惊心,再一次对淳安县这个科举角逐死亡之组有了切身感受。而且这只是县城西门外的冰山一角,其他地方还不知有几多科举牌坊。

  同行族人中,有个头脑灵活的,看到方应物审察路过的牌坊,很是凑趣的奉承道:“秋哥儿这般智慧人物,未来一定也能金榜题名,这里牌坊又要多一个。”

  “承你吉言。”方应物笑了笑不置可否,现在想法子搞个秀才功名再说,其他的还很遥远莫测。

  方应物一行人左右看热闹,别人也在看他们,他们这一行人照旧颇为醒目的。在路人异样目光里,方应物率领族人押着谭公正等人,走进了淳安县县城的西门,也就是环翠门。

  淳安县城位于龙山南麓一个小盆地里,北面是山,南面是被当地人称作青溪的新安江,共有六座城门。但淳安县县城并没有城墙,所谓的城门也就是搭在收支口的木栅栏而已。

  整个县城并不大,用方应物的眼光来看,也就类似于前世那个时空里的一个小镇,他预计整个县城人口最多也就几千人。

  县衙位于县城北部,大门外是著名的八字墙,衙门八字朝南开的八字墙。墙上贴着几张通告,有个念书人模样在哪里摇头晃脑的诵读,几个闲人围着旁听。

  方应物去通告那里瞅了几眼,看到末尾署名写着“淳安县正堂汪”。便心下了然,当今这知县是姓汪了。

  县衙大门是不设防的,方应物一马当先抬头踏入,追随而来的族人们犹豫了一下,也小心翼翼的随着进去。

  沿着甬道走到了仪门前,仪门里才是县衙焦点重地。这里有门禁扼守,不得轻易入内。方应物一行人十几个青壮,聚在门前很是引起了门禁卒子的警惕,一道道怀疑目光盯着他们不放。

  这仪门门房里搁着条凳,有个小厮模样的少年翘着二郎腿,坐在条凳上,嘴巴一开一合磕着瓜子儿。从满地的瓜子壳看,他已经在这里坐了很旧了。

  虽然没来过县衙,但方应物知道,这个看着有几分伶俐的小厮就是县衙门子,卖力内外通传通报的。

  他上前拱拱手道:“小官人请了,在下花溪村民,押了几个到村中敲诈勒索的歹徒来报官。”

  那门子眼皮儿也不抬,麻利的吐出两片瓜子壳,随即又飞快地丢进一粒到嘴里,只是对方应物不理不睬。

  方应物虽然晓得,这是等着他送上门包,再凭据门包轻重决定态度优劣,当门子的就是图这点利益了。但他身边一贫如洗,哪有余财送这门子?

  花钱有花钱的法子,不花钱有不花钱的法子,这点小小障碍怎能难得住方应物。他回过身去,重重拍了拍谭公正,唉声叹气的说:“不想连这门都进不去,照旧回村中再做盘算罢!”

  方应物装作无所谓样子,谭公正却急了,被捆着折腾半天到了县衙,再折腾回去盘算,他这受苦受罪什么时候才到头?万一这帮刁民不耐烦,把他宰了埋到山沟里,岂不就今后不见天日了?

  从适才进县衙大门时,谭公正就低着头,原因就是太丢人现眼了,他不想被认出来。再加上他现在蓬头垢面的,别人还真没注意到是他。

  这时谭公正也顾不得了,伸着脖子对门子叫道:“徐老弟!是我!烦请你速速报大老爷去!”

  那徐姓门子听到耳熟声音,抬眼细看,认出是谭公正,惊奇的从条凳上蹦了起来,惊声道:“谭老哥何以如此狼狈!”

  “一言难尽,快去罢!”

  徐门子再不推脱,扭头向大堂奔去,此时县尊正坐在大堂理事。不多时,徐门子又回到仪门,传话道:“大老爷发话,传你们上堂!”

  进了仪门,却见甬道正中建着戒石亭,里面石头上赫然刻着“戒石”两个大字。

  不用看,方应物也知道石头反面肯定刻着耳熟能详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和前世的“为人民服务”一样,每个衙门都有的形式。

  绕过戒石亭,即是县衙大堂了,一县权力的象征所在。大堂西为架阁库,东为幕厅,不外与方应物此时关系不大。

  今天不是审案日子,但须要的排场照旧有的,两组皂隶手持水火棍,排成两列劈面而立,从堂内排到堂外。

  有衙役站在月台上大喝:“大老爷有令,花溪村一人上前!谭公正上前!”

  方应物便与谭公正上了大堂门外的月台,月台上有块石板。精于史料考据的方应物很清楚,怙恃官大老爷审案子时,原告被告就要跪在这块石板上听审。

  对于下跪,方应物很不习惯。但他知道,自己若不跪上去,那就是狂悖无礼,藐视县尊。

  他心里纠结片刻,入乡随俗,形势比人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叹口气,膝盖无可奈何的与石板做了一次亲密接触。

  穿越到古代,就这点最欠好,方应物仍觉面子上过不去,只管低垂着头,效仿鸵鸟自欺欺人。

  蓦地听到耳边有衙役大喝:“堂下那人抬起头来,不得故意欺瞒!”

  方专家又记起来了,古代审案时,所有被告原告虽然要跪着,但必须抬起头,面朝主审官。因为察颜辨色也是审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保证主审官时时刻刻看得清下面原告和被告的神色变化。

  方应物抬起头,大堂内部虽然光线略暗,但种种细节状况仍旧落入了他眼中。

  公案后的汪知县年纪不到四十,留着三缕长须,眉目之间倒一ㄨ朗,国字方脸,很尺度的官相。看到方应物抬起头,拍案喝道:“堂下何人,报上身世姓名来!”

  “小民方应物,梓桐乡上花溪村人氏,现于社学念书七年。家父乃县学禀膳生员,讳清之。”

  汪知县听到方应物自我介绍,脸色松了几分。又看此人俊秀出众,心生好感,便抬手虚扶道:“原来是书香子弟,站起来回话罢!”

  县尊让人起来说话,这可算是膏泽了。方应物谢事后,立刻麻利的站了起来,心中为自己的机变而感应小小自得。

  这年头品级森严,一级有一级的特权,一般黎民见了知县,基础没有站着说话的资格,只能一直跪着。秀才见了知县,则可以拱手为礼,不必下跪。

  但秀才宁静民之间,另有一种状况,那就是只能算半吊子念书人的一类人。好比过了县试、府试,只差一步院试不能成为秀才的童生,见到知县后先跪下见礼,但知县往往会让他起来说话,这也是为了勉励向学、抚慰人心,同时彰显礼贤下士作风。

  所以方应物那番自我介绍,也是很有技巧的。一方面着重强调父亲是县学最优秀的生员,每月可以领六斗粮的一等禀膳生员;另一方面强调自己主要任务是在社学念书,虽然没加入过考试,但是个念书七年的老学生了。

  汪知县听到这个自我介绍,便在心里自然而然的将方应物与一般黔首黎庶区离开了,划到了潜在士子行列,享受和半吊子念书人一样的待遇。

  所以他才会给方应物站起来说话的权利,横竖又不损失什么,说出去是礼贤下士,也不失自己县尊体统。而谭公正此时只能在方应物旁边伸着脖子抬头挺胸,一直跪到审案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诉个喜讯,在书友们推荐票的支持下,本书冲到新书榜第二了,咱对书友们的热情支持很是感动,无以为报,只有认真写书,认真编故事,不辜负各人的鼎力支持!关于更新慢问题,是因为要为了六月的月票战做储蓄,敬请谅解。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