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永徽长歌

六十一、温饱问题之曙光

永徽长歌 祈水 2983 2007-06-10 16:29:00

    “看,普通人多幸福。”

  站在长安最为富贵的东市,看着人潮汹涌,唐临也不知的叹息什么。

  确实,黎民永远都看不见政治上的那些阴暗与肮脏,在他们的眼中,切切实实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大人--”一旁的衙役低低的提醒道。

  唐临一愣,又苦笑的自嘲了一下,自己这是怎么了,难道在讼事与衙门之间纠缠久了,竟然憧憬起普通人的生活了,想自己当年的时候……

  “走吧,快点进宫,最近事多,不要延误了。”

  唐临穿的很普通,大多数黎民都不知道,这个在东市口站了一会儿,犹如傻瓜的人,就是在长安城里护卫着黎民安宁的最高主座了。纵然有知道的,也不敢说,生怕他是来找什么监犯的。

  永徽二年,皇上因为造纸术已经大成,所以下令将天下的四书五经、六艺地理等全部备一份,并在太极宫的中心,修了一座藏书楼。这藏书楼,可以说是整个唐朝对于文化纪录最全最详细的地方了。就连长安书院的图书馆,号称天下第一书馆,也只能和这里比比文化,其他的军事之类,长安书馆是没有的。

  虽然,这些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而唐临,因为是大理寺卿,所以也知道。

  入藏书楼,必须要有皇上的手喻,所以唐临进宫之后,就烦太监通秉去了,自己在殿外候着。

  李治正琢磨着大唐农业的漫衍,他不想形成那种靠着河流才气繁荣的局势。局部的繁荣与整体的贫困冲突之间,肯定是地域文化之间的倾轧。而且这些地方如果被某些野心的势力看上,自然也就是动乱的泉源了。

  李治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很隐讳别人打扰的。尤其是当他正憧憬在回忆里的时候,为此小桂子可没少挨骂,所以这次唐临也整整等了一个时辰,趁着李治起身如厕的功夫,才让他进了两仪殿。

  “朕还真不希望是唐卿来找朕啊,那就体现着长安最近又不平静了。”

  唐临看着李治莫名的笑意,不由得有些心慌,自己身为大理寺卿,竟然让长何在数天之内,连续发生多起命案,就连梁建方也险些遭劫,他可以说是难辞其咎。

  可是不说不行,唐临也不是推脱责任的人,就简朴的把事情说了一遍,又讲明了来意。

  李治对梁建方没有印象,只知道那个时候,这个将军是赶着救驾来着,不外因为李治的问题,被玄奘搪塞已往而且语气极为严厉。原来这次回来是想着给他点什么奖励的,不外这一忙,就忘了。

  “拿来,朕看看。”

  李治只看了一眼,就默不做声,看似闭目养神,但已经衣饰了天子三年的小桂子,却从他那微蹙的眉毛上知道,皇上现在正在烦心。

  用手势提醒唐临噤声之后,小桂子轻手招来一个宫女,付托让御膳房准备些莲子粥。

  李治似乎已经养成习惯了,一有为难的事情,就喜欢吃。

  一看那暗器的模样,李治的心里就不舒服,尽管自己已经是帝王了,心胸应该能装得下天下才对,可看到那工具,李治照旧情不自禁的在心里卷起了一丝恨意。

  因为他突然想起来一种人--忍者。

  虽然那暗器似是而非,但那特征照旧在的。前些日子,李治特意跑了一趟军器监,从经验老道的老匠口中知道了忍者的存在,所以主管推断,这应该是小日本的忍者在作怪。

  如此不问情由的杀人,明白就是想让长安乱。若是想掩盖什么秘密,也说不外去,那梁建方他知道什么,怎么也会成了他们的目标。

  让李治愁的是,大唐的航海技术实在是太差。其实那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基础就没有生长起来,甚至都没有一个完备的制度和经验之说。住在海边的渔民原来就少,而且大多是其他民族的人,汉族也只有东方河南、江南两道的少数住在海边的人才明白一些驾船的原理。

  李治早就打着海的主意了,所以他对这些也早就留心过。据他来看,这个时代拥有最现今的航海技术的国家,应该是新罗。虽然,有一个岛国,他没有考虑进去。

  东瀛人太狡猾,虽然有许多人飘扬过海,但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什么样的船,大唐完全不清楚。

  不管怎么说,不能让他们在这样闹下去了。

  李治叹了一口气,睁开眼睛,顺手就拿起莲子粥吮了一口,又享受了半晌,才道:“此事的来龙去脉,朕已经知晓了,你先回去,朕会派个捕快给你做下手,助你将这伙贼子擒下。这次你做的很对,只要是大唐的黎民,朕都要卖力。无论是流浪街头的乞丐,照旧梁建方,所以说,纵然是几个平头黎民如此被杀,你也要跟朕禀报,你明白吗?”

  唐临丈二僧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天子是如何知道的,又知道了什么,不外既然他说派人来,唐临就乐得轻松,就算此事不成,也不是自己的责任了。何乐而不为呢。

  “长安是我大唐的基本所在,自然是那些宵小想混水摸鱼的地方,不外朕绝对不会让他们得逞的,因为这是天子脚下,是朕卧榻之地,谁敢来犯,定叫他伏诛。”

  唐临刚走到门,就听见李治徐徐的道。身体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激灵,心中又升起一种发自内心,不分年龄的敬佩。

  ………………

  “袁耀,这次你的劳绩不小,想要什么赏赐,尽管说,朕定不食言。”

  一看到袁耀这个大农学家,李治心里就兴奋,究竟他为李治解决了大唐飞粮食的问题。解决了粮食,就意味着解决了黎民。

  袁耀是个脸色瘦削的人,闻言欠美意思的笑笑,神色懦懦的道:“皇上,这是我袁家的祖训,得皇上之助,才得以乐成。袁某实在不敢居功。”

  殷天授在一旁道:“袁大人客气了,若不是你的见识和才学,我还不能服你呢。”

  袁耀知道殷天授是个自豪的人,两小我私家相助了两年,殷天授才真正的服了这个看起来干巴巴的老头,有时候殷天授就是不明白,他那么瘦弱的身躯了,怎么就装下了能让粮食翻倍的奇思妙想呢。

  “皇上,若是此种种的恰当,臣保证,一年之内,就可以让一道广泛,五年之内,我大唐黎民将永远脱离饥苦。”

  李治闻言哈哈大笑,抓起一把种子,放在鼻子前嗅了嗅,如同东风掠面一般惬意的想着:“自己刚来几年,就看到了解决大唐温饱问题的希望了,以如此速度,说不定真的就能在有生之年,去其他的州转上几圈呢。

  “不外皇上要求的所谓在旱地所种的豆谷,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

  李治沉吟了一声,知道这另有点难度,就道:“这是虽然,不外要快,过几天,朕找小我私家给你做统筹,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弄出来。”

  殷天授小声道:“皇上,有江南靠河四道,就应该够我大唐黎民所用了,为什么还要想着此外地方呢?”

  李治没有说话,他不是不能说,不外就是说了这些,殷天授也不懂。

  “你们先下去吧,朕另有此外事,若是有任何进展,就派人到宫里报知吧。”

  “粮食,粮食。”

  李治口中喃喃,手指敲着眼前微型的唐朝的舆图,有些为难。

  在现代中国,随处多能种粮,不外照旧漫衍了几大粮食产区。李治原本的家乡就是一个,而长江流域又是一个。

  可大唐差异,一来受地域的限制,大唐的国界在东北只扩到营州,东北的广袤大地,自然不能为李治所用。

  不外纵然东北被李治攻陷,也需要数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再说开垦黄土,在一切都推崇纯手工与绿色的大唐,照旧有很大的难度的。

  “那就只好是河南这一块了。”

  李治随手在舆图上点了一下,自言自语道。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