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三国大航海

三国时的水师、战船和水战

三国大航海 庄不周 2253 2011-05-10 14:20:05

    首先声明一下,正如几个书友在书评里所说,老庄不是军事喜好者,现在写的海战,大部门是想想而已。你们批评得都是对的,我先检验一下。

  然后说说据我这段时间恶补来的相关知识。

  先说水师。

  汉朝就有水师,在灭南越时,就有楼船将军,率领二十万人,近两千艘战船。三国时的水师继续汉代,以东吴最强,晋灭吴时,战利品中有各式船五千艘,这里面虽然包罗不是战船的船,但是战船肯定也不少。蜀汉也有,即我所说的荆州水师和益州水师,其实在赤壁时,荆州的刘表手下水师应该还分成两部门,一部门是驻在襄阳的,一部门是驻在江陵的,厥后大部门被烧了。至少体例,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资料,所以只能简略不谈。

  再说战船。

  三国时的战船大致分三个品级,最大的是楼船,《吴主传》中多次提到孙权试楼船。汉书、后汉书中都提到过楼船将军,其时的水师以楼船为最大,据说汉武帝造的楼船能载万人,究竟能不能开打,就不清楚了,能打的楼船有纪录的是王濬灭吴时的楼船,“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城楼橹,开四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120步是168米,比主角现在用的楼船大,大致和郑和下西洋用的福船相近。

  但是楼船不适合下海,首先是因为楼船的重心太高,不抗风浪,三国志里多次提到东吴的战船在长江里被风吹翻,孙权有一次试楼船差点遇险,亏得近侍谷利拦住了,要否则结果不堪设想。再者从相关间接资料来分析,楼船可能是方船头,破浪性能很一般。这样的船在大海里是是相当危险的。

  虽然了,危险不即是不能下海,孙权时代有频频大的海上战事,一是跨海求援辽东,一是卫温和诸葛直击台湾。前一项可以肯定是近海航行,其实就是到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照旧以近海为主,西方所谓的大航海也是如此。后一项是真正的跨水师事行动,之所以说是军事行动,而不说是海战,是因为预计其时台湾的土著还没有能和东吴水师在海中作战的实力。这项战事在厥后意义很大,但其时投入大,收入小,成为被人诟病的举措。

  楼船以下,有中型的战舰,这应该是主力战舰,诸如斗舰之类的,具体有几多人,不太清楚(再一次痛恨轻视技术的坏毛病),《抱朴子》里纪录有一种三翼,包罗大翼、中翼、小翼,是主要战船,大翼长十丈,阔一丈五尺,可以载士卒九十多人,其中有划桨手五十人,治理鹰派和航向的三人,专管武器的四人。中翼长七丈,阔一丈三尺,小翼长五丈六尺,阔一丈二尺。三翼体型瘦长,长宽比是五比一到七比一,桨手众多,航速很快。

  史书里关于战船的名称许多,但是具体的数据不多,我大致分成一个品级,最大的是楼船级别,多的有三千人,少有近千人,中等的是主力战船,在百人左右,小的是冲锋船、斥侯船等,有数人到三十人左右。究竟对差池,我也不知道,只能说凭据目前了解的资料来看,应该不算离谱。

  最后说说水战。

  之所以说是水战,而不是说海战,是因为三国时还没有海战,大部门的水战都是在长江中发生的,纵使有在大海里开战的,也是近海,和各人看惯的那种火炮横飞的大海战相差肯定很远。

  三国时的战船,主要分为远近两类攻击要领,远攻是在双方没有接近的时候,用弓弩射击,据说另有抛石机的(文中所说的霹雳车,是革新的抛石机),接近之后有用船撞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杀伤力有限,主要的战斗方式照旧登舷之后的肉搏战,就是冲到对方的战船上去用开打,吕蒙等人的传记里有提到,但是都讲得很简朴。其实不光三国如此,在火器正式使用之前,水战的主要模式都是如此。

  因为强弩——特别是五六石以上的强弩——和抛石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所以中型战船是不行能装的,只能在楼船上进行安装。中型战船和小型战船照旧以弓箭和肉搏为主。

  再说说拍杆。

  拍杆的作用,相当于步卒所用的长铩(斩马剑、陌刀都算是一脉相承),相对于只能击伤不能击沉的强弩和投石机,拍杆是威力相当大的重型武器。拍杆最初的泛起是在东晋初年(公元4世纪),杜弢在四川起义时,曾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并发现了一种叫“桔槔”的武器,曾用此打沉陶侃率领的官军战船多艘。为了搪塞“桔槔”,官军制造了一种叫做“长岐枨”的防御装置,即在船的两舷伸出一些长木杆,使敌船难以接近。到南北朝时,“桔槔”改“拍竿”,普遍装备战船。杨素在灭陈战争中,曾用“拍竿”拍毁陈军战船10余艘。

  三国时的水战也有火攻,但是其时还没有火药,所谓的火攻照旧以燃烧为主。这个很著名的就是赤壁了,不需要我再来饶舌。

  最后讲讲编队。

  编队的目的,是让已方的威力发挥到最佳,通常都是和使用的武器相匹配的。据说,纵然是到了火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因为火炮开始都是装在船头,所以编队也很简朴,就是一字横开——这是战车的队型很相似——然后相互攻击,这里面因为有个帆的受风问题,所以要抢占上风,也有不抢上风抢下风的,说是逃跑起来方便。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太多的变化。顺便讲一句,中国古代的阵法被说书人说得很玄乎,其实基础没那么回事,常用的阵法也就是那么几种,只是凭据具体的情况略有变化而已,至于什么一字长蛇阵、八卦阵、九宫阵的,都是吹出来的,说到这里,我想起影戏《赤壁》里的几个阵了,很是想笑。

  水战的阵型,到了戚继光的时候,有所变化,戚公凭据实战需要,对水战的体例和阵型有了更新,但是总体来说,照旧和以前的车阵差不多,话又说回来,实用的编阵才是好阵,原来就没有那么多玄乎的说法的。可惜,这样的编阵厥后也没继续下来,戚公之后,明军又恢复了一窝蜂上前肉搏的老战法。这么想来,三国时的水战,应该也是一窝蜂的。

  这是我了解的相关情况,究竟对差池,不太清楚。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老庄接待对海战有研究的书友多提名贵意见,先在此谢过。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