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第二部

第55回: 于远超断然否认自己是“京城翎管王” 江一梅发感伤“京城翎管王”

  (今世长篇章回小说)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京城新闻圈风云录(第二部)》

  顾雪林

  第55回:

  于远超断然否认自己是“京城翎管王”

  江一梅发感伤“京城翎管王”藏得太深

  黄昏,太湖鼎鑫公司的老总司春霞在太湖旁的叠翠阁请BJ来的媒体记者们加入晚宴,宴会厅在叠翠阁二楼的玻璃平台内,可以远眺太湖美景。

  于远超和江一梅来到叠翠阁门口时,看见一位素装中年女士笑着迎上来说:“是于远超主任吧,很久不见了,你还认识我吗?”

  “你是?”

  “我是司春霞,15年前,我们公司在BJ建设,其时叫‘太湖教学仪器商贸公司’,你其时帮我们从BJ各报请记者,还客串当了建设大会的主持人。”

  “哦,我想起来了,小司,中国科技大学的结业生,你的公司都生长得这么大了。”

  “哪里,不外是太湖边上的一家小公司嘛。”

  “好了,别谦虚了。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BJ《春明晚报》文化社会部记者江一梅。”

  “江记者,接待你。”司春霞说着,引领着于远超和江一梅上了叠翠阁的二楼。

  在叠翠阁二层,俞晓溪、谭秋玲和姚青青等一行人已经先到了。于远超刚刚落座,俞晓溪就跑过来和他耳语说:“适才太湖鼎鑫公司的司总说和你早就认识,你可要在融资上,帮我和司总美言几句啊。”

  于远超笑着说:“你呀,人精!”

  两人正说着,饭菜已陆续上桌。

  司春霞坐在于远超身旁,她介绍说:“于主任,我们无锡饮食属于苏菜系的苏锡帮,口味偏甜。”

  “哦,我倒是对甜食有偏爱,喜欢苏浙一带偏甜的口味。”于远超笑着说,他到各地,最喜欢了解当地的著名小吃。

  司春霞接着介绍说:“今天上桌的有太湖‘三白’:银鱼、白虾和白缌鱼,都是水中上品。其中,白缌鱼骨少,无泥土味,吃起来细腻爽滑。另有太湖蟹,体壮黄肥。小菜有三凤桥酱排骨,是当地名菜。小吃有王兴记的蟹粉小笼包和馄饨,另有清水油面筋。请各人动筷子品尝吧。”

  于远超对自己从来没有吃过的太湖白缌鱼,吃起来情有独钟。他边吃边说:”这白缌鱼真是好吃,肉质细腻,入口爽滑,没有一点淡水鱼的泥土腥味,好鱼,上品。“

  听他这么一说,江一梅和俞晓溪的筷子也不约而同地伸向了白缌鱼。

  饭后,司春霞请于远超、江一梅、俞晓溪和姚青青等记者到二楼大阳台上品茗,茶桌和茶椅都是紫藤的。

  望着白瓷盏里的大叶绿茶,于远超问:“是龙井茶吗?”

  司春霞笑着说:“这不是龙井茶,而是我们无锡的特产无锡毫茶。这种茶1973年才开始研制,1986年被国家商业部定为全国名茶之一。”

  “哦,无锡毫茶,我倒是第一次听说,我要好好品一品。”于远超说着,喝了一小口茶,在口中细细品尝。

  司春霞喝了一小口茶,慢悠悠地回忆说:“于主任,15年前我们公司在BJ建设,多亏了你的鼎力大举资助。这么多年已往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当年在饭桌上的那番谈话。尤其是你说你在无锡出差时,在古玩市场上买了一个全白的翡翠翎管,然后你大谈自己的清代翡翠翎管收藏,真是语惊四座。不知道你今天是否还那么酷爱收藏清代的翎管?”

  江一梅和俞晓溪听了,惊得差点没有把口中的茶水吐出来,她们俩不约而同地看向了于远超。

  于远超赶忙向司春霞摆手,但是一切都晚了,司春霞一秒钟时间,就把于远超也收藏清代翡翠翎管的秘密揭穿了。

  “远超,你这个京城清代翎管收藏者,隐藏得真够深的!”江一梅无限感伤地说。

  于远超无奈地苦笑着。

  司春霞不解地说:“怎么?你们不知道于主任收藏清代翡翠翎管?”

  江一梅和俞晓溪不约而同地哈哈哈大笑起来,江一梅边笑边说:“我们岂止是不知道,还被他一直瞒天过海到今天。于远超主任啊,你可真是一个技术精湛的‘老司机’!”

  于远超有些尴尬地笑着说:“我确实很早就收藏过清代翎管,也曾收藏过一些清代翡翠翎管的精品。但是,这几年清代翡翠翎管的价钱太高了,我早就收藏不起了;有时加入一些拍卖会,面对着一些心仪的翡翠翎管,也就是过过眼瘾,银行卡里的银子早就不足了。”

  在太湖鼎鑫公司老总司春霞为BJ媒体记者们举行的晚宴上,俞晓溪好奇的问于远超:“你应当就是淳于兰她们一直在找的‘京城翎管王’了?”

  “哦,我不是她们一直在找的那位‘京城翎管王’,我早就买不起价钱昂贵的清代翡翠翎管了,而那位‘京城翎管王’时至今日还在古玩市场和拍卖会上购置翡翠翎管,我们的经济实力差距很大。这位老兄也是位BJ的记者,他究竟是谁?我也很好奇。”

  于远超喝了一口无锡毫茶,品了品茶在口中的滋味,又意味深长地说:“最好的收藏家,都是沉在水底的,他最好的藏品,一定是深藏不露的,只供他小我私家独享。”

  这时,姚青青怯生生地问了一句:“我有点不太明白,那些资深收藏家,为什么喜欢沉在水底?”

  于远超放下茶杯,抬眼眺望太湖美景,远处是三山,再远处是星星点点的渔船灯火。他沉吟了一下说:“其实收藏是很私人的事情,收藏的乐趣就是独享,藏之于密室,在夜晚的灯光下,一小我私家静静地欣赏,其中的乐趣,外人很难体会。虽然,收藏另有一个乐趣,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绝不费功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捡漏。”

  姚青青又问:“常在电视上,看见一些收藏家在那里侃侃而谈。”

  俞晓溪听了不屑地说:“那还算什么收藏家,不外是脱下‘收藏’的外衣,去当娱乐社会的文假名人。”

  于远超对俞晓溪摆摆手说:“晓溪,你也别把话说得那么刻薄,总是沉在水底,有些人会孤苦,浮上水面炫耀一把,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况且,人的年龄大了,也会徐徐静不下心了。出世入世,转瞬即逝的事。人的一生,总在不停的选择中。”

  看各人听得入神,于远超接着说:“早些年,我收藏到新工具,总喜欢四处炫耀,巴不得人人都知道。十多年前,我的收藏多了,开始注重精品收藏,一般的收藏品,不再入高眼。这时,已经不喜欢四处炫耀了,而是注重收藏品的研究和欣赏。这几年,我开始清理自己的收藏品,淘汰类别,集中一些自己的收藏优势项目,把其他的收藏品,都送到拍卖会上拍卖掉,集中财力,关注于小众收藏品,关注于独家收藏品。”

  江一梅听了于远超的这一番感伤,心中的头绪,又乱如麻了。于远超矢口否认自己是“京城翎管王”,那京城的这位“京城翎管王”,到底是谁呢?

  当着于远超的面,江一梅刻意做了一番分析说:“我看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京城翎管王’,一定认识淳于兰,认识晨哥,也认识你于远超。否则,他为什么一直在回避你们三人?晨哥似乎知到他是谁,但是,打死也不说。为什么呢?可能和淳于兰及你于远超有关。这个谜,我早晚要解开的!”

  于远超听了江一梅的这番分析,也很感兴趣。他也在想,这个“京城翎管王”,到底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刻意隐藏自己?这里面一定有某种原因,可能真和淳于兰及自己有关。难道,他是自己大学时代的同窗?舍友?照旧某一位青年教师?

  于远超的思绪,又回到了大学时代,他在影象中,把一个个不相关的人排除,除了晨哥,另有谁呢?他想:这小我私家应当既爱收藏,也爱集邮,还应当和晨哥、淳于兰、自己都相识,且关系应当还很好。这小我私家是谁呢?突然,于远超想起一小我私家,会不会是他呢?

  于远超想起的这小我私家叫:“淳于国威”,现在新新通讯社当记者。他是自己大学时代班上年轻的学生领导员。大学时代,淳于国威很喜欢淳于兰,把她看成自己的妹妹,俩人虽然都姓“淳于”,但是来自差异家庭。淳于国威曾经仔细视察过,两人的祖上似乎也没有什么联系,这曾让他很失望。

  据淳于国威的视察,“淳于”源于姜姓,出自周武王给炎帝子女姜姓淳于公的封地,属于以国名淳于国为氏。到了春秋初期,从河南迁移来的强大杞国频繁入侵淳于国,淳于国国力迅速衰弱,无力反抗,国君淳于公迫不得已逃往外地,淳于国就此灭亡。淳于国亡国之后,其王族及其国人有以祖国名为姓氏者,称淳于氏。到了唐朝中期,因为要避唐宪宗李纯的名字之音讳,淳于氏乃去“淳”改为于氏。五代十国以后,有一部门于氏族人恢复祖姓,仍为淳于氏复姓,再后又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淳氏、于氏,世代相传至今。另外,在杞国的国人之中,也有以淳于国名为姓氏者,称淳于氏。后与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样,在唐朝中期,因为要避唐宪宗李纯的名字之音讳,亦改为于氏。五代十国以后,有一部门于氏族人恢复祖姓,仍为淳于氏复姓,世代相传至今。

  淳于国威想,自己是山东的淳于家族;淳于兰也许是来自杞国的淳于家族。杞国最早开国于商王朝,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国迁都取其地。也就是说,淳于兰所在的河南淳于家族灭了自己的山东淳于家族,占领了山东淳于家族的土地。有时想到这一点,淳于国威的心中,另有一点点纠结。

  淳于国威搞不清楚自己姓氏的来历,淳于兰更是一头浆子,基础没有想去搞清楚。她想,不就是个同姓嘛,那有什么须要去大费周章!这个淳于国威,简直就是一个书呆子!

  这个“书呆子”淳于国威自从当上淳于兰和于远超他们班的学生领导员,班里的事管的不多,他的一大业余喜好是集邮,他可以说是一个狂热的集邮喜好者。组织了校级集邮协会,接着组织了BJ市高校集邮协会,自任会长。

  于远超想到这,马上找出淳于国威的电话号码,走到一旁,给他打电话。

  “喂,请问找谁?”

  “找你啊,国威,我是于远超啊。”

  “哦,于远超,你好,老朋友,怎么今天想起给我打电话?”

  “呵呵,想你了呗。”

  “哈哈哈,你一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找我帮什么忙?”

  “哈哈,没事就不能找你这个领导员了。”

  “喔,可别这么说,我现在哪还能领导你这个资深大记者啊!”

  “闲话少说,我想请你吃顿饭,随便聊聊。”

  “好啊,你想请客啊,我可以去啊。在哪,今天就定下来。”

  “明天中午12点,在老莫吧。”

  “好,不见不散。”

  淳于国威挂上电话后,往日和于远超和淳于兰的一些往事,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在当大学领导员的年代,淳于国威曾很是喜欢淳于兰,但碍于自己的领导员身份,他又欠好讲明太明显,只好以暗恋为主,辅之以找时机接近淳于兰,力争她的好感。

  让淳于国威至今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和淳于兰一起加入过接待苏联教师报访华团的运动,陪同苏联教师报到上海旅行会见一天。今天每每想起那次接待,淳于国威都市心情格外激动。

作家京城翎管王

——《戴翡翠翎管的男人》是我这部小说的名字,可能人们看后会说,为什么不叫《京城新闻圈风云录》?那样不是名子会更响亮一些吗,更吸引读者嘛?   BJ有几百家新闻媒体,记者编辑有好几万人。30多年来,我手中的各报记者的名片,最多时也不外8000多人,虽然这些人我们都交流过名片。就是说,另有大部门记者编辑,我不认识,有些人可能见过面,但不知姓名。这个队伍实在有些庞大,写他们的风云录,我觉得有些肩负不起。   我只好从几位喜好清代翡翠翎管的记者写起,稍加点染,拉拉杂杂,写出100余万字,掀起首都新闻圈的一角,探窥其中,拾一两件宝物出来,抛砖引玉,为厥后者作嫁衣裳。   虽然,我可以引为自豪的是,我这部小说,是第一部百万字的描写京城新闻圈的职场小说,占了这个第一,对我来说,足够了!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