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仙侠

鬼雨仙踪

22、少年奇才 王弼

鬼雨仙踪 鬼雨 3574 2007-09-24 13:41:00

    人的生命有长有短,有人高寿却默默无闻;有人寿短却光照千秋!

  少年奇才王弼,在他短暂而有限的24个春秋中,却在经学、哲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孝敬。

  人一出生,就面对万象纷呈的现实世界。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人云亦云,照旧遇难而上、勇于进取、有独到的看法,是每小我私家都一定要遇到的事实,却不是人人都能体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和思想特色。

  天才王弼一出世,所面对的世界,正是矛盾尖锐、猛烈而庞大的曹魏正始时期。

  在东汉末残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曹魏政权,虽经曹操、曹丕的苦心经营,中原地域获得了一些恢复,有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局面。但从魏明帝开始,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氏团体和曹氏团体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生长到了剧烈的阶段,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如何才气治理好国家,站在曹氏团体一边的王弼,一面从政治的需要去研究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庞大的社会现实,也促使他从万千的现象中去深入地认识世界,从哲学的高度去探索世界的秘密。由此建设了以《老》、《庄》、《易》三言为基础的魏晋玄学。他引道入儒,既研究经学,而又以老子道家的学说贯串其中,形成儒道结合,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流的新时代的哲学体系。在我国思想史、儒学史、哲学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职位,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世代书香幼而察惠

  玉粥,字辅嗣。山阳郡高平人(今SD省微山县西北两城。一说今山东金乡县)。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生。卒于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死时年仅24岁,只有短暂人生的王弼,却成了其时的一位重要哲学家。这与他的家世和自身的勤奋都密不行分的。

  王弼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那些值得一提的先辈有:东汉顺帝时做太尉的王龚,因为贤达而名为高士。其子王畅号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司空,以训释包罗《周易》在内的“五典”著称。畅子王谦,为汉灵帝时上将军何进长史。谦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大文豪。三粲年少时,获得其时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邕有书万卷,曾载数车书赠与王粲。王弼的祖父王凯与王粲是族兄,为避战乱,两人一起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很赏识王粲的才气,想把女儿嫁给他。但王粲形貌貌寝,身体虚弱,而王凯却仪表堂堂,风范照人。所以刘表把女嫁给了王凯。王凯生子王业。其后王粲之子因罪被诛,王业就过继给王粲为嗣。王粲的万卷书,全部归王业所有。王弼生在这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识的熏陶。万卷图书是他良好的念书条件,王弼自然得益不少。他的祖辈研治古文经学,又兼治《老子》。所以,王弼受其影响,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也包容了老子的学说。刘表占据的荆州,是一小我私家才荟萃的地方。“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一时间,形成了有著名学者宋忠在内的荆州学派。宋忠重视《易》学和扬雄的《太玄》。王肃18岁曾向宋忠学《太玄》,厥后以儒道兼来的思想注经,成为魏晋玄学的先导。而王弼的祖父王凯和叔祖王粲也到了荆州,刘表照旧王弼的外曾祖父。王弼祖述王肃之说,所以,王弼厥后研究《周易》《老子》,无疑也受到了宋忠、王肃思想的影响。

  少年王弼不仅从小学习、研讨儒、道,常有独到的看法,而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少年。他知识富厚,能说会道,思想敏锐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辞藻,却有真知灼见。从十多岁开始,就特别喜欢老子的学说。老子无为的思想、思辩的哲学,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汪洋恣肆,通脱善辩,对他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喜欢游乐于山水之间,大自然广宽的天地陶治出他旷达的性格;音乐之美又使他超拔于自然之外。深思敏察的王弼,从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扩大了眼界。大自然是美的,而社会现实却触目惊心,庞大而又残酷。现象只是外貌的,这其中的原因和关系是什么呢?于是,儒家的学说,老庄的思想,大自然的美,无情的现实,一齐在少年王弼的头脑中发生了奇特的反映。认识现象,研究问题,探索本原,这就使他年纪轻轻就很快接触到了社会政治、哲学等重大而深刻的问题。

  二、才识卓出英年早年

  年纪未上20岁的王弼,对哲学问题已有了相当深度的研究。对已成为时尚的玄学思想,也作过深刻的思考。所以,年轻的王弼在其时已小有名气。有一天,王弼去造访他的父辈裴徽。裴徽其时虽然只是个吏部郎,但在思想界却享有盛名。裴徽一见王弼,就很惊异,竟至马上把其时哲学领域的尖端问题向王弼提出来,他说。“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世说新语·文学》)这是关于有与无、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看来,其时立学对贵无的理论已经确立,但对其中纷然杂陈的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获得妥善解决。用学术界尚未解决的问题去问年轻的王弼,足见裴徽对王弼的看重了。王弼则凭据自己的研究和体会,明确而又简练地回覆说:“圣人体无,无又不行以为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世说新语·文学》)圣人指孔子。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可见其时儒道合流的事实。王弼的回覆,就照顾到了其时以儒学为焦点的传统的价值看法,妥善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职位,把儒道融为一体。他认为,无与有、本体与现象,结成了一对重复循环的关系。“无”不行以直接训说,必须通过“有”来分析。孔子由于对“无”有了深刻的体验,尽管从不说“无”而只谈“有”,但随处都揭示了那隐蔽着的宇宙本体——无。而老子对“无”直接训说,却只停留在“有”的现象领域,而不能上升到高条理的体“无”的境界。这就把前辈学者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建设起以无为本,现象与本体相结合的哲学体系。从王弼胸有成竹的回覆来看,他已对老子作了深人的研究,并对《老子》作了注。

  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术界传开了。不久,提倡玄学的首领、任吏部尚书的何晏,原来早已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却未能解决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还本注释完《老子》一书,一听到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亲自去见王弼。年轻的王弼面对有名的何晏,毫无隐讳地将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讲给何晏听。这一讲,本是学术探讨、晚辈向父老讨教的意思,岂知王弼用那善辩的口才,滔滔不停地讲出许多精辟的看法。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何晏赶不上的地方。此时倒像是王弼在向何晏讲学了,把个何晏听得哑口无言,只能“诺诺”称是而无法讨论,更不能拿架子以父老的身份阐说自己的看法。何晏回去后,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论文《道德论》。

  何晏因此极为赏识王弼,由衷地赞美他说“仲尼称少年老成,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传》)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们对天道、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个重大哲学问题的思考。王弼如此年轻,就已涉及到其时哲学领域的要害问题,何晏自然很器重他。恰好黄门侍郎的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这时曹爽专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谧有意与何晏争衡,推荐高邑人王黎。结果曹爽用王黎为黄门侍郎,而王弼仅补上了一个台郎之位。

  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识卓出、善谈玄理之人,而对做官的具体事务既不体贴,也不是他的优点,所以他在政界上并不自得。王弼刚补职位很低的台郎时,曾经参见曹爽,在这次难得的单独谈判中,他只是大谈了一通抽象的玄理,一点儿也未涉及其它方面的事。结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时机。曹爽在思想上显然与王弼不属同一条理的人,王弼那些高深的理论,曹爽哪里明白它的价值?此时的曹爽,体贴的是如何牢固自己的职位,如何在与司马氏争权的斗争中占上风。而王弼却不能察颜观色,对手握大权的曹爽识趣行事,反而口若悬河地去谈一些在曹爽看来一钱不值的空话,他遭到曹爽的冷落虽然是很自然的了。王弼在世俗的为人处世事方面确实存在许多毛病,他“为人浅而不识物情”,缺乏在政界应变的能力。又“颇以所长笑人”,清高自负而瞧不起别人。他善于论辩,论辩时杀鸡取卵,不留情面。淮南人刘陶善谈纵横,为各人公认,他却经常弄得刘陶下不了台。所以,他也冒犯了不少人。王黎、荀融当初与他都很友好,厥后都把关系搞僵了。

  正因为他不善做具体事务,而把全副精力放在哲学的研究中,所以,在魏正始十年,他那小小的台郎的位置也弄丢了。当年秋天,年仅24岁的王弼,被时疫夺去了生命。一代奇才、一颗智慧之星今后消失了。

  王弼人虽死,但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了许多著作。据史载,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另有早已佚失的《王弼集》5卷。他建设了自成一家的哲学体系,在经学、哲学领域内取得了巨大的结果。在其时,以至厥后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自劝学网,中国历代大儒)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