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汉太守

第二十二章:遭遇战

大汉太守 麦田里的收割者 3630 2021-12-07 22:48:48

  但是他思来想去,却并没有立刻率领主力队伍从河内郡撤军回援,相反,他反其道而行之,兵锋反而直指洛阳。

  郭太不是个蠢货,他不光自己生长十多万军队,还联合了内迁于汾河流域的南匈奴於夫罗,最终全军快要20万人,声势浩荡,联军声势赫赫,兵锋直指洛阳。

  郭太的目的很简朴,因为洛阳是汉王朝的中枢,如果能够拿下,那么一切问题自然土崩瓦解。

  黄巾军原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凭据地,一直都是依靠劫掠为生,所以李燕绥收复的失地对于郭太来说基本没用。

  但是这种短视的行为,注定了郭太的悲凉命运。

  因为此时的雁门军,早已经攻克了孟县,顺路南下,而南下的偏向,正是驻扎在晋阳的郭太。

  针尖对麦芒,两方大战一触即发。

  很快,一路南下的赵贺就遇到了自出军以来最强大的敌人。

  就在赵贺一路扫荡的时候,突然间就想起了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牛角吹响的沉闷厚重的呜呜声。然后在地平线处泛起了一条黑线,黑线逐渐向外蔓延,无边无际。

  这正是其时内迁到汾河流域的南匈奴部落,由于南匈奴很重视这次和黄巾军的相助,所以派出的人数也并不少,足足有五千骑兵。

  南匈奴知道了雁门军南下这件事请之后,索性兴兵,计划给雁门军来了当头一棒,让雁门军知道厉害。

  于是就有了赵贺的遭遇。

  匈奴骑兵咆哮着疾驰向赵贺的骑兵队伍,发出嗷嗷的怪叫声,眼里面流露出凶狠的光线,充斥着草原的野性气息。

  赵贺看着眼前的草原骑兵,目光酷寒。

  他很熟悉这群草原骑兵的战法,也正是因为熟悉,所以他一直对草原骑兵的战法深感不屑。

  他从小就从祖上遗留下来的文籍中了解到其时游牧民族的种种情况,对于他们就有着凡人无法匹敌的基础。

  因为他的身上,有一个秘密,他是名将公孙贺的子女。

  那个作战屡立战功的上将,因为卷入了党争之中,导致落了个狱中惨死的下场。

  从那件事情发生了之后,为了避怨,他的家族改姓为赵,迁回到了祖上出山的太原,陪同着时光长河的流逝而没落。

  到了他这一代,他决心重新铸就祖上的辉煌,为此他更名成赵贺,而且主动参军。

  由于自己的智谋和骁勇作战,他在边军当中的职位也水涨船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出生在了阶级近乎固化的东汉。

  所以哪怕他再骁勇,再智慧,没有地方豪强的举荐,没有中央大员的推荐,他依然只能在边军担任一个无足轻重的将领。

  直到他遇到了李燕绥,那个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人物。

  赵贺很清楚李燕绥所做的一切,虽然他不擅长政治,但他也能隐隐察觉李燕绥的目的。

  但是那又如何?

  当年他的祖上公孙贺对西汉王朝尽心尽力,对外替西汉王朝击破外敌,为臣谨慎小心,忠心耿耿。但不照旧仅仅因为一个罪犯上书诬告就冤死狱中吗?

  这样家族的子女,对于如今刘家王朝又能有几分忠心?

  那么他为什么不能替李燕绥卖命?

  赵贺沉思的历程中,南匈奴已经进入到了雁门军的射程规模内。

  但是赵贺却压住了跃跃欲试的弓箭手,他知道,还要放一放,才气给匈奴造成最大杀伤。

  就像解放战争的时候一名名将所说的:“黄豆要放一放,炒的久一点才好吃。”

  赵贺手一挥,雁门军的骑兵也随着奔跑起来,不外纷歧样的是,雁门军骑兵却都是以五小我私家为一组的,而且,士兵和士兵,以及组与组之间,隐隐约约都形成了一个个三角阵。

  这种阵法,据说是其时秦军名将白起建设的三角阵,以五小我私家为一组,结合起来,就像一柄柄尖锐的锥子,刺入敌人的胸膛。

  但是这种阵法对于军队的要求极高,所以在秦朝灭亡,秦军也逐渐凋零之后,这种阵法基本上就失传了。

  但是欠美意思,李燕绥是穿越者,他自然能够从后世出土的资料里面了解到这种阵法。

  两边的骑兵距离越来越近,眨眼间两军距离已经接近八十步了,赵贺打手一挥,命令道:“射!”

  刹那间,雁门军阵营中两千骑兵瞬间齐射出去,一支支长箭宛如流星一般被抛射到南匈奴阵营当中

  转瞬之间,南匈奴的军队当中就泛起了一片空白。

  南匈奴的军队有些忙乱了,有的人连忙搭弦放箭,但是他们这种自制的劣质木弓又怎么能有很远的射程呢?大部门的弓箭基本上在半路上就无力地落下。

  而雁门军的长弓每一次拉弦,很快就会陪同着一声惨叫。

  无数的南匈奴骑兵被射杀,即即是有一些幸运儿或者没有被射到要害部位而跌落马下,或者射中了战马,因为马儿吃痛而被掀翻下马。但是骑兵冲锋,这些人很快就被后续的骑兵碾压上来,被踩成肉泥。有的匈奴骑兵想要勒马越过这些士兵,但是后方的骑兵奔势不停,又造成了匈奴骑兵的杂乱。

  雁门军目光酷寒,手底下绝不犹豫地进行着齐射。

  数轮齐射不仅杀死了无数匈奴骑兵,也同样彻底地打乱了匈奴骑兵的阵型。

  很快,两军交锋。

  当两军接触之后,南匈奴发现,刚刚的噩梦只是开始。

  雁门军的骑兵每三人组成一个三角阵,中央困绕着本组的组长和一名预备骑兵,随时准备补阵。

  而且三五骑兵捉对厮杀,反而让看起来人数占优势的匈奴骑兵经常陷入一小我私家同时面对好几名雁门军的局面。

  更令匈奴士兵感应恐怖的是雁门军的战斗力和令人眼红的装备。

  雁门军的钢刀就像鬼魅一般飘逸,却又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每一刀都直击要害,一个雁门军的骑兵甚至能同时面对数名匈奴骑兵而不落下风。

  他们的作战气势派头十分彪悍,各个悍不畏死,宛如一群虎狼一般,令每一个与之交手的匈奴骑兵心惊胆颤。

  除此之外,汉军的装备也令匈奴感应难以招架。

  雁门军装备的都是原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横刀,每个都重达十多斤,甚至连汉军中央军的扎甲都能轻易砍断,骑兵胸前的大块板甲来替代原来的两档铠,让雁门军的防御力和灵活性直接提升了数个档次。

  所以,基本上匈奴骑兵的弯刀落到雁门军的铁甲上只能溅起几缕火花,而雁门军的钢刀每一次挥舞,却能在匈奴骑兵中带起一阵血雨腥风。

  战场上很快就酿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此时的匈奴骑兵早就不复当初兵围白登城时期的恐怖了,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数次北伐,已经让匈奴险些断代了,再加上中原的安宁生活的影响,南匈奴基本上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而雁门军则是从北方不停和鲜卑骑兵血战中饱经考验,然后又接受了逾越这个时代两千多年的,凭据科学的要领和战争总结的军队训练方式来训练。

  南匈奴拿什么和汉军打?拿头吗?

  匈奴骑兵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恐惧,他们的士气已经彻底瓦解,有的士兵丢下武器就逃跑,任由将领打骂也不敢转头。

  南匈奴的将领连忙拔刀斩下几名逃跑匈奴骑兵的头颅,意在阻止逃跑的趋势,但是并没有什么作用,逃跑的队伍仅仅是停滞了一下,就在雁门军的攻击之下再次瓦解。

  兵败如山倒。

  将领也没有了当初的气势,连忙夹着尾巴逃跑。

  但是他的衣饰出卖了他,有眼尖的雁门军早已经发现了逃跑的将领,高声喊道:“南匈奴的将领逃了!”

  很快,消息就传到了赵贺那里,于是赵贺索性再添一把火,直接高喊:“通常擒住左贤王者,赏金百贯,官升两级!”

  这一句话一下子点燃了雁门军的热情,所有的雁门军都是两眼放光,发狂了一般向着南匈奴将领冲已往。

  将领看着后面发狂了一般的雁门军,目光中露出了掩饰不住的忙乱,疯狂地鞭打着胯下战马,想要逃出生天。

  但是老天显然不想眷顾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突然,雁门军中一支箭矢射出,穿过千军万马,正中那将领胯下战马。

  战马吃痛,突然间人立而起,让原本就惊慌失措的将领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在了地上,吃了个狗啃泥。

  就连赵贺这般久经沙场,也不禁惊叹于这支冷箭射击的角度之刁钻,时机掌握之精妙,以及射击的准度之高明。

  赵贺连忙追随着这支箭的发射者看去,却看见了一名身材修长,虎背狼腰的英武少年郎,目光里面满是与自己年纪不相称的冷静和睿智。

  在结束追捕之后,赵贺一边命令亲兵们把左贤王压下去,好生看管,另一边将那个英武的少年召到身边。

  赵贺看了一眼眼前的这名少年,在赵贺的注视下,少年只是敬了一个军礼后便敬重立在旁边,默默期待赵贺的命令。

  赵贺黑暗颔首,这名少年遭到了自己的突然召见,却照旧能够不卑不亢,说明此人的心性之坚韧远超凡人,是个可塑之才。

  赵贺询问道:“这次战斗,你用弓箭射伤了将领的马匹,助我雄师擒住南匈奴将领,所以应该记你首功,但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籍贯在哪?”

  少年一拱手,敬重回覆:“在下姓徐,单名一个晃字,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人。”

  赵贺一颔首,这个少年他有印象,这个少年自从参军之后,作战骁勇无双,治军严明公正,整个军中有口皆碑,如今看来确实是个将才。

  赵贺说道:“目前来讲,你是骑兵队队长,凭据我之前所许诺的,你应该官升两级,再加上你的军功足够,再升一级,恭喜你,你现在是骑兵营副营长了。”

  赵贺说着,将副营长的身份令牌拿出来,递给了徐晃。

  徐晃依然不喜不悲,先是拱手致谢,然后将令牌接过,随即问道:“不知赵团长另有何事?如果无事,末将要回去报道整队了。”

  赵贺眼睛一眯,这个少年的脾气似乎有些冷硬,似乎很想西汉时期的周亚父啊。

  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询问道:“你既然是河东郡人,缘何来到此处参军?”

  原本平静地徐晃脸色竟然稀有的一红,有点尴尬地说道:“黄巾之乱发作之后,属下郡内杂乱,无奈之下逃难到太原郡内,然后听说到州牧大人能给我们分地,为了酬金州牧大人的恩义,于是参军。”

  赵贺听了之后,惊讶之余另有对徐晃人品的加分,岂论什么时候,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都不会太差的。

  在封赏完徐晃之后,赵贺先是命人扫除战场,然后开始安营扎寨,期待李燕绥的到来。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