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大唐:我咸鱼皇子,开局弹劾李二

第一百零五章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治原本是计划低调治过这次朝会的。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李祐这混球真敢当众挑衅自己。

  既然你要自取其辱,那我就满足你好了。

  横竖再过一段时间,照旧要动手的。

  早点、晚点,没什么区别。

  李治放下手中的筷子,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你说你想听我就地作一首诗?那我特地给你写一首出来,你看怎么样?”

  李祐冷哼一声,不屑道:“洗耳恭听。”

  想要作一首能看的诗出来,哪有那么容易?

  自古至今,哪一首千古佳句不是慢慢琢磨出来的?

  李治敢说自己就地赋诗一首,李祐是半个字都不信。

  他的眼中全都是戏谑的目光,显然没有当做一回事。

  但别人的态度,朝廷百官,却是打起精神,侧耳倾听起来。

  但通常混迹在政界的,都不知道这位晋王有三大法宝:怼人、作诗以及弹劾!

  其中要说最为着名的,在朝臣们看来当属于阴间诗。

  李治的文采确实出众,但再怎么出众,在这群政界上的大臣们看来,那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但阴间诗就纷歧样了,一脱手就能震慑百官,吓得不少朝臣瑟瑟发抖。

  除了李治之外,他们还没从别人身上看到过这份本事。

  这位晋王今天明显是计划教训齐王这个不知所谓的家伙,说不定会拿出绝活!

  看戏看到这,就连李世民也来了兴致,不动声色地朝李治望去。

  李治就在举世瞩目之下,带着一抹轻笑,用清亮的嗓音开始朗诵。

  “枯藤老树昏鸦。”

  第一句出来,百官们愣住了,他们小声讨论。

  “这不像是寻常的诗句啊,第一句是六个字,后面该怎么填充?”

  “全新的诗词载体,似乎有那么点味道,再听听看看。”

  “以晋王的才气,定然不会令我等失望,这首诗不像是打油诗,应该可以期待一下。”

  ……

  朝廷大臣们对这种全新的诗词载体,照旧挺有信心的。

  可是李祐不懂啊,他数了一下,第一句只有六个字,立即忍不住笑作声来。

  “你到底懂不懂什么叫诗啊?就连最基本的音律都不懂,也美意思自称诗才各人?莫要笑死人了。”

  李祐本以为这话一出来,会获得在场众人的认同。

  但他看到百官聚精会神的神态,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目光狠厉地盯向李治,他倒要看看李治能作出什么好诗出来。

  在众人的目光下,李治嘴角弯曲,再次吐出一句。

  “小桥流水人家。”

  第二句一出来,音律就泛起了。

  诗词形式就是这样,只要前两句一起泛起,就会存在某种奇妙的韵律,读起来也会顺畅许多。

  李治朗诵完之后,就像是在酝酿下一句一样,再次泛起了短暂的停顿。

  而百官们,则是借着这个时候,小声和周围人交流。

  “韵律有了,韵味十足,不外诗句有些直白了,全都是在写景,不知道最后会不会有翻转。”

  “从景到情,这可不像是晋王的手笔啊,晋王的作品向来是将意境贯串到底,怎会用这种松散的诗词结构?”

  “晋王自己也说过,这种结构很难将‘意’凝聚起来,难道晋王想到了更为精妙的手法,这下更令人期待他这首诗的全貌了。”

  ……

  李世民原本还提防着李治会说出惊世骇俗的诗句。

  此时听到前两句,不由心存疑惑。

  难道这小子洗心革面了,计划好好写诗了?

  可是……他又说不想在喜庆的日子,坏了各人的兴致。

  这话怎么听,怎么差池劲。

  总感受事情没有那么简朴。

  李世民的眼神中透露出些许的不安,与离他最近的长孙无忌跟房玄龄划分对视一眼。

  看到两人的脸上,同样露出一丝惊奇,带着好奇心继续听了起来。

  恰好此时,李治朗诵出来了第三句。

  “古道西风瘦马。”

  这一句一出来,不少人就地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道:来了!

  如果说前两句,只是纯粹的描景的话。

  那么这一句,给人的感受就是扑面而来的腐朽气息。

  从普普通通的景色,一下子就酿成了灰败的景象。

  古道,西风,瘦马。

  三个词汇聚在一起,凄凉的情绪扑面而来,让人头皮发麻。

  这时,李治一口气将所有的诗句吐露出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哗!!

  最后两句一出来,全场哗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下两句联系在一起,甚至令人头皮发麻。

  这得有多惨,才气沦落到这等境地,能让人发生如此凄苦的哀叹?

  从第三句开始,整首诗的画风急转直下,直接酿成了声声哀叹。

  诗意一下就凝聚起来了,甚至比贯串全场的意境,还要震撼人心!

  最后的这一段翻转,要说用“精妙绝伦”来形容吧,不太合适。

  意境都如此凄惨了,还要再上面添油加醋,几多有些破坏整体味道的意思了。

  可除此之外,他们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词。

  或许。

  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更适合形容这首诗一些。

  “好诗啊!”

  孙伏伽拍案而起,对这首诗赞不停口。

  “第一句就已经隐约透露了后面的内容,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将所有的腐朽气息,完全掩盖起来,让人误以为诗句的走向是向上,而并非是向下。”

  “当到了第三句的时候,却将先前埋下的伏笔,完全袒露,整个诗意急转直下,令人触不及防。”

  “而到了那句‘夕阳西下’,则是成了一个妙笔,让读者误以为著者释然。”

  “但实际上,这四个字充满了绝望,瞬间变化为断肠人在天涯。”

  “着实是精彩绝妙!”

  ……

  那些原本只觉得诗句精妙,却不知精妙在哪里的官员们一听孙伏伽的解释,瞬间领悟过来了。

  一时间,朝堂上的大臣们赞誉有加,纷纷朝着李治拱手致意。

  这首诗的泛起,给这次朝会增添了传奇色彩。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