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言情

魏宫莲

【001】契子:且从汉宫飞燕说起

魏宫莲 红豆八宝饭 1049 2021-10-12 23:50:34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一代有为君王孝文帝拓跋宏带着山河未能统一的遗憾离世,时年33岁。

  孝文帝在位29年,在位期间审时度势,革新鲜卑旧俗,延续北魏之前六代君王汉化之风,实验全面推行,并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于河南洛阳。

  而作为从夏、商、东周到东汉、三国的曹魏和西晋,六朝古都洛阳对于想要一统天下的北魏有着战略上的价值,基本杜绝一水之隔的刘宋如开国武帝刘裕般,再进北方。

  南北争锋的优势逐渐北移。而能够定都中原要地,说明北魏政权已经逐渐被接纳,也就是几代人汉化卓有成效,大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

  从公元386年北魏开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次年七月即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七代人才迈出这一步,自山西平城迁都河南洛阳,可见这一步重要,甚至于也许还会继续往中原要地迁徙。

  就像接下来的隋灭南陈,大唐定都长安。南北朝在这时候,北方已经开始压制南方的刘宋,并不因改朝换代而给一水之隔的南国以时机。

  可以推断改朝换代,也许是在积贮力量,战略调整。甚至一水之隔的南国,也在相应地做出改变。

  中原大地再一次泛起“楚河汉界”的十八路诸侯联袂争雄,以期再现结束战国时代的始天子的大一统。

  或者,汉高祖刘邦结束秦末乱世,再次大一统。而作为继往开来的北魏孝文帝,确是一代明君。

  鉴于他家几代人都英年早逝,他祖父只活到26岁,他父亲活到23岁,他已经算活得最久、最有作为的一代明君。

  若要说这辈子有什么遗憾,或许就是想不到后世的人对他的劳苦功高不感兴趣,反而好奇他怎么娶了长乐冯氏这么多女儿。

  三个照旧四个。

  鉴于古代的纪录方式,她们留在历史上的名字还都是冯氏。他可能并没有在意过。

  但后世的人都晕了头,甚至想知道他第二位皇后冯氏是不是真的如野史听说中所说红杏出墙,而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

  所以,他最爱这一个,赐死了还要与她合葬。

  实在是跟他的明君身份,不相符。或者昔人其实相信,死后另有灵魂,赐死的,断不汇合葬。

  想一想,死后那局面,汉化这么多年的孝文帝或许会不寒而栗。这里截取后世关于他死后的一个民间说法吧。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孝文帝带病南征,却在军中突然病倒。据说,帝弥留之际,向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嘱托后事:“我命危矣!旦夕间事。太子幼弱,望卿效汉之霍光,辅佐太子。”

  之后又说,“皇后自绝于天,背唳人伦,失德已久。若不除掉她,恐成汉末旧事,难以为制,必为祸殃。我死之后,可赐皇后自尽别宫,为保全冯家颜面,以皇后之礼安葬,庶掩冯门之大过。”

  又遗诏遣散后宫三夫人以下所有嫔妃,让她们自由择人而嫁。可以说,孝文帝放过了后宫所有妃嫔,只遗命皇后冯氏一人殉葬。

  帝死,彭城王元勰传令三军缟素。当孝文帝的灵柩到达鲁阳时,彭城王元勰委托北海王元详,快马奔赴洛阳,向皇后冯氏“奉宣遗旨”,赐其饮鸩酒自尽。

  皇后冯氏惜命,不愿就死。且奔且号。

  “天子不会这么做的,是诸王辈要杀我!”

  阉人入,授后药。皇后冯氏不愿自杀,阉人上前抓住冯氏的衣袖,强行将鸩酒灌进她的口中。

  皇后冯氏被赐死,死时年仅30岁。谥号幽皇后,陪葬在孝文帝的长陵(今河南临汝)。

  咸阳王元禧等,闻听皇后死讯,相视曰:“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做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杀我辈也?”

  这是野史。

  《全史宫词》:姊妹花明并姿丽,颛房宠独在昭仪。缘何菩萨开淫戒,贞谨应惭练行尼。

  即是坊间说的孝文帝的两位皇后,外戚冯氏的一对姐妹花,相继为帝后的轶事。

  其中第二个皇后大冯氏(在家行二)生得格外悦目,出宫后与人私通,此私通的人与佛有缘,名讳菩萨。

  据说,大冯后,复进宫得帝专宠,初封昭仪,后宫妃嫔鲜少能见。

  其时有朝臣进言劝谏,孝文帝还说:“妇人妒防,纵然王者也不能免,况且士医生和黎民?”

  专宠至斯。

  冯昭仪谤言孝文帝第一个皇后小冯后(她的妹妹)使其被废。厥后,孝文废皇后在瑶光寺(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做天子时才建)出家为尼。

  流到后世的历史就是这样。明明知道不行能,但照旧吸引了不少人围观。

  这就是我写文的初衷,因为觉得最简朴的就是明君做不出这种事情,我们历史上就没有天子赐死过中宫皇后:

  昏君都没有。那属于民间戏说。

  杀妻是有违礼法的,甚至是他们眼里的罪,是有损他自身乃至家族的名望的不名誉事情。

  而所有天子的第一任皇后,都是他们的结发妻子,第二任皇后里面,以最早到他们身边的这一批妾室里的最多。

  而正常情况下,这种妾室也就是民间戏称的如夫人。能够扶正,想来造化不低。

  那么,孝文帝到底娶了冯家几个女儿就有些意思:

  正常情况下,冯家作为皇后娘家,而天子一次娶了冯家两个女儿。

  那么,一个是奔着皇后,另一个则是开枝散叶。

  可参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女,公主和亲,如果是姐妹的话,她们肯定相互扶持。

  也就是,一个要专房独宠,或者这么说,替天子生子乃至将年长的皇子都养在身边,以图未来;另一个则是不离天子左右……固宠眼前。

  这里怎么想起了武则天。造化不低,如夫人身世的秀士武氏媚娘,李治潜邸最早到他身边伺候的妾室,做了皇后。

  没法照顾好年长的皇子们,又不愿让其他妃嫔代庖,所以叫了她亲姐姐进宫。

  这里,武则天怎么可能搪塞她姐姐……不行思议。

  【关于皇后武氏,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天子”,请详看下一卷《从唐宫皇后武氏说起》。会陆续更新的,敬请关注。】

  冯氏这一对姐妹花,这里推断,更像是汉宫飞燕。

  由此推断汉朝赵氏姐妹赵飞燕和赵合德,想来是汉成帝的嫡母皇太后或者嫡母太皇太后娘家女,一次进宫两个,还都能送到天子身边。

  非这种身世不行。只是也未必能够是天子的结发妻子,因为这个基本是天子他爹,先帝的权利。

  他敲定的。他未必会选他皇后的娘家女,许多都不。

  对此,嫡母皇后体现无奈,“臣妾做不到啊。”但她也有能够做到的。

  就像这里的太皇太后冯氏,没准在照旧皇太后冯氏的时候,她就做了。

  孝文天子他爹,文献天子身边说不定就有两位昭仪冯氏哦。不要看冯熙的女儿,要看整个长乐冯氏。

  这边没有,她冯氏一族能出皇后冯氏,正位中宫,还找不出两个能送进宫的昭仪。

  这种皇后,嫡母皇太后,嫡母太皇太后,如果她天子丈夫不选她娘家女,做下任天子的皇后,她通常就塞两个娘家女给下任天子。

  皇后的艺术。

  这里到了孙子孝文帝,再给他两个,如果寿命够长,到了重孙子,没准她还能给两个的。

  据此推断,一见天子身边有两个贵女,照旧姐妹,她们很大可能是走的嫡母皇太后、嫡母太皇太后娘家的路子,或者说直接点,就是她的娘家女。

  这里冯氏的一对姐妹花,都做了明君孝文帝的皇后,尚且被民间戏说成“红杏出墙”,姐妹内斗。对比她们妹妹的墓志铭,简直是令人发指。

  那么,昏君汉成帝的皇后赵氏和妹妹婕妤照旧昭仪赵氏,被说得不堪,身世都“低微”,也不难理解了。

  但这肯定不是历史的真相。

  能出嫡母皇太后或者嫡母太皇太后的人家,规则一定是好的,出不了这种。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姐妹,肯定是足以母仪天下的。就从前面,汉成帝的天子爹,或者再上的汉天子,明君吧,册立她们姑母做了正宫皇后。

  这等人家,只会教育得更好,不行能“歪”成这样。

  北魏历史对于整件事情,关于皇后冯氏的,就一句话:

  简简朴单一句,“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二十八日,下诏赐皇后冯氏死”。而正常地赐死做法,是应该先说皇后的罪名,然后贬为庶人,再依罪赐死。

  否则这就是天子昏庸的明证。

  没有这么做的明君吧,只是没想到后世的人抠字眼抠到这上面。

  他这是遗嘱。

  再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作为一代明君孝文帝对于自己身后事的部署,我只能认为这句话,“下诏赐……死”,是“下诏赐……与我同葬”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一道恩旨,天子希望和皇后冯氏埋葬在一起。因为古代的帝陵,这时候,或许天子都是独葬,一如秦始皇,一如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

  并不推行合葬。合葬,需要职位更高的那一人,另行交待一声。

  因为这是祭天地告祖庙的中宫皇后,或者,退一万步说,真计划赐死皇后冯氏,魏宫内廷照旧昭仪冯氏为尊。

  没有须要。朝廷就没有这么做事的,这个部署,意义何在。

  联系“昭仪之下的三夫人都遣散”的后事部署,孝文帝重情,也并不将男女情事多放在心上,有君人之度。

  就是皇后冯氏真有所冒犯,下诏“废后”足矣。

  就没有这么赐死中宫皇后的“礼”,下面也就基础不知道要怎么做,都得讲“礼”。这里推断是要和皇后冯氏同生共死的身后事部署。

  而内廷事,正史不纪录,皆是民间耳食之闻。

  大周后工琵琶,中主李璟特赐上好“烧槽琵琶”。也就是说,南唐后主李煜送了大周后一名贵琵琶,推断大周后工琵琶。

  这还算合乎情理的推断,虽然也可能是耳食之闻。

  因为孝文帝临终与皇后冯氏同葬的部署,推断皇后冯氏宠冠后宫;死后遣散后宫诸妃,推断生前一定是六宫无妃。

  历史的真相,至今不明。

  接下来的,虽然是杜撰的。

  【请注意:本文如无零星史料佐证的话,那就全文都是杜撰的。请勿深究。】

红豆八宝饭

发新文了,是关于北魏孝文帝和幽皇后的,接待一起加入对历史的某种可能的探讨,如有疏漏,敬请指正,谢谢。记得收藏,推荐哟,再次谢谢。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