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词之国

【第34章】九百里外写岳阳

词之国 乐从心来 2558 2021-11-02 10:52:04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五十七岁的范仲淹因其主持的“庆历新政”革新失败,请求外放。仁宗任命其为资政殿学士,兼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陕西四路缘边抚慰使。

  冬十一月,范仲淹以肺病在身为由,向宋仁宗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邓州(今河南南阳)知州,以避边塞严寒,仁宗升为给事中、兼邓州知州。

  十一月,范仲淹带着病残的宗子范纯祐,从邠州南下,到邓州赴任。

  谁也未曾料到,范仲淹的这次到来,也让邓州意外得福,延宕不停的儒家文脉今后深植邓州,葳蕤成林。

  对于范仲淹小我私家来说也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邓州,范仲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革新没乐成,范仲淹却留下了千古诗名。

  “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结构严谨,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

  在邓州写岳阳楼?两地距离九百五十里开外,还写得这么生动传神,似乎亲身到了岳阳楼,这是怎么做到的?词神弄玉在天宫乐署知道了此文,也想知道原因。

  于是,弄玉化身游学的学子,来到邓州州府,求见范仲淹。

  范仲淹爱才,早就付托手下的衙役、仆人、仆人,如有学子求见,一概通传,不得阻拦。弄玉很顺利地见到了范仲淹。此时,他正在书房读《春秋公羊》。

  “范公明鉴,学子弄玉,早听说您的文名,知您知邓州,特来求教!”弄玉深施一礼。

  “哦,弄玉?你可会吹箫?”范仲淹笑道。

  “范公见笑了!家父学黄老,就给门生起了这个名字,也是希望门生在文艺方面有所成就。”弄玉既然敢用真名,也早就想好了应对之辞。

  “见贤思齐,善焉!”范仲淹赞许道。

  “范公,门生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否?”

  “令郎请讲!”

  “我想追随范公,作您的书童,不知范公可否应允?”

  “你可知我手里拿的是什么经典?”范仲淹没亮相,先发问。

  “春秋公羊,微言大义!”

  “主旨为何?”

  “警策后世以名教。依公羊之春秋,王道不兴,故有乱世。治世,唯大一统可矣!”弄玉回覆。

  范仲淹大吃一惊!没想到弄玉小小年纪,竟有与自己一般的见识,欣然收下他,为自己的书童。

  邓州是医圣张仲景家乡,也是邓姓起源地。位于伏牛山脉南部,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平原沃野,民俗淳朴。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国,公元前678年归楚,因人稠物丰,称穰邑,秦设穰县,隋开皇三年(583)置邓州。

  宋初的邓州,又叫南阳郡,辖穰、南阳、内乡、顺阳、淅川五县,即今南阳市的大部门地域,治所设在穰县,即现在的邓州市。其时出知邓州的,多为朝廷要员,如张永德、赵普、苏易简、寇准、张知白、陈尧咨等,他们或为宰相,或为重臣,或为名将。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大情况下来到邓州的。

  范仲淹到任后,看到邓州“民俗旧淳,政事绝简,心方少泰,病宜有瘳。”于是把寄养在京城妻兄李纮家的二儿子纯仁、三儿子纯礼及女儿也接到邓州一起生活。

  范仲淹到邓州上任后,勤于政事,重抚慰,轻处罚,废苛杂,鼎力大举整顿民俗,教化民众,当地因而百废俱兴,一派太平景象。

  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东风堂,览秀亭等修建,逐步使这里成为情况优雅,风物宜人的念书学习城所——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为五进四院,中院有一大片泮池。百花洲结构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一座假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巨细三岛,岛上有嘉赏亭、菊花台。赏石园内石栏、石景触目皆是,假山、长廊各有风情,遇上烟雨时节,漫步其中,别有一番滋味。灰色的墙砖,把书院陪衬得特别典雅。

  书院里,绿树成荫、亭台楼阁犬牙交织,山湖舟林相映生辉,来到此的人,仅仅一眼就再也移不开目光。

  范仲淹到邓州的第二年,庆历六年(1046)初夏,友人滕子京修书给范仲淹,请他为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和滕子京既是同科进士,又都提倡锐意革新,以求有利于社会,且同遭诬陷被贬官,在朝廷受到排斥和攻击。

  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降官到岳州。滕子京到任岳阳一年后,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腾子京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范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

  信中这样说到:“自昔人以地名,地以人显,若想岳阳楼今后天下扬名,必得有一位雄才巨擘为它作记方可。”

  在滕子京眼里,只有范仲淹,才是众望所归的“雄才”人物,也只有范仲淹,才气担得起这一重任。

  考虑到范仲淹身在邓州,未曾到过岳阳楼,为使范仲淹对岳阳楼有更深的了解,滕子京除在信中详细介绍岳阳楼外,还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并缮写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提供参考。

  “范公,您要去岳阳吗?”弄玉问。

  “弄玉,我不去岳阳。怙恃官员不能擅离属地。”

  “那您要怎么写岳阳楼记啊?”

  “天下大湖和名楼,气势相似。无非登高临远,烟波浩淼。我参照滕公提供的绘图和诗词歌赋,在这美景满目的花洲书院里,定能写出来。”

  “范公,学生备好文房,拭目以待。”

  其实,范仲淹少年时对洞庭湖照旧有印象的。

  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曾短期担任过安乡县令,范仲淹随继父侍读,在安乡渡过了一段少年时光。安乡,与位于现岳阳市城西的岳阳楼隔湖相望,陆路交通遥远、曲折、坎坷,而洞庭湖又烟波浩渺巨浪滔天,以其时的骡马风帆,来回十分艰险,范仲淹与天下名楼遗憾地与失之交臂。

  不外,安乡正位于洞庭一角,北宋时的洞庭湖面积八百里,安乡离湖边很近。从小就衷情山水的范仲淹,经常流连于洞庭湖畔,在湖风涛声里念书和思考。“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深深扎根在他的影象里,霏霏霪雨以及春和景明的湖光山色,在他脑海里俯拾即是,随手拈来。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曾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卖力监视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破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海的印象,也为范仲淹写洞庭湖提供了范本。

  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范仲淹写过:“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第二年他还写过:“去国三千里,风浪岂不赊。回思洞庭湖,无限胜长沙。”在诗中,他还形象刻画出了舟过洞庭、人上高楼的种种思绪。

  另有更重要的,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在古籍里多有描述。学贯古今的范仲淹,早已成竹在胸。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