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三国:有人谋反我的举动惊呆全场

第122章 水源是个大问题

  杨勋陪着刘辩,在晋阳城外走了一圈。

  刘辩给他提了不少建议。

  “并州缺水。”杨勋对刘辩说:“太原郡一带,河流也有几条,但真正能算得上河的,只有汾水。”

  “那就引汾水浇灌。”刘辩问他:“需要多久可成沟渠?”

  “令郎有所不知。”杨勋一脸为难:“汾水是黄河支流,流量不是很大。若整个太原郡都从那里取水,只怕不够。”

  刘辩算是明白了。

  并州最大的麻烦是缺水。

  别说与河流纵横的江南相比,就连司隶,这里的储水量也完全没法比力。

  “引汾水是个法子。”杨勋又说:“泯灭的日子太久,没有十多年,不行能浇灌到更多的土地。”

  “开挖湖泊是否可行?”刘辩问:“取地下的水,建成湖泊,平日里蓄水,等到干旱的年头,再把这些水拿出来用。”

  “到了旱年,就怕胡泊也蓄不起水。”杨勋摇头:“在并州挖出一片湖,可不像司隶那么容易。若在江南,组织一些民夫,随意也就挖了出来。可在这里……”

  他瑶了摇头。

  干旱,还真是个大麻烦。

  没有富足的水,作物基础不行能有个好收成。

  “那就先挖井。”刘辩说:“每村都挖一处,至少让黎民有水可用。”

  “田地怎么办?”杨勋问:“莫非真的靠天收?”

  刘辩望向万里无云的天空:“老天可靠不住,实在不行,就组织村民,在村外开挖水塘。”

  “挖水塘?”杨勋错愕:“和湖泊也没什么差异。”

  “虽然差异。”刘辩说道:“挖掘水塘,泯灭的人工不多,只要一个村子的劳力,用一两个月就能挖出一处。水塘用来蓄水、养鱼都是可以。”

  “万一遇见旱年,水塘照旧会干。”杨勋不解的问:“挖它有什么用?”

  “远离河流的乡村,挖水塘一定要挖到地下渗水。”刘辩对他说:“地下渗上来的水,纵然干旱,也不会被烘干。”

  “明白了。”杨勋颔首。

  “把你调到并州,为的是尽快让这里富庶起来。”刘辩对他说:“国富民强从来都是一体。老黎民手里没钱,即便朝廷坐拥百万强兵,稳定时局照旧很难。”

  “臣明白。”杨勋回道:“再不能让董卓之流骑在朝廷的脖子上。”

  刘辩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臂:“找个村子看看。”

  “四周哪有村子?”杨勋朝四周望了望:“来的时候,我一路也没见着几处乡村。”

  “我们来的时候,路上倒是见过难民。”刘辩对他说:“给了些种子和粮食,也不知道在哪安家,过了好几天,也没见有人到晋阳。”

  “肯定去司隶了。”杨勋说道:“不往司隶走,因为缺少口粮。获得粮食,他们哪肯留在并州。”

  “朕美意倒是办了坏事?”刘辩一愣。

  杨勋回道:“想要把人留住,就不能给太多粮食。等他们都安了家,再每家每户拨发口粮。只有那样,才不会有更多的黎民跑去司隶。”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