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小镇故事之文明的细胞

第七章 知足常乐

小镇故事之文明的细胞 陶荃 1051 2020-12-14 20:10:56

  小镇为数不多的公职中,教师绝对算鲜明亮丽的事情,尤其镇中心的初中和中心小学。

  当地中小学的大部门教师源于本市唯一的师范学院,高考填报志愿时属于二类,这是考生所占比例最多的一档,师范学院便成了首选,因此教师险些都是当地人。

  结业后配景硬的能分配到城区学校,没配景的全都进山,在各乡镇的山村小学教书。现在大多数纵然很穷的乡村也会有现代化的小学,只要学校体例在,哪怕只有几十个、几个学生都需要各科老师坚守,于是大量没配景的师范结业生就进入了山村小学任教。

  教育局凭据三年一考核的尺度,凭据退休教师腾出的空位逐渐把大山里的教师往乡镇四周调动。有门路运动的可能跳级调动到乡镇中心,这事不见得全都仰仗能力。但同岗位的教师城区人为最低,其次乡镇中心学校,山村小学的教师人为最高,因为条件艰辛就有种种对应的补助。

  教师也有家庭,需要生活便利。一旦进了乡镇中心或许率就会结束拼集过日子的状态,在哪安家会立马提上日程。可以小镇买房,或住学校教职工公寓,或是到20公里外的县城安家。差异很明显,住小镇事情和生活方便,房价还自制,但居住情况远不如县城。绝大部门老师都选择在县城安居,再买辆代步车,事情繁忙或者周中住学校公寓,周六日回县城过周末。

  20公里对都市上班族并不算远,尤其通地铁的都市,但对小镇意味着一座山,一座没有路灯的山,一直连续爬坡和下坡的山。不说几个弯急坡陡的庞大路段,纵然天长日久对开车技术和体力都是考验,况且许多教师没有代步车,而本市因为宜居的气候特点,房价已被炒高到两月人为也买不来一平房的田地。

  但这种生活依旧是许多老师的首选,司马老师却是个例外,他没有去县城买房,也没有住学校教师公寓,而是选择和农人做邻居。

  司马老师在县城房价一平5000元的时代,花10万租下了一处宅院50年的使用权。那处宅院面积300平,包罗西南两个偏向的150平米修建。原主人住从父辈继续下来的另一处屋子,这处房龄60年的土木结构院落就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宅。

  司马老师凭据古朴的样式重新装修了衡宇。屋内贴上了高等地砖,院子北边新建了一座书房,东边修了花园,种了月季、海棠、梅花、竹子,门楼两边种了几颗葡萄,用铁丝网扯了半院子葡萄藤。

  今后,一旦遇到周末晴天气,司马老师的院子就会传出种种欢声笑语。乐器伴奏的唱歌声、麻将推倒的噼啪声、酒瓶倒地的翻腾声、干杯吆喝声、豁拳行令声、葡萄架下烟雾缭绕的烤串声,听不见的品茗声、赏花声、谈心声、葡萄藤下摇椅里的微鼾声……

  司马老师永远笑眯眯的心情,不是慈祥那种,而是无忧无虑的微笑,从他的脸上很容易读到他的内心——知足常乐。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