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与非遗的开始

玉屏—箫笛制作武艺

与非遗的开始 有琴臻臻 2155 2020-10-18 20:41:57

  玉屏箫笛制作武艺,黔省YPDZ自治县传统手工武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玉屏箫笛以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镌刻、制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制作工序繁多庞大,且均接纳手工制作。

  有关玉屏箫的纪录,首见于清乾隆《玉屏县志》:“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风笙。”关于玉箫笛的由来,在玉屏侗族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外洋访知音”。据传,300年前,古时有位自称“鹿皮大仙”的道人,远路云游到玉屏,爱此水秀山青,竹茂林丰,遂停留下来,并与当地一位姓郑的侗族才子结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怀,便寄兴丝竹。可是当地佳竹虽多,却无箫管。有一天他从山上采来一根竹子,将它制成箫吹奏起来,引起知交的共识。不久道人要远游他乡,便把制作箫的武艺传给了这位姓郑的朋友。从那以后,郑家就开始自制自销箫。从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箫的生产。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业同行述:郑家以当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合称“平箫玉笛”。

  喜好音律的郑氏将制作箫笛的武艺视为传家宝,代代坚守其业,故郑氏箫笛在明万历年间便已名声在外,明清两代,玉屏箫笛都被皇室点为贡物,上奉朝庭。清代咸丰年间,郑氏传人因家境萧条而被迫卖箫生活,由此开始专制平箫,挂牌出售。后因产物求过于供,始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传艺,扩大生产规模。至抗日战争时期,玉屏箫笛的生产有了大的生长,仅城区就有箫笛店肆三十余家,从业者

  八十余人。

  玉屏箫笛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外形美观,音质纯正,音色美,音韵悠远等特色。其镌刻之诗词歌赋、名人佳句兼山水花卉、飞龙舞凤图案,将形声之美融为一体,使箫笛既为雅致的乐器,亦为十分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也是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其中,尤以传统对萧为贵,每对分牝牡,雌萧略细,雄箫略粗,音如凤鸣龙吟之别。然牝牡皆配,刚柔相济,其声和谐,娓娓动听,夜静弄之,如注如诉,如怨如泣,遥寄相思有感于衷,音韵变化无穷,喜怒哀乐皆在其中。善弄者,明月清风,仙音六律,另有妙境,故亦有“神箫玉笛”之称。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镌刻、制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庞大,且均接纳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箫笛外貌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种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

  制作玉屏箫笛的质料要求很是严格,须接纳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为质料。这种竹子竹节长、肉厚,通根粗细基本一致,拇指般巨细。砍竹时间也很考究,须在立冬后两月内为好。这时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选取的竹材须杆直,头尾巨细(取材部门)匀称,竹节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长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玉屏箫笛的质料多取自于本县的飞凤山和太阳山上。这两山上生长的一种质地极优良,产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等产物的好质料。

  取材环节共有四道工序:选材、下料、烘烤校直、检验入库。

  制胚:

  ①刨外节:也称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节头部门;

  ②刮竹:将竹材刮去外皮;

  ③选材、下料:凭据需制作产物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切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内节、打头子;

  ⑤再次烘烤加热校直(称为精校);

  ⑥刨二道节(也称精刨);

  ⑦弹中线、滚墨线;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箫的制作须增加“开叫口”“开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艺中,以传统扁箫制作历程中的夹扁竹和开叫口最为要害。夹扁竹武艺为当前国内箫笛制作仅有的一项绝艺。解放前,这一绝艺属郑氏专有,秘不外传。至20世纪50年代,才得以果真。夹扁竹是处置惩罚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将竹料烤“熟”,用铁钳重新至尾依次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形扁竹,并以木夹校直。“叫口”即箫的吹孔,开得不适、音量、音色、音准都受影响。

  箫笛镌刻分刻字、刻图。传统产物最初只刻店肆字号、日期。1930年起,始有龙凤、花卉、山水镌刻,镌刻内容其后逐步富厚。镌刻大致分为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镌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镌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8种刀法。在运刃上,按竹质纤维分竖刀、横刀;按字体笔画分顺刀、逆刀;按质料与字体结合分竖顺竖道、横顺横道,斜顺斜逆等。

  刻图,初用单刀,运刃须滑回,速度较慢。20世纪60年代,始改用双刀刻图。种种刀法皆一挥而就勿须滑回,横竖顺逆,运用自如。构图接纳条幅式,阴雕。1980年起,始有盘龙浮雕。

  经过烘烤上镪水、水磨洗涤、填色、揩去颜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艺为主。原始打磨用骨节草,擦去箫笛外貌尘垢,再用玉钏子打磨灼烁。1958年后,改用水砂擦笛,寿珠子打磨。此艺沿袭至今。

  只需经过取材、制坯、镌刻、制品四个精工细作环节,方可制作出工艺精美,音色纯正的箫笛。

  阿布与非非走完了黔省的所有县城,了解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发现在这里汉族才是少数民族,阿布可以回家写游程感悟,非非也可以回家总结,希望对自己的设计生涯有所资助。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