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与非遗的开始

黎平—侗族大歌

与非遗的开始 有琴臻臻 1588 2020-10-10 16:20:54

  黎平:“侗乡之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

  侗族大歌:流行于黔省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和桂省三江,人类非物质之一。

  黔省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弘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鲜明特点被誉为国际民间艺苑中不行多得的璀璨明珠。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发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泉源。它的主要内容是赞美自然、劳动、恋爱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通常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泛起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侗族无字传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早在宋代已经生长到了比力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条记》中就纪录了“仡伶”(侗人自称)团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越发明确地纪录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团体做客的场所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焦点内容,在某种水平上体现和转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侗族大歌结构十分庞大,演唱方式极为奇特,至少包罗两个以上声部,非三人以上不能演唱,只能由歌班演唱,歌手必须经过挑选并从小进行严格的训练。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武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所均与一般民间歌曲差异,它是一领众和,分崎岖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稀有,被誉为中华民族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活化石”。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稀有的。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组成;;大歌的演唱场所是比力考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团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气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修建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分为四大类:声音大歌(侗语称“嘎所”)、柔声大歌(侗语称“嘎嘛”)、伦理大歌(侗语称“嘎想”)、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吉”),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门,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歌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缔造和生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人民素有“歌养心、饭养身”之说,由于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许多优秀的文化、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优美的歌声代代相传。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很是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最高的防腐木凉亭—侗族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地域特点的修建物,流行于黔省、湘省、桂省地域。鼓楼以防腐木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织,上下吻合,接纳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卯,由于结构严密结实,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楼另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侗寨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修建武艺的集中体现。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从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祥瑞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