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第46章 牧民之道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九折肱 1595 2020-10-31 16:10:00

  牧民之道

  管仲首先向桓公提出怎么看待黎民的原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看法,即国之四维,并警醒桓公“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一个国家可以衰败,可以不振作,这都是暂时的,但不至于灭亡。

  四维是什么呢?

  四个字,礼义廉耻,简朴的四个字包罗的内容很深许多。

  这是从文化与教育上对民众的治理与引导,包罗宗教信仰的情感,可以说一切精神上的工具都包罗了,就是四个字“礼义廉耻”。

  对民众的一种规范,建设这个工具才气更好地“使民”,更好地“使民”,别无他,爱民即可。

  告诉桓公:

  使民不能理解成役使,把民众当做牛马也是使民,但不是管仲强调的使民,管仲认为使民最重要让民众心悦诚服,宁愿宁可为国奉献,前提是君主乃至国家要切实的资助民众,敬服他们,全方位的给予他们尊重,和最起码的生活富足。

  短短的几个字使民爱民,基本就是管仲的牧民之道。

  牧民,实际就是治理民众,可不是牧牛牧马,把民众当做牛马使用,那离完蛋不远了。

  这里的牧,包罗着治理和相处和服务的意义。

  管仲与众差异的就是能认识到从民所欲,譬如司马迁所言“与民同好恶”,这个很重要,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老黎民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都要考虑到,必须要通达人情,不近人情是不行的。

  “齐国黎民,公之本也”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把民众放到很重要的职位,指出了民众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有这样的认识,管仲简直不简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把是否与民同好恶提到很严重的职位。

  黎民讨厌劳苦,那我们给予他们安乐,黎民讨厌贫贱,我们给予富贵等等这些,都是牧民的原则,还要有些具体的做法,不能有了偏向,没有要领,也不行,空话,不能乐成的。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照旧要爱民,顺民,与民好恶,从民所欲,这样才气最终使民,民众愿意为国,国家才会强大,民众富足,国家才会实现真正的繁荣。

  管仲的思想,现在来看,丝毫没有过时,仍然展现着辉煌。

  尤其是管仲提出物质是民众一切运动的基础,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明确的指出首先要让民众生活生存的下去,才气进一步去引导四维,建设规范,用饭都成问题,怎么搞此外呢?

  管仲能把这些与国家与黎民息息相关的工具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很是不简朴。

  但是,为什么称为牧民之道,而不是爱民之道或者使民之道呢?

  这里有许多问题,譬如说牧民,它包罗了爱民与使民,爱民者能使民,能使民者明白牧民之道。

  牧民,就是统治治理,这里的内容多了。

  看下面这个故事,虽然在正史中没有特别纪录,但是史料中有许多的传说。是关于齐国开国之祖的姜太公的。

  太公杀华士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太公最初到齐国,接纳了一系列措施,概略上因其俗简其礼,这与管仲治国的牧民之道是想通的,管仲主张从民所欲,与民好恶,原理是一样,管仲应该是继续了姜太公的思想。

  那么从民所欲,并不是完全的任其自由,一定是有限制的,这就需要“牧民”,从所欲是一方面。譬如华士,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就是清高的隐士之类,人称其贤。

  太公召之不至,于是杀了他。这事周公怎么认识呢?

  周公说,华士是个高人啊,隐士,为什么把他杀了呢?

  太公意见差异,华士为人自豪,不臣不友,那我怎么治理他呢,他若愿意做臣子,我有措施,愿意做朋友,我也有措施,但是他都不愿意,那我作为齐国君主,面对这种人没有此外措施,找他来做官,也不来,这不是高人,这是逆民,如果迁就迁就,那么人人效仿他,国君的威望何在,谁又把国君放在眼里呢?

  这种人放任自行,倒霉于国家治理,所以必须杀掉。

  你想做高人可以,远离世间不要蛊惑民众,造成坏的影响。

  这就是姜太公的理由,对差池呢,有他的原理。

  这也是牧民。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