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岂独无故

18,还困吗

岂独无故 智襄子 1103 2021-04-17 14:16:27

  【条记】

  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工具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水师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恒久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欠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围城》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即以正确的为是,以错误的为非,这叫智慧;以错误的为是,以正确的为非,这叫傻。

  【看法】

  《爱丽丝漫游奇境》里有一句话,红桃皇后说的:“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奔跑,才气保持在原地。”这是“红桃皇后定律”。

  对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来说,排队是一种规范(norms),即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划定或尺度。

  在许多情况下,制造蜚语是人们齐心协力排挤某个成员的手段。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是最早开始正式研究这个问题的科学家之一。这位政治学者及博弈理论家建设了一个简朴明了的相关规范行为原则。他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没有处罚违规者的动力,因为这其中涉及权衡利弊,包罗实施处罚时需要支付的价钱。

  但是,阿克塞尔罗德真正伟大的孝敬在于:他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加上一条附加规则,不处罚违规者的人也应受随处罚,这一原则才会对好人有利。阿克塞尔罗德称之为“元规范”。

  元规范强调各群体应勉励遵守规范的成员处罚违规者。勉励方式是萝卜照旧大棒并不重要。阿克塞尔罗德接纳的是大棒方式,认为纵容违规者自己就是一种违规行为,需要受随处罚。但是通过积极奖励那些资助处罚违规者的成员,也能到达相同的目的。

  孔子对怨恨的理解其实很深,他用了“迁怒”这个词。

  “君子不迁怒,不贰过。”

  怨恨就是用攻击性来制止认可自己的无能,是“合理化”的一种形式。

  心理学中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言论、想法、行为、结果,尽量赋予合乎情理的解释,或是以掩饰和自欺的方式来重新解释,使之能说服自己或他人,以获得自我慰藉。

  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在1963年发表过一篇经典的论文,研究道德准则的生成历程,提出人的道德尺度的形成要经历六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小孩子是以行为的结果作为是非的尺度,判断一件事是对是错,取决于做了这件事之后是会被奖励照旧被责打;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开始形成,判断是非的依据就是单纯的小我私家好恶。这两个阶段被称为“前道德水平”,意味着道德尺度还没有真正生长起来。

  到了第三阶段,小孩子开始重视别人的态度和利益了,知道了能让别人兴奋的事也是好事,尽管这件事情纷歧定对自己有利;第四阶段则有了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乐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执法规范,认为通常遵纪守法的行为都是好的。这两个阶段被称为“遵从习俗角色的道德水平”

智襄子

《庄子·外篇·天运》给出的界说:“逍遥,无为也”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