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岂独无故

3.4

岂独无故 智襄子 2664 2021-03-04 17:25:00

  【权值】

  【每天三件事】

  第一件事:现在1颗星,目标20颗星,截止日期是11:30(温习,超额完成)

  第二件事:已看完45%,目标看完一本书,截止日期,12:30(即便已经超时,13:23,未完成,不外进度变为了88%)【也不错】

  第三件事:现在七颗星,目标100颗星,尺度:不主动完成任务,截止日期是下午3:10(提前完成)

  【睡前阅读】

  《社会静力学》:进步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一定。文明并不是人为的,而是天性的一部门;它和一个胎儿的生长或一朵鲜花的开放是完全一样的。人类曾经经历和仍在经历的种种改变,都起源于作为整个有机的天地万物之基础的一项纪律。只要人种继续存在,事物的素质保持原样,这些改变一定会以完美告终。正如可以肯定地说,单独耸立的一株树长得粗壮,而在群树中的一株树就长得细弱;可以肯定地说,铁匠的臂膊长得很长,劳动者的手皮肤粗拙;可以肯定地说,水手的眼睛往往会变得远视,而学生的眼睛则往往会变得近视;可以肯定地说,服务员会获得写算的速度;可以肯定地说,音乐家能学会在别人觉得嘈杂的声音中觉察到一个半音的差错;可以肯定地说,一种激情被放纵时就要增长,受约束时就要削弱;可以肯定地说,被人漠视的良心会变得缓慢,而被人遵从的良心会变得活跃;可以肯定地说,诸如习惯、民俗、老例这类名词都具有意义——同样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的种种性能一定会训练成完全适合于社会性状态;可以肯定地说,邪恶和不道德一定要消失;可以肯定地说,人一定要变得完美无缺。

  【看法】

  参考点依赖是指人在决策时喜欢寻找一个参考点,并将需要决策的事项与这个参考点进行比力。参考点像“锚”一样,影响人们决策,因此其发生的影响又称锚定效应。而理性人进行决策是没有参考点的。

  什么是套利?简言之,一买一卖就是套利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处置惩罚信息的整个历程中都市存在认知偏差。人对事物的认知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

  心理学研究显示,事物的可想象性、新近性、显著性和生动性等因素会影响人的影象。

  其中可想象性是指能想象出来的事更容易让人认为是真的,不能想象的事无法从影象中提取,从而不会被认为是真的。

  新近性是指刚刚发生的事更容易从影象库里被提取出来,从而影响人的决策。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为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最大的权重。

  “近因效应”,该效应指最后到达的信息被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无交易定理”,意思是在没有什么新信息的情况下,理性人对金融资产价钱的判断没有分歧。

  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提出的“三元脑(triune brain)”模型。凭据在动物演化历史中泛起的先后顺序,大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约莫可以叫“自动控制层”

  第二层叫“边缘系统”,卖力情绪

  第三层叫“新皮质”,是大脑在演化中最晚泛起的部门。新皮质卖力高级功效,好比认知、影象、抽象思维、决策等等

  杏仁核属于第二层,它卖力发生恐惧、焦虑、攻击激动和恼怒这些情绪。

  杏仁核又分为“中央杏仁核”和“基底外侧杏仁核”两部门。中央杏仁核更古老,卖力先天就会的恐惧

  归因就是追溯事情发生的原因。自我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容易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后见之明”指的是,当结果泛起后,人们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认知失调指的是,当事情的结果与预想纷歧致时,人们会感应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了制止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确认性偏差指的是人一旦形成某种看法,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认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而导致的

  人们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衡,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于“趋利”的权重,这被称为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

  赌场钱效应指的是,当钱来得很容易时,人们会轻视风险。

  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也就是说,人在决策时,内心给予一件事情的权重并不即是它的实际概率,这和理性人的做法完全差异。

  狭隘框架就是形容人在决策时没有全局观。凭据传统金融学理论,理性人的认知不存在取景框,他们的视野是全局的

  【条记】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看法是,人的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首先,参考点与历史水平有关。而理性人则是“往前看”,看未来。

  其次,参考点还与期望水平有关。期望水平指的是人们的心理预期水平

  再次,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被称为决策的同群效应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在面对赢利时显现,在面对损失时,人会体现为喜欢风险,更倾向于赌一把,看有没有时机绝处逢生。

  冯·诺伊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人们称作“盘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他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人们体贴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演化已经把最可怕的工具编码写进了我们的中央杏仁核之中。

  多巴胺使人发生愉悦感,多巴胺是大脑对我们从事种种行为取得乐成的奖励。

  神经科学家发现,在猴子还没有获得葡萄之前,在它刚刚得知即将获得葡萄的那一刻,大脑就已经开始大量提供多巴胺!这说明大脑不光奖励你获得的酬金自己,而且更要奖励你对酬金的预期——对于很是有掌握拿到葡萄的猴子来说,追求葡萄的历程才是真正的快乐,葡萄,只不外是个附加的赠品。

  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结论是,金融资产的价钱总是正确的,即价钱总是即是价值。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价钱通常与价值不符,会发生错误订价。

  传统金融学认为:在认知历程中,人可以正确认识决策工具;在选择历程中,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选项,这叫预期效用最大化。

  在传统金融学看来,套利有三个条件: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的回应是:真实市场的套利不行能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真实的套利是有限制的,被称为有限套利。

  理论上的“零成本”是指,一买一卖,卖出的钱恰好可以用来买入,所以不需要成本;理论上的“无风险”是指,本质上相同的工具其价钱会逐渐靠近,不存在不确定性;而理论上的“正收益”是指,套利的收益在初期就能确定。

  【感恩日记】

  (一)

  几十分钟前,我又有一个想法:【情境】下雨中,我行走在门路上。【事实】我判断了一下水的聚集水平,选择了雨水较少的那条路。【情绪】有些沾沾自喜【反转】可是另有更好的选择——改变下雨的天气,或者改变自己的穿着妆扮

  (二)

  另一件事:几分钟前,我收到了一个短信。然后我受着好奇心的驱使,下载了那个软件。

  首先,我没有想到:进入那个软件后,它竟然给我的另一个手机发了一个短信。

  最后我带着一丝不舍之情删除了那个软件

  PS:可是这很没原理啊!几分钟前才认识那个软件,有什么不舍之情?

智襄子

加里·布林森(Gary Brinson)曾在1991年一篇著名的相助研究24中指出:资本配置,即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凌驾90%。但是,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个高概率因素,而将大量时间放在如何挑选个股上,这是导致收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