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岂独无故

10,传习录

岂独无故 智襄子 1004 2021-02-14 09:03:28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即是私。”

  问“哭则不歌”。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论语》,原文是: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绝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孟子》: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智者没有不应知道的,但是你不行能什么事都知道,什么事都去学习,要聚焦学习你眼前该做的。仁者爱人,天下人他没有不爱的,但是,也有序次,就是在家先爱自己的亲人,在外先爱有德有才的贤人。

  【一】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考究否?”

  先生曰:“如何考究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考究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时光。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绝不彻方可。”

  【二】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时光?”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时光,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愿存,已知之人欲不愿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对天下万物,无物不知,无知不尽。如此说来,要无物不知,无知不尽之后,才气诚意正心,才气再进入下一环节,修齐治平。这样同学们难免会气馁,啥时候才气开始啊?陆澄问的就是这个。

  但是,如果按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存在。格,是格正,是《孟子》中“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就着自己每天遇到的每一事、每一物,去格正自己的心,格正了之后,不就正心了吗?知,是知善知恶。知善知恶,一心向善,不就诚意了吗?这样,格物致知,才气诚意正心,这逻辑就顺了。

  【三】

  只是要明白《大学》里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智襄子

智能是能力强,智慧是不光能力强,而且知道怎么用这个能力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