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仙侠

陟渊

第三十二章 倭乱真相(下):商贪为盗

陟渊 炆鳞 2243 2020-09-11 20:00:00

  燕疏云疑惑道“我却听说这倭寇,许多都是中国人假扮的,说是因为海禁,逼商为盗。”

  赵乾笑了起来:

  “这逼商为盗,改成商逼为盗还差不多。海商自己抢来抢去,实力小被实力大的侵吞,那些大海商就酿成大海盗了。

  “朝廷内与海商勾连的官员还倒打一耙,怪到本就没落实过的海禁头上,横竖黑锅尽量让朝廷背总是没错的。不外也有一些官能说几句实话。”

  他说着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小册子,掀开一页,递了过来。燕疏云拿过来一看,也是一个抄本,上面写着:

  “太守严中云:海商原不为盗,然海盗从海商起。何也?许二、王直辈通番渡海,常防劫夺,募岛夷之骁悍而善战者蓄于舟中,……”。

  她一边看,赵乾一边解释:

  “许二、王直这些原是单纯做生意的海商,他们到外洋贸易,怕被人抢劫,就招募骁悍的倭人武士充当护卫。

  “这些倭人本就虎豹之性,岂是善类?见我大明沿海用小船贸易的商民可欺,就肆意抢劫杀戮,乃至遇船就劫,遇人就杀。

  “王直之流又顺水推舟,从中取利。那些倭人武士尝到甜头,回到倭国宣扬大明富庶富贵盛景,抢劫财物之易,各岛倭人羡慕效仿,和中国海盗勾通串联,到东南沿海杀人抢劫者遂纷纷不停。”

  旁边的周老丈听到这里,突然插嘴道:

  “赵先生说的是实情,这海边的事情,老汉最清楚不外。什么朝廷海禁,逼商人不得不妥海盗,这些王八羔子胡扯也是皮厚,只好骗骗呆鸟。

  “老汉从小在海边看这些商人出海贩运货物,朝廷什么时候管过?

  “那些海客的船越弄越越大,水手越来越多,运的货物越来越多,运一船货来回一趟,去时那边卖华货,回来后这边卖番货。少的赚几万两,多的几十万两银子也是有的,银子堆得和山一样。

  “老汉小时候,乡人打鱼种田还多,厥后要么去大海商的船上当水手,要么自己弄个货船,冒风浪出海赚钱,运气好的,几年就发家当了财主,运气欠好的,翻了船喂了鱼。

  “不瞒二位,老汉年轻时候,也在海商船上当过几年水手。嘿嘿,起先,一门心思做生意的人还多。厥后可就变了。这银子白花花的,谁能不眼红?

  “早些年几个穷汉,弄些小船,拿些刀枪弓箭,装些引火之物,去劫大船。二位想,这些大船的船主,岂是吃素的,能让人随便劫?

  “他们船上养武人,装着什么鸟铳、佛郎机、厥后爽性聘用倭人武士。那些穷汉海盗,哪里是对手。嘿嘿,就是海盗这营生,穷汉又岂能干得过阔佬?

  “厥后就是大船主之间狗咬狗,抢来抢去。配了武人的船主,原来照旧防卫,厥后觉得这钱不能白花,不抢白不抢。谁的武力弱,谁就要被吃掉。

  “只想着做生意的船主,不妥海盗也不成。你不妥鲨鱼,就得被鲨鱼吃。

  “老汉从小就觉得为非作歹的事情干了,良心过不去,眼看在这些家伙的船上做事,不是去抢别人,就是被别人抢,就到内地来,干干杂活算了。”

  燕疏云听了这话,皱眉道:

  “如此说来,真的不是朝廷海禁过严,导致海边黎民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当了海盗,甚至冒充倭寇?”

  那老仆大笑,白胡子乱抖,笑停了,才说道:

  “傻女人,你也不想想?要是朝廷真的肯落实海禁。海盗那些大船,天上掉下来的?

  “别说船了,就是王直、徐海、许二这些和倭寇勾通的大船主的水手舵工,又哪来这么多?

  “另有倭寇可不是白给王直这些家伙卖命的,厥后倭寇自己直接抢劫就不说了。

  “原先王直雇佣这些倭寇给他们保驾,那不都是要真金白银的么?他们那里来的那么多钱,还不是通番做生意赚来的?

  “这些家伙也是心黑皮厚。得了自制还卖乖,他们只是做生意,官府什么时候管过他们?

  “靠走海赚了大钱,又贪心不足,干起杀人越货的运动,官府这才要管,他们反倒打一耙说是因为海禁才逼他们当海盗,这不是丧了良心混淆视听么?”

  赵乾在一旁颔首,燕疏云道:

  “我明白了。这倭寇和海禁毫无关系,官府完全放任。这么大的利益,没人管制,谁都想分一杯羹。

  “那些武力强横的海商,眼看抢劫能更快得手财富,又怎能经得起诱惑。海商就转为海盗。抢了海上,再抢陆地。”

  赵乾叹道:“正是如此,这册子后另有一篇谭二华的,女人也可看一下。”

  燕疏云翻到下一页,却是海道副使谭纶的议论。

  说是海禁是历朝明例,然而十数年来海上通番贸易,巨贾大贾牟利无数,番船充斥海上,朱纨力行海禁,结果非议横生,弹劾纷纷,免职问罪相继而至。官员为了逃难,只能迁就。海禁废弛,终于酿成大祸。

  燕疏云看毕,问道:“以赵先生之见,则要消灭倭寇,照旧要严行海禁么?”

  赵乾道:

  “这却否则,海禁固可消弭倭寇,但如朱秋崖公《俟命辞》中所言‘以海为利之家,布列显要。故以是为非之口,充塞鸿蒙。’

  “谁若要动真格实施海禁,只怕还要步朱秋崖公之后尘,落得惨死结局。

  “况且堵不如疏。本朝倭寇之祸,在于有海禁之名,而无海禁之实。要消弭倭寇之祸,军力剿灭为治标,名实相符为治本。

  “要名实相副,无非两法,一个是厉行海禁。只是依此策,朝中阻力太大,阻挡猛烈,肯定难以实施。而且也倒霉沿海民生,中外货物不通,非长策也。

  “另一个措施,有开海之名,行开海之实,则朝廷收海税,行治理,以此税养雄师,海商不敢为盗,亦可消弭海盗倭寇之祸。弭寇之效等,得利更多。”

  燕疏云听了这一番议论,颇感佩服,道

  :“赵乾先生这一番话,让人茅塞顿开”。

  那老仆也道“是赵先生说的这个原理。”

  赵乾摇手道:

  “这亦非我小我私家之见,实亦是鉴川公之见,听说朝中徐阁老、裕邸的高新郑、也都有此议。

  “其实孝庙时,倭寇之祸尚未显,丘文庄公便已有开海之议,只是那时既无倭寇之祸。不开海,海商也照做生意,乐得不收税。

  “海商皆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如何肯分利于朝廷。如今倭寇之祸愈烈,只想做生意的海商自己也刻苦头,若象征性交些税,能消弭倭寇之祸,阻力就小得多。只是……”

  说到这里,他皱了皱眉头。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