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幻

新科学时代

第34章 信息科技学报

新科学时代 康泓 2164 2020-07-30 22:08:45

  这些天,在刘博的悉心资助下,郭一的论文行文和花样终于到达了尺度。经过林炳申教授强烈推荐,这篇论文投到了《信息科技学报》。

  林教授原本的想法是随便发一个期刊,抢占一个先机,真正的结果在研究历程中逐步再放出来。

  但看到郭一的论文之后,他直接改变了想法,这篇论文必须要投焦点。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偏见的话,这篇论文的质量投《科学》都不存在问题。

  《信息科技学报》是为数不多的以中文的语言形式被SCI收录的期刊,更是信息科技领域唯一一本以中文的语言形式被SCI收录的期刊。

  不外,影响因子确实不高,或许0.2左右。

  这不是期刊自己质量的问题,而是中文语言形式的期刊在国际学术界职位实在尴尬。

  据统计,国内被SCI收录的有接近二百种期刊,但险些全都是国内的英文期刊。这其中中文语言形式的期刊总共就只有十几种。这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影响因子也不凌驾2。

  林教授原本也是建议郭一好好的翻译一下这篇论文直接投英文焦点的,这样影响力可以更大。

  事实上,郭一的这篇论文已经不是简朴的料想了,它很可能成为以后研究历程中不停被证实的全新理论体系,这样增强国内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时机理所虽然不容错过。

  但郭一明确体现拒绝,倒不是他英文差,英文差还可以请人翻译呢,更况且他英文并不差。

  但是凭什么?我们阅读前沿科技资料,都是英文的,这没措施,是我们科研水平决定的。我们看的工具是别人写的,必须要迁就别人的语言。

  但,这次明明我是最先进的,我为什么要“吧啦吧啦吧啦”凑上去写成英文去方便别人?不发,坚决不发。

  要发就发中文,以后全发中文,爱看不看。

  郭一不愿意发英文,林炳申教授也没太在意。

  虽然发英文焦点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但以这个研究的水平、这篇论文提出的全新理论体系,即即是发中文,国际影响力也绝不会小,顶多是需要发酵的时间更长一些而已,无伤风雅。

  国际影响力,这简朴的几个字是林炳申教授一生的追求,从开始的时候自己追求,到厥后,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追求,现在天,他已经徐徐退出一线,开始指导自己学生去取代自己追求了。

  国内的学术、科技、甚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太弱,话语权也太小了。

  他之所以建设特别班,立志培养高水平人才也有一部门是出于提高国内学术、科技影响力的目的。

  但实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尽可能的发往更高级的期刊,更有影响力的平台也就成为提高影响力的另一重要途径了。

  “如果郭一的结果能够解决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别说是发表成中文了,就算是发表成甲骨文都没关系。

  如果顶尖的研究结果全在华夏,全都是用中文发表的论文,那……”

  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满世界的找中文翻译工具、满世界的找中文学术翻译人员、满世界的学习中文学术术语……

  这样的场景,林炳申教授连理想都未曾理想过。

  “现在,似乎有希望的样子?”

  想起郭一,再想起他的辅助神经系统研究,林炳申教授觉得即便郭一今天做不到这一点,终有一天也一定可以做到。

  “这……这……这……”

  张伟“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找出一个合适的词儿来形容现在自己躁动的心情。

  作为《信息科技学报》的主编,他什么样的论文没有见到过?行文高深的、立意离谱的、胡编乱造的、滥竽凑数的……

  但今天这篇论文着实让他受了惊。

  “林教授的学生就这么妖孽吗?”张伟十分感伤的同时又无比受伤,他自己怎么就没有遇到这么妖孽的学生呢?

  林炳申教授他很熟悉,两人还很交好。他还曾代表《信息科技学报》邀请了林教授当期刊的副主编。

  按理说,林教授就有权利决定刊发一篇论文,但他照旧把这篇论文发给了自己,让自己审稿,这是举贤避亲。

  不外,林教授都亲自推荐了,这论文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这一点,张伟是有心理准备的。

  前一段有关辅助神经系统的讨论他也有所耳闻,只是没顾上去深入了解。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他就想起这回事儿了。

  “但,这也太不夸张了吧,研究都到了这个水平了?”张伟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这质量,跟期刊的特邀专家的水平都相差无几了。

  “很难相信这真的是一个学生写的,林教授自己的研究还差不多吧?”这么想着,张伟直接决定:加急刊发,这么重要的结果必须让更多的人更早的看到。

  ……

  作为SCI收录的信息科技行业唯一中文期刊,《信息科技学报》在国内虽然拥有很是多的读者和拥趸。

  国内的研究所和其他科研机构也都很是重视,这已经中文科技期刊坚守的最后阵地了。

  “咦,《辅助神经系统理论总纲》,这不是林教授欧那个遴选学生的课题研究吗?这么快出结果了?”

  辅助神经系统这个话题前一段时间被炒得火热,还引起了清北信的新一轮争锋,作为清华大学在校生的高新宇虽然不陌生,更况且他自己就是生命科学学院结业的知名校友。

  “封面推荐,难道辅助神经系统的存在已经被证明了?”高新宇怀着万分的期待打开全新一期的《信科学报》。

  “辅助神经系统的看法……”

  “体现形式……”

  “人群差异……”

  “生长机理……”

  “辅助神经系统的的可塑性……”

  高新宇是越看越心惊,这套理论居然已经如此系统、如此成熟了,这个看法不是前些日子才刚提出来的吗?前些日子还饱受质疑和攻讦呢,这怎么一下子就成体系、成辖档退呢?

  “生信号转换、全身循环、大脑协同……这……?”

  “人造肢体、人造亲和生物器官、大脑深度开发……这简直是跨世代的研究啊!”

  论文篇幅很长,以至于这期的《信科学报》都加页了。

  高新宇也只不外是简陋浏览了一遍,但就是这简陋的浏览也让他久久无言,甚至连说好的相亲都忘了。

康泓

刚看了一下,收藏突破一千了。可喜可贺,谢谢列位书友,谢谢!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