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猪年尾巴上的影象

猪年尾巴上的影象 瑾握国 1694 2020-01-22 20:00:45

  垡头在界岸上码放,一般堆三四块高,过高了容易倒。特别是刚搬上界岸,潮潮的,碰上下雨的话,倒的可能性更大。矮一点,两三块高,能倒到哪里去?

  码放的垡头,有的一堆一堆有间隔,那一定是田口(一块田的宽度)较小,或垡头条划得稀;有的重新到尾,一条界岸堆到头,还都四五块高,那一定是田口大,必得如此了。幸亏这种堆放是临时的,最终都必须挑回家。因为田埂也好,界岸也好,都是田间重要通道,下田施肥,进行田间治理,都是必须从这里走的。所以,秋收秋种忙完以后,挑垡头是首要也是最极重的任务。

  首要好理解,不把垡头挑了,这界岸上的一条条长龙就是下田干活的拦路虎;极重呢,所言也不虚,这一块块垡头,放在簏子里用扁担挑,确实很极重呢。据我在农村劳动的体会,每年挑垡头断扁担的情况是最多的。一般天气情况下,秋高气爽,风吹日晒,码在界岸上的垡头干得很快,三天见白,一个星期就“透里干”了。就是这干透的垡头,也是20来斤一块,男劳力,一头放五块,装起来就是200斤的担子。如果遇上天阴没太阳晒,生产任务紧,队里要求带潮往家挑,那就更重了。想想,这样的担子是不是令人畏惧?

  眼怕手不怕,庄稼人有的是措施。

  劳力强的打伴工挑:身强力壮的邀五六个乃至七八个同伴一起来挑,人多热气高劲头大,手脚利索,来回迅捷,号子声连连,前后三个圩都能听到。这样的组合战斗力强,可谓集中优势军力打突击战,一户人家的垡头一天不到,保证挑完。你看吧,快到扫尾时,一个个发了疯似的来劲,十块垡头不算,十二块、十四块也照装,只要扁担吃得消,一样的迈着大步,号子声震天响。

  劳动力不强但有技术的则另辟蹊径:用车推。在仄仄的田间小路上,推独轮车,可要有些本事的。然而,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上过港,经历过洪流利工程的都有这两把刷子。那时是胶皮轮、铁车架,现在在家照旧老式木车轮木车架。这不,隔邻的侯永泉就用上了:车辕的两侧铺上草,前端扎挡板,车上带条长凳子,推着就上路了。到了窄田埂,也一样稳稳当当朝前滚。滚到垡头堆前,转头,停下,将长凳子放在车辕抓手下面垫着——原来这是为了使车轮与把手平衡稳当,人在往车上装垡头时,车不会倒。这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做法。这条凳,只需早上带过来,一直放在田间,晚上收工带回去。看起来车推有点麻烦,有点慢,但一车能装十六块垡头,是挑担者的两倍呢,慢慢走、从容装卸,效率也还比挑垡头高一些。更重要的是,这些垡头不用靠扁担压在人的肩膀上硬扛啊,相比也还省些力。

  另有一些人家是只身女劳力家庭,面对这种繁重劳动怎么办呢,有的就得请资助。花钱买佳肴,做好饭,请几小我私家来,一天也就都弄上来了。那些强劳力也乐于助人,有好吃好喝招待就行,并不要人为的。有些人家觉得请几小我私家来哄一天,计划粮就那么多,一家人省吃俭用不知几多天才气回过神来,也就选择自家慢慢挑了。女人一般只能一头挑三块,能挑四块就是很强的了。孩子能资助的也来挑,一头两块,一头一块都有。这就是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了,最后也会都挑上来。

  垡头都挑上来了,界岸上灼烁舒畅了,而每家每户,家前屋后、门口场上却满是垡头堆、垡头墙。干燥的垡头是不能露天随便放的,大的垡头堆要结顶,堆出像房顶那样的人字形,再用一个个编好的草帘子,一层一层盖上,压紧。那时的塑料布还没有现在这样普及,自制,所以,苫垡头堆还都是草帘子。一家人家的垡头都挑上来,堆好苫好了,这就备足了来年一年养猪必备的垫圈物料。这些看起来都是些土块,泥疙瘩,但保持它的干燥,随时能取用,很是重要,必须花大气力解决的。江淮一带有梅雨季节,长时间阴雨,雨量大,渗漏倒掉垡头堆是常有的事。倒了,被雨水渗透的垡头就是一堆烂泥,也就基础上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所以,如果在大雨中垡头堆子倒了,主人家一定得冒雨去抢回干垡头的。否则,猪圈就没法垫了。我就经历过家里的猪圈没垡头垫,到别人家借垡头的事。猪圈里多天没有干泥垫,猪在泥泞里踩,没地方安睡,不得已,到邻居家去借几块垡头,可老天爷还在下雨,什么时候才气有太阳……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从农村出来40多年,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了,我现在有时还做在家养猪的梦,做得最多的就是猪圈没干泥垫,猪在那泥泞的猪圈里踩的缘故吧!

  2020.1.22.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