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灵异

三山志之雾隐尨灵

第七十九章 灯笼

三山志之雾隐尨灵 詹放勋 2237 2020-09-28 22:49:21

  “老爷子,你这竹纸灯是否是传说中的灯笼?”吴望又惊又奇,惴惴不安。

  “没错,没想到你还认识这个!”

  吴望忐忑回应道::“这可是稀罕物啊!我在都市里都看不到这种传统手艺了,我是以前有幸在图书馆一本叫《潮汕民俗》看来的,这才了解一二。”

  “这个正常,时代进步,优胜劣汰嘛!”魂说得轻松,但是语气起里却潜伏失落。

  吴望也是一阵惋惜,劝慰道:“随着科技的创新和普及,纸灯笼的这一传统手工艺似乎在人们的生活中徐徐淡去,书里说只在宗族祭祀、过年过节有须要之时才被搬上舞台。而以往靠写灯笼养家生活的手工艺人也逐渐退出,少少数依旧坚守在灯笼堆里的老艺人身上拥有着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工匠精神”。所以,老祖宗的武艺,能传承的照旧得传承。领袖说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名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高尚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魂边听边颔首,似是赞成,尔后又说:“你口若悬河,引经据典,看来了解的不止是一二嘛!”

  “班门弄斧,班门弄斧!”吴望欠美意思地回应道。

  “别谦虚!我突然倒是有点看好你了,只可惜……”

  “可惜什么?”吴望心里暗庆自己还不是很完美。

  “可惜你英年早逝!要是还在世,保禁绝还能成为潮汕民俗领域中的佼佼者。”

  吴望听了欲哭无泪,自己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只能以“呵呵”应付已往,没有了继续聊下去的欲望。

  “说说,你对这个灯笼还认识几多?”魂继续主动挑话。

  吴望无奈,便随口回应道:“我听说西陇灯笼不错!”

  他的言下之意,是你手上这个灯笼不怎么样!

  “不错!没想到你连这个都知道,我这个灯笼的武艺就是传自西陇灯笼。”

  魂的回覆让吴望瞬间惊掉大牙,这结果并非他的本意。

  “这年头能知道这么多的,不多啦!像你这种年纪的,更是屈指可数。”

  “真的没什么啦!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很想知道这个西陇灯笼背后的故事,以及现在另有哪些人在做这一行。”吴望乘隙打探道,这或许就是老一辈人口中的“问下路”。

  “这灯笼的来历不简朴,这背后的人物更是传奇。”

  “不惜见教!”吴望相当期待。

  相传:元末陈友谅的军师邹普胜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假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有一次,虱母仙云游至普宁西陇受到了西陇村民热诚款待,虱母仙问村民们有何愿望,各人一时也不知道说啥。

  虱母仙就问:“想要三年出个贵(即显官达贵)照旧想日出千丁呢?”众人心想:人多力量大!若乡里能日出千丁(男儿)也不比三年出个贵差啊。于是就说:“日出千丁吧!”虱母仙听后缄默沉静不语,却又微笑颔首。他指导村民们筑好寨门后,旋即教西陇人用马山的竹料制作灯笼,自此西陇虽无显官达贵,但也不乏栋梁之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也都熟悉起了这门武艺,虽然日出千灯与村民的愿境(日出千丁)有别,但虱母仙授之以渔的做法照旧让村民很是谢谢。

  解放前,西陇人农闲的时候以制作灯笼为副业,虽产量和销量不多,但照旧为村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不至于和其他村的村民一样,或过番或往外地逃荒。到了“文化厘革”时期,灯笼制作曾一度被禁止,但村民照旧会偷偷做灯笼,并乘天黑肩挑到揭阳官硕销售……

  “原来另有这段故事啊!”吴望啧啧称奇。

  “这都没用了。我家从事灯笼行业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第四代了.........之前年轻人都不学,同龄人亦都死光了,这手艺到我这里已经断了,断了,日出千灯此前是传说,以后就连传说的都没有了。”魂的话语中饱含了无限的回忆以及深深的失落。

  吴望的内心瞬间被震撼到了,眼前这小小的灯笼不仅仅是一项武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族群精神的归宿。它是几多代人汗水的结晶,也是薪尽火传心血的浇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族群?吴望似乎看到前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的伟岸身影。

  “再给你讲段古吧!希望你别嫌我烦琐,因为我都不知道向谁讲好!原本这些都应该由子弟去赞美的。一盏灯笼,能决定一个族群的生死生死,你信么?”

  “你说。”吴望认真地记下每句话。

  以前潮汕地域农村,大多聚族而居,或一村一姓(父氏),或一村数姓。为张扬族风,每个家庭门口都挂有写着自家姓氏或姓氏源头标志的灯笼,如黄姓者,灯笼上写着“黄府”或“江夏世家”的字样;李姓者,写着“李府”或“陇西旧家”的字样;陈姓者,写着“陈府”或“颍川世家”字样。

  一八五四年,许阿梅施孤募义军,借舞练兵,打出“明义振兴”的大旗,果真反清复明,率领义军浴血奋战,三围普宁城,三夺牛帽山,死战铁峰,后壮烈自刎。起义失败后,朝廷下令官兵抄斩加入叛乱的人员,手段极其残忍,众人死的死,逃的逃。其中,义军一杨姓部将为保留火种,拼死突围,多方躲避后藏匿于单竹坑一李姓人家里。未曾想,清廷放出极多的线人寻找叛乱分子的踪迹,又恰逢李姓在本村是小姓,他暗记其门口灯笼“陇西旧家”字样就偷偷回去禀报,并于第二天带了一支清军准备进行围剿。可意外的是,当他再一次回到村里时,村里每家每户门口的灯笼上竟然都是写着“陇西旧家”字样,整个村子一夜之间全姓了李。清兵想要抓捕村民来问话,可发现都是人去楼空。那个时候恰逢山里起雾,村里灰蒙蒙一片,正当清军一筹莫展之际,一荷锄的农夫身影恰好从山上下来便立马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然而,无论他们怎样追逐和喊话,荷锄的农夫身影总在前头悠闲的走着,丝毫没有理会身后的消息。由于事出诡异,清军不敢冒进,立即便退了兵。今后又派了频频探子,可结果总是如出一辙。时间一长,加之时局动荡,就再也无人理会了。

  吴望听得滋滋有味,他没想到小小的灯笼竟然另有过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