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短篇

我是农村孩子

第十二章 宴席

我是农村孩子 升桦 2044 2019-11-18 12:02:07

  02年对于我们村子来说应该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村子里有了第一个大学生。没错真真的第一个大学生,在这之前村子里最高的学历是初中。于博开启了我们村孩子考学的先例。我的邻居,也是村长家的儿子。于博大我三四岁,我们校园的交集并不多。我还在小学时他已经在读初中,今年我读初三,他已经考了大学。

  学校是省里的211大学,那时候不懂,只是很羡慕可以读大学。妈妈经常和我讲农村孩子的出路就是读大学,如果考上了大学就意味着不用种地,未来可以去城里生活,还能住上楼房。我对大学的看法更是很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大学的样子,印象很深的照旧电视剧里的样子《一起来看流星雨》杉菜的学校。

  于博学习很努力,过节放假从来不出屋,家里的灯通常通宵不关,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骑着永久的自行车,听说那时候就是班级的班长。初中三年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初中结业的时候也是以全班第一的名次,考到了县里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一中,那时候能读一中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能够迈进大学的门槛了。我们的镇中学每年也之后两三个孩子能够考入重点中学。于博也一直是妈妈眼里别人家的孩子,也一直以此教育我和夏阳。

  大学9月份要开学,村长就张罗着办升学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村子里有了升学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无论自己孩子考上什么学校。本科、专科、职业高中都要办升学宴。

  这一天村子里格外热闹,全村的人都来了,热闹水平堪比婚礼。村子在自家的院子支起了大棚。东北的酒席都是在塑料棚子里举办,棚子很大,长十几米,款也有七八米,里面的空间能够摆放几十张桌椅,能容纳一百多人。宴席还分席次,因为十里八村的人多,男人们吃第一席。吃过之后更换碗筷,女人孩子们吃第二席。棚子外面就地搭灶,条件好点的人家支几口大锅,条件欠好的也要支两口大铁锅。一口锅炖着酸菜猪肉,一口锅炸着锅包肉,四喜丸子是宴席的必备菜,一头猪就把所有的菜的主料备齐了。碗筷是乡亲们凑的,宴席前各家各户的媳妇拿着自家的碗筷去到主人家,凑足了几百份碗筷就够了。男人们也不闲着扛着自家的饭桌,木头板凳。宴席开始前村里的公认的勤快的女人们就开始过来资助准备,有切菜的、洗菜的、洗碗的、炒菜的。妈妈每次都是洗菜,因为切菜的速度赶不及别人。碗筷用过之后,办酒席的主人就开始挨家挨户的送碗筷,这盘子是谁家的,碗是谁家的,不能拿错。因为人老实,又靠谱,爸爸在村里的角色很是重要,每家的宴席他都是卖力张罗,类似我们常见的会务支持。部署席位、接待客人、督促厨房、协调人工。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能帮着张罗的井井有条,在十里八村也是有些名气。通常办酒席的人家,都市提前一个月就和爸爸定时间。那也是爸爸最自豪的日子,每到这一天他都让妈妈准备最好的衣裳,虽然没有什么酬金,但却乐此不疲。

  东北的酒席许多,宴请理由也五花八门。订亲、婚葬、孩子满月、升学、开业、乔迁、衡宇封顶、另有孩子找到事情、杀猪、杀羊。一年十频频的份子钱,你家办酒席,那我家也得想个理由办。你办两次,我就不能办一次,否则就亏了。我觉得酒席民风并欠好,份子钱也从5块、十块、酿成五十、一百、两百、五百。妈妈盘算过每年的礼金支出,五千多算是平均的数字,要知道农村现在的人均收入也就1万左右,老两口一年1/4的收入要拿去随礼。许多几何人会疑问?酒席摆了,不去可不行以。不行,不加入酒席在农村就意味着,不合群,以后自家有什么大事小情村里的人都不会去资助的。用姥姥的话说,丢了啥也不能丢了人情,否则过不下去。

  酒席开始更是热闹,你可能没见过,一桌子的人菜上来不吃,看到肉就拿个塑料袋子打包。没错,每小我私家都是这样,一盘肉上桌的瞬间,被秒杀。这也是妈妈不喜欢加入这种场所的原因,因为不打包反到觉得不合群。一群小孩子更是围着灶台,不走。不知名汽水饮料是孩子们的最爱,喝着一瓶,手里拿一瓶。怕箱子里的饮料被抢完,往往一瓶子饮料只喝一半就去抢箱子里的。一旁的大人还在旁边打趣,“快喝,否则一会都没了”

  一个地方的民俗习惯很难被打破,人们思维意识的转变,是非对错的看法的,人的花样是由他接触的人和事决定的,这个和一个地域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是成正比的。现在的农村这种现象越来越少。80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们的行为举止,更合理,更得体。

  于博的酒席,来了许多他的县城高中同学加入。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穿着鲜明亮丽的孩子,几个城里孩子,肤色白白的,头发也亮黑的。那时的我坐在自家的墙头上,一直盯着,不舍离去。如果我也能考上大学,我的升学宴会不会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群漂亮的同学加入。

  酒席上村长讲了话,他说儿子考上大学,自己很兴奋。这么多年就是希望儿子有天前程,为了给儿子缔造好的条件,他们两口子养了十几头的黄牛,那时候的一头牛就可以肩负得起大学一年的学费。可怜天下怙恃心,村长这十几头牛养的可是不容易,夏天还好,农村的草地可以放牛。冬天,东北零下三十几度,两口子要把牛赶到十几里以外的放牧,每天早出晚归,冻的手和脚都起了水泡。、

  酒席的当天我记得还天真的问过妈妈,咱家没有牛,我还能读得起大学吗?

  是啊,三年后的我,有时机读大学吗?

按 “键盘左键←” 返回上一章  按 “键盘右键→” 进入下一章  按 “空格键” 向下转动
目录
目录
设置
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指南